「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现在大熊猫的熊设,啊不,猫设都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每天除了吃竹子就是睡觉,设定和南半球的考拉可是无比相近。


「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这可不是碰瓷,大概是萌物都是相似的。可是古人是如何看待这种体型庞大,毛色奇怪的动物呢?


「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大熊猫最早被称为貔貅(pí xiū),没错,就是那只进不出的貔貅,《尚书》和《史记》记载,黄帝驯养虎、豹、熊及貔貅等猛兽助战阪泉。身为作战物种,人们对大熊猫最原始的印象就是威武的猛兽,甚至战旗都写着貔貅的字样。到了西晋,大熊猫的形象突然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名字变成驺虞,还成了和平的象征,因为西晋人认为,大熊猫吃竹子,不伤害其他动物,emmmm,大概他们没有见过大熊猫捕食孔雀的样子。


「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如果双方交战,一方高举着“驺虞”的大旗,那相当于举白旗求和,两方必须停战。


「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清朝时候,峨眉山上的和尚对大熊猫也很待见。《雅州府志》上说,有位名叫寿安的和尚并不认识大熊猫,但是觉得它天天只啃东西不伤人,便请他做山上的守卫。但以大熊猫的懒惰程度,不太可能尽职尽责吧。


「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除此以外,大熊猫还被称作白罴(pí),文罴,角端,貊(mò),猛氏,猛豹,华熊,竹熊,银狗,食铁兽等。对大熊猫的描述基本是大如驴,似熊,小头瘅(dān)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但到了唐宋时期,大熊猫就被以讹传讹成了能够吃下数十斤铁器的猛兽,甚至郎中还荒谬地认为大熊猫的尿液可以溶解误吞的铁针。

白居易曾写过《貘(mò)屏赞》,因为头痛,他就请人将貘绣在屏风上。不过白居易所说的貘并不是指大熊猫,而是马来貘。《貘屏赞》写着: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它们怎么看也不是大熊猫的样子。


「熊猫」战斗力和外表不符的萌物



大熊猫在古代的日子远没有现代舒服,它被古人当做作战工具,医用药材,时不时还被扒皮吃肉。和现代的天堂模式比起来,大熊猫的祖先还真是活在地狱模式。

喜欢我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意思的神仙鬼狐故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