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蒙古各部怎麼形成的?

不良人61181068


元朝被明太祖一打敗後,其皇族逃到北方草原上,但仍然保留元朝的年號,史稱“北元”。在歷史上,北元是作為中國境內的一個民族政權與明朝對峙,並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於明朝之外。

自元朝兵敗退回漠北後,蒙古諸部出現了分裂,大汗之位爭奪極其慘烈,黃金家族的統治地位屢次受到挑戰。從《明史》來看,韃靼取代了北元,後與瓦剌相互迭代。北元的劃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指1368年元順帝妥權帖睦爾到1634年林丹汗去世的266年間。第二種是明朝自己劃分的,從1368年到1388年也速迭爾(阿里不哥的後裔)弒殺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

下面我來梳理一下蒙古帝國的歷史。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元朝退回漠北。1388年,也速迭兒弒殺脫古思帖木兒自立為汗,韃靼取代北元。1402年,鬼力赤弒殺無愍宗坤帖木兒自立為汗,瓦剌取代韃靼。1403年,黃金家族本雅失裡(元昭宗之孫)復位,韃靼取代瓦剌。1412年,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擊敗本雅失裡,成功奪取汗位。1425年,科爾沁部首領阿臺佔領蒙古中東部,殺死本雅失裡,成為蒙古大汗。1418年,衛拉特首領馬哈木之子脫歡殺死阿臺,瓦剌再次取代韃靼。1439年,脫歡之子也先成為瓦剌首領,控制蒙古諸部。1449年,土木堡之戰爆發,也先俘虜了明英宗。1455年,也先被暗殺,瓦剌變成杜爾伯特部和準噶爾部。1470年,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孫巴圖孟克成為大汗(達延汗),在之後一百多年間汗位一直被達延汗後代所擁有。1604年,林丹汗繼承汗位。1634年,林丹汗病死。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後金(滿清),整個漠南蒙古納入後金版圖,從此蒙古帝國滅亡。在北元之後,瓦剌與韃靼就是一個相互爭奪蒙古汗位的過程,也是蒙古本部及東、西蒙古之間此消彼長的過程,瓦剌和韃靼是明朝對蒙古各部的稱呼而己。





小文聊歷史


北元簡介

北元(1368年-1389年)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建立的政權。1368年,明太祖北伐中原,元惠宗從大都逃亡蒙古本部,仍以“大元”為國號,因地處塞北,故稱“北元”。共傳二位皇帝,享國二十一年。 此後坐鎮蒙古繼續指揮各路元軍鎮壓民亂。後來北元幾度南征都未能重佔大都,到1389年在藍玉率領的明軍進攻下滅亡。

小結

隨著鬼力赤殺坤帖木兒汗,終結的北元國號,從而形成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盤踞漠北局面,後來瓦剌興起,最著名的歷史事件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就與瓦剌有關,此事件後 ,明朝由戰略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


景粼玖序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北伐之戰,攻克了元朝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妥歡帖木兒北逃至應昌府,一年後去世,其子愛猷識達理臘繼位,稱元昭宗,這段時期就被稱為北元,經歷七主,到非黃金家族的鬼力赤篡為自立為可汗計算,國祚為三十四年。


北元滅亡後,在長達數年的戰火中,蒙古三部逐漸形成

韃靼:其主要勢力包括鄂嫩河、克魯倫河和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在鬼力赤篡位之後,元昭帝之子本失雅裡被迫出逃中亞帖木兒帝國,尋求政治庇佑,蒙古各部分裂,互相征伐。

其後雖然韃靼太保阿魯臺刺殺了鬼力赤,廢掉其政權後,迎回本雅失裡繼位為蒙古大汗,可大權全部掌握在阿魯臺手上,所以從實際來看,元朝已經滅亡了,其家族勢力更多地被稱為韃靼,作為蒙古各部的“共主”存在著。

韃靼,即蒙古,故元之後。

而此時在韃靼西部地區的瓦剌部,元朝權臣猛可帖木兒據此自立,作為脫離元朝統治的一個獨立王國逐漸興起。

瓦剌:原稱“衛拉特蒙古”,元朝時稱其為“翰亦剌”,其勢力主要在今阿爾泰山至色愣格河一帶,在猛可帖木兒死後瓦剌分為三部:輝特部、綽羅斯部和客列亦錫部。在和韃靼、大明的征戰中實力日益強盛,逐步吞併其他部落,而其中又以綽羅斯部最為強大,正統年間製造土木堡之變的也先,就是綽羅斯首領、大明順寧王馬哈木之孫。




