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克虜伯大炮”的清軍,為何在大沽口敗給武器並不佔優的聯軍

導讀

1937年9月3日,三艘日軍驅逐艦在飛機的掩護下,來到廈門海域耀武揚威。駐守胡裡山炮臺的國軍奮起反擊,日本“箬竹”號驅逐艦右舷中彈,在另外二艘軍艦的護送下,倉皇逃竄。創造這一偉跡的是“克虜伯大炮”。


胡裡山炮臺始建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地處廈門海岬的突出部,三面環海,位置優越,被譽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一炮走紅的28生克虜伯大炮,費銀十萬兩,口徑280毫米,炮長11.2米,重約44噸,仰角達到30度,有效射程為19760米,可在3000米內射穿65.8毫米的鋼板。二戰時期,蘇軍的T34坦克的正面裝甲不過60毫米。

擁有“克虜伯大炮”的清軍,為何在大沽口敗給武器並不佔優的聯軍

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

克虜伯大炮如何傳入大清

28生克虜伯大炮誕生於德國KRUUP鑄鐵廠。1811年,弗雷德里希在三間茅草屋裡成立了KRUUP鑄鐵廠。他發明了性能極佳的“灌鋼”,並將其應用於後膛炮,廣受好評,蜚聲世界,逐漸成為德意志的軍事支柱之一。
清廷重臣李鴻章久仰克虜伯大炮的威名,稱創始人弗雷德里希為“有大本領人”。“KRUUP”作為外來詞,需要一個接地氣中文名字,清朝希望大炮能夠克虜制勝,因此取名“克虜伯”,達到了音譯和意譯完美地結合。

擁有“克虜伯大炮”的清軍,為何在大沽口敗給武器並不佔優的聯軍

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



同治十年(1871年),中德雙方在購炮、培訓等方面達成一致,清朝了採購328門大炮,德方技術人員赴清朝指導淮軍操炮技巧。五年後,經過精心挑選的7名淮軍精英,赴德國參加培訓。光緒十四年(1888年),李鴻章從北洋武備學堂選拔了一批學霸再次留學德國,其中就有“北洋三傑”之一的段祺瑞。
清政府斥巨資在旅順、大連、威海、煙臺、吳淞、馬尾、黃埔等地修建炮臺。至19世紀八十代末,旅順修建了十座炮臺,共有63門炮,其中42門是克虜伯炮,佔66.67%,大連六座炮臺,有28門克虜伯炮,佔總數的68.42%,威海的十五座炮臺,全部裝備的是克虜伯炮。在19世紀末,克虜伯炮成為清朝岸基防禦的利器。

擁有“克虜伯大炮”的清軍,為何在大沽口敗給武器並不佔優的聯軍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洋務派對克虜伯大炮的重視程度


按照李鴻章“船堅還需炮利”的思想,大口徑克虜伯大炮構成了北洋水師的中堅。光緒六年(1880年),清朝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訂購了兩艘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分別是定遠號和鎮遠號,耗銀總計282萬兩。1881年3月31日,定遠開工,年底下水,鎮遠於次年11月28日下水,1884年兩艦竣工。1885年,兩艦在大沽口加入了北洋水師。
兩艦的主炮採用的是305毫米兩座雙聯裝克虜伯炮塔,兩門15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作為副炮,同時配有各種口徑機關炮和速射炮門十六門,14吋魚雷發射管3具。兩艦無論是火力,還是噸位,堪稱“亞洲第一鉅艦”。而北洋艦隊所有主力艦,也裝備了2至8門克虜伯炮。

擁有“克虜伯大炮”的清軍,為何在大沽口敗給武器並不佔優的聯軍

北洋水師



在引進克虜伯大炮的同時,洋務派積極聘請德國技術顧問,加快對克虜伯大炮的仿製。1905年,江南製造總局用國產鋼材,仿製出中國第一門75毫米14倍徑管退過山炮。陸軍驗收後,認為“均系仿克虜伯樣式,工做甚為精細。”湖北槍炮廠同樣仿製出各種口徑的快炮、炮架和彈藥,成為僅次於江南製造總局的另一個仿製中心。

擁有“克虜伯大炮”的清軍,為何在大沽口敗給武器並不佔優的聯軍

北洋水師

大沽口炮臺之戰


十九世紀末,清朝裝備的克虜伯大炮,遭到了戰爭的考驗。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隨著戰爭賠款的加重,民眾不堪重負,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清朝內憂外患之際,西方列強蠢蠢欲動,圖謀不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等八國,集結重兵,對大沽口炮臺展開攻勢。
大沽口位於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外接深洋,內系海口”,是海防要隘、京畿門戶。清朝在大沽口南北兩岸修建有四座炮臺,佈置了克虜伯、阿姆斯特朗式和國內仿製炮134門,守將羅榮光麾下有6個淮軍營、1個水雷營,共計三千餘人。此外,還有“海容”號巡洋艦和“海龍”號等魚雷艇4艘等北洋水師助陣。
6月16日,聯軍的28艘軍艦在炮臺火力之外停泊。一方面向炮臺下達了限期投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面派遣935名聯軍士兵,作為奇兵,先期登陸,埋伏在南炮臺後側。守將羅榮光斷然拒絕了聯軍的無理要求。次日凌晨2點,十餘艘軍艦在探照燈的照射下,開始了炮擊。羅榮光沉著應對,奮起反擊,清軍擊沉軍艦5艘。黎明時分,聯軍擊中左營彈藥庫,引發劇烈爆炸,北岸炮臺隨即失陷。



擁有“克虜伯大炮”的清軍,為何在大沽口敗給武器並不佔優的聯軍

大沽口炮臺 遺址

武器裝備更優的清軍為何會敗


從局部戰爭來看,大沽口炮臺設計存在缺陷,未對彈藥庫等敏感目標進行加固保護。在兵力部署上,清軍對敵登陸作戰準備不足,投入的兵力過入。此外,雙方激戰之際,援軍遲遲未到,清軍內部缺乏戰術配合,導致主場作戰的清軍,陷入孤立無援的苦戰。


從整體局勢看,清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據優勢,在戰爭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建立了定武軍、自強軍、武毅軍等新式軍隊,“一切操練章程,均按照西法辦理”,自強軍還聘請了德國教官,負責訓練,參與管理。
與列強的交鋒中,清朝發現了與西方強國之間的差距,意圖通過採購先進的武器裝備,解決清軍 “有沒有”武器的現狀。再以西方軍隊為模板,訓練新軍,建立清軍“能不能”作戰的要求。不過,清朝一味追求技術裝備的強大,忽視了軍隊“忠不忠”的思想建設。最終,清軍訓練的新軍,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