韃靼和瓦剌是元朝分裂後勢力最強的兩個政權,而由於韃靼繼承了元朝地位,與大明有無法溝通的血海深仇,明成祖朱棣曾想以懷柔政策收服韃靼,可大汗本失雅裡置若罔聞,還是依舊南下侵犯大明邊界,所以大明對於這兩部的政策是:“拉一打一”,一般以拉攏瓦剌,打擊韃靼,或者以拉攏韃靼,打擊瓦剌。

永樂七年,大明朝廷冊封輝特部首領把禿孛羅為“安樂王”、綽羅斯部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客列亦錫部首領太平為“賢義王”,藉助瓦剌的力量制衡韃靼,並在西北設置“馬市”,以經濟手段控制蒙古諸部。在明成祖朱棣的威逼利誘之下,韃靼、瓦剌相繼遣使入朝,率部歸降者甚眾:

  1. 吳允誠:原名把都帖木兒,永樂三年歸附,賜名吳允誠,朱棣北征蒙古時,吳家多從軍遠征,允誠死後封國公,諡號忠壯。土木堡之變時,其子吳克忠、吳克勤為保護英宗斷後,皆戰死沙場,吳克勤之子吳瑾更是在天順年間的曹石之亂中力戰而死,被封為涼國公,賜予丹書鐵券;
  2. 金順:原名阿魯哥失裡,永樂中期歸附,授予大寧都指揮僉事,跟著朱棣北征,接連大敗本雅失裡、阿魯臺大軍,封順義伯,俸祿八百石。
  3. 金忠:原名也先土幹,本雅失裡之子,與其外甥蔣信(原名把臺者),在永樂北伐時歸降,深得永樂、洪熙、宣德信任,朱棣第五次北伐時,金忠自請為先鋒,雖然因為阿魯臺逃跑而沒有立下戰功,但勇氣、忠心可嘉,洪熙朝被封為太子太保。宣德三年,兩人跟隨宣德帝朱瞻基北征兀良哈,寬河一役大勝兀良哈騎兵。土木堡之變時,蔣信跟隨朱祁鎮北狩,被也先編入瓦剌賽罕王手下,但蔣信矢志不渝,最後還是護衛著朱祁鎮回國。

在元朝分裂後逐漸興起的兩大勢力之外,還有一個實力較弱的兀良哈,這是由朱元璋時期歸附大明的遼東哈納出部“整編”而來,元朝時的主要勢力分佈在黑龍江南至漁陽塞北一帶:

  1. 在元順帝妥歡帖木兒北逃之後,其殘餘勢力留在中原地區的有:盤踞于山西、甘肅地區的“奇男子”、河南王王保保,遼東地區的太尉哈納出,雲南地區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等部;
  2. 洪武五年,朱元璋發動三路大軍北征,西路軍傅友德進攻甘肅、內蒙西部、新疆,大敗王保保,洪武十四年再進雲南,梁王自殺,洪武二十年,馮勝率軍二十萬圍困遼東,致使朝鮮反元事明,太尉哈納出歸降,封為海西侯,將其部族屬地安排到嫩江一帶;
  3. 兀良哈部建立後,成為了大明北方的屏障,所以成為了韃靼的眼中釘,經常尋事滋擾,到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開始在兀良哈設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所,皆歸寧王朱權管轄,而朵顏衛由於掌握了喜峰口、宣府等邊境重鎮,實力逐漸強大;
  4. 靖難之役時,朱棣深感兵力不足,就跨過永平奪取了寧王朱權手裡的兀良哈三衛騎兵,並最終扭轉局勢,成為了永樂大帝。朱棣繼位後,因為三衛勞苦功高,就把寧王朱權的封國內遷到江西,並在吉林地區設置“馬市”,和兀良哈互通往來,開展貿易,但由於其勢力過於強大,而所受到的制衡又日益削減,到正統年間,兀良哈三衛全數反戈到瓦剌,終成尾大不掉之局。
永樂十一年,韃靼可汗本雅失裡、太師阿魯臺在大明、瓦剌、兀良哈三方的軍事壓迫之下節節敗退,不得已之下,阿魯臺只能接受大明的策封,加上之前的瓦剌三王,兀良哈三衛,北元滅亡之後的蒙古三部已全入朱棣彀中,並最後演變為清朝的盟旗制度。

朱棣五次北征,打垮了韃靼,可始料未及的是,韃靼倒了,瓦剌又起來了,而打敗了瓦剌,韃靼又過來了

永樂元年,此時實力最強還當屬繼承了元朝政權的韃靼,其掌權者阿魯臺不但對大明使者無禮,隨意拘留、殺害,還多次出兵南下,侵擾大明邊界。可朱棣還是忍了下來,等到七年之後,國力強盛之後,派邱福率大軍北征,可出師不利,邱福急功近利,數萬大軍被韃靼軍全部殲滅。

消息一傳來,朱棣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伐,在斡難河大敗韃靼軍主力,本雅失裡出逃,再圍困阿魯臺部,以神機營火器之利追殺阿魯臺,韃靼國力大挫,阿魯臺只能遣使入大明,並接受朱棣的冊封,表示臣服大明。可韃靼低頭了,瓦剌部沒了對手,乘機吞併了韃靼部不少土地,就連那個在斡難河之戰出逃的本雅失裡都被馬哈木給俘殺了,並立了一個來處不詳的答裡巴為可汗,馬哈木自命為太師。

馬哈木志得意滿,對大明也不像起先那樣恭敬了,儼然把自己當做蒙古共朱來看,其囂張的氣焰比起阿魯臺等人有過之而無不及,飲馬河一戰,馬哈木大敗阿魯臺軍,並有意全吞韃靼,統一漠北。朱棣自然不可能坐視馬哈木坐大,於是再次率領大軍北征,此戰朱棣還特意把皇太孫朱瞻基也帶上,要讓他在戰火中歷練一下。

在御駕親征、火器加明軍戰力依舊的情況下,瓦剌三部聯軍的孛羅部、客列亦錫部被相繼沖垮,三部全線奔潰,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乘夜出逃,而朱棣也不去追擊,他要的不是滅亡韃靼或是瓦剌,而是平衡雙方勢力,讓他們相互鉗制。緊接著,馬哈木又多次被阿魯臺擊敗,答裡巴被殺,馬哈木戰死,其子脫歡繼承“順寧”王位,臣服於大明。



瓦剌在馬哈木死後低頭了,可韃靼的勢力又起來了,阿魯臺拒絕向大明進貢,並聯合了不甘寂寞的兀良哈三部反明覆元,於是朱棣第三次親征蒙古,在烏蘭巴托大敗阿魯臺,在屈裂河大敗兀良哈,阿魯臺再次逃跑,而兀良哈也再次歸降。為了捉捕阿魯臺,朱棣又連續發動了兩次北伐,但都是無功而返,反倒是急於為父報仇的脫歡,在阿魯臺走投無路之時,於沙漠之中將其擒獲斬殺。

而一向做慣了牆頭草的兀良哈三衛,雖然在朱棣第三次北伐中被擊敗,可朱棣一死,兀良哈又和韃靼眉來眼去的,到了宣德三年,朱瞻基親征兀良哈,大破三衛聯軍,兀良哈被迫臣服,伺機而動。兩年後,朱瞻基撤銷朱棣時期所置的開平衛(九邊重鎮之一,本意就是用來抑制兀良哈發展的),兀良哈沒了忌憚,於是公開和擊敗韃靼的瓦剌勾結,成為大明王朝的邊患之一。

朱棣在第五次北伐搜捕阿魯臺不成中去世,而脫歡也乘機坐大,先立本雅失裡的族孫脫脫不花為韃靼可汗,自立為太師,再暗殺客列亦錫部首領太平,洪熙年間暗殺輝特部首領把禿孛羅,統一了瓦剌三部,在宣德七年斬殺阿魯臺後,成為實際上的韃靼掌權者,再派使者進入兀良哈,拉攏三衛勢力為其效力。就這樣,在大明的“幫助下”,瓦剌脫歡成為了瓦剌——韃靼——兀良哈蒙古三部的實際主宰。

脫歡死後,其子也先繼承韃靼太師職位,表面上臣服於明朝,但實際上在內仿造元朝設立中書省和六部,靠著和大明的“馬市”大發橫財,積累財富,在總結了朱棣北伐時火器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後,開始大肆購買火器,招募工匠發展國內的火器技術,並將實力延伸到新疆、中亞一帶,就連當時實力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在其手裡吃了虧。終於,在正統十三年,做好一切準備的也先率瓦剌、韃靼、兀良哈三路大軍南下,最後大敗大明六十萬軍隊,俘獲明帝朱祁鎮,造成了終大明一朝也難以挽回其損失的土木堡之變。


總結:自元順帝死後,原蒙古草原地盤逐漸分為三部:韃靼、瓦剌和兀良哈

在朱棣皇帝的打擊下,原屬於元朝正統的韃靼衰敗,反而讓瓦剌實力得以強大起來,並最終反過來大敗了大明,這事要細究起來,雖然說是朱棣的鍋,可是接替其位的朱高熾、朱瞻基並沒有朱棣那樣宏大的遠見。

在接連不斷的戰火之下,兩帝改變外擴的政策為內縮,放任蒙古三部互相吞併,再加上瓦剌的也先也是一個不世出的奇才,執政的朱祁鎮又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如此一來才造成了土木堡之變,只能說是時也命也,大勢所趨之下,光憑朱祁鎮一人也無力迴天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