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自東晉以後受印度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賢目閒話


佛教自傳入中國,就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資源深入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意識、家庭倫理、律法制度、風俗習慣以及建築、美術、書法、音樂、飲食、茶藝、醫學等等無不受到影響。近些年來,關於佛教對飲食、建築、醫學等方面的研究屢見報刊,然而,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確少有人觸及,下面結合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作初步探討。

佛教是一種以信仰為根本、解脫為目的、教育為中心、文化為紐帶的宗教。自傳人中國,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七個方面:

一、佛教文化對中國文人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文人的影響上。自佛教傳人中國,文人與佛教就結下不解之緣。自漢魏六朝,一直到清末,與佛教結緣的大詩人、大作家就不下40人,這些人都對中國文學史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們包括曹植、陶淵明、王羲之、謝安、謝靈運、劉勰、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賈島、王維、吳道子、白居易、李煜、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趙孟頰、馬致遠、唐伯虎、王船山、宋濂、王陽明、吳承恩、梁啟超、章炳麟、李叔同、胡適等。《中國現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結》一書(劉勇著)所列舉的現代作家中,與佛教結緣的就達134位。它們包括魯迅、周作人、老舍、曹禺、冰心、許地山、豐子愷、郭沫若、郁達夫、茅盾、沈從文、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語堂、張愛玲、蕭幹、宗白華、夏丐尊、施蟄存、金庸、林清玄等。可以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特色、有影響的作家都與佛教文化有著某種關聯;他們或涉足佛教(比如:王維、李叔同),或結交名僧:(比如:王羲之與支遁;白居易與鳥窠;蘇軾與佛印),這些大詩人、大作家因與佛教結緣,為中國文壇留下了許多佳話。

二、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語言的影晌。佛教的傳入;為中國文學語言增添了新的詞彙。伴隨佛教的傳入;佛經翻譯也隨之展開;佛教典籍中不少優美的典故和具有藝術美的新詞語,被引進我國。據《中國小說史略》一書:六朝尤其是唐以後的文學作品;其中源於佛教的成語,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百分之九十以上。佛經的傳入與翻譯,佛教用語逐漸變成了漢語系的日常用語。如“世界”、“實際”、“如實”、“相對”、“現象”、“覺悟”、“解脫”等都來自於佛教典籍。它們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文學語言的寶庫,使漢語言的表現力更為靈活。據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統計,源自佛經的外來語和專用詞語多達三千餘條,可見佛教對中國語言的貢獻。源於佛教的成語也很多,據《俗語佛源》一書統計


玉道禪心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國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事實上,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並不只限於宗教,它產生的影響程度之深、範圍之廣,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在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由於許多漢譯佛經具有文筆暢達、詞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點,因此對於中國詩歌的影響極大。

佛教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完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匠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創作。

佛教中的“聲明論”,即語言學中的音韻學和訓詁學,導致南朝音韻學上四聲的發明和詩歌格律的制定,促進了南北朝的山水詩的發展,並推動了唐以來格律詩新體裁的開創。

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觀和禪宗禪理,也開拓了詩歌的意境,使詩歌的面貌更多樣化。

佛教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為了便於給一般不識字的百姓講說佛經故事,寶卷、講俗等由此產生,促進通俗小說的發展。總的來說,中國小說形式、內容、取材和觀念的發展變化,都收到了佛教的影響。

中國文人皆愛好讀佛經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詮寫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響於中國文藝之發展的,如中國文學鉅著水瀟傳、紅樓夢等,其結構及筆法,都受華嚴、涅槃等經之影響,即宋元明以後,雜劇、傳本、彈詞等長篇歌,亦間接吸收‘佛本行贊’之筆法而寫的。至於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淺出的新詩,實為開白樂天,蘇東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語錄,亦皆模仿於佛教禪宗。此外歸元錄,西遊記等,更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削作。

對文學界的影響最鮮明的影響體現:

1、國語內容為之擴大

佛經翻譯,致使新語之創造,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然推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睹之亦足使人歎為觀止。至於日本所編之佛學大辭典,所收集之三萬五千餘語,皆漢晉至隋唐間,諸譯師所創之新語,此等新語之加入中國語言系統,而變為新成分,國語內容,焉得不擴大之理?

2、語法及文體之變化

佛經文章構造形式新而美,外來語調色彩亦濃,使人贊之,自有一種調和而新鮮之感,可說是當時一種革命的白話新文體,此種新文體的創立,羅什及其門下居功至偉。唐朝以後,中國文體,多近於寫真順暢,一洗六朝之纖塵,未嘗不是受佛經翻譯文學的影響。

3、文學情趣的發展

中國近代之純文學,例如小說歌曲,甚至文藝創作,皆與佛經翻譯文學有密切關係。

這些歷史上的文學巨匠,都深受佛教文化影響。

被冠以“詩佛”稱號的王維。王維所處的時代正是佛教鼎盛之期,仕途上的失意與苦悶,王維正是從佛教“身心相離”、“不染萬境”、“無我無常”等精神中得以慰藉。王維一生所讀之書多與佛學有關,生平也常去寺廟遊歷,結交高僧大德。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出家修道”即求學佛法的想法。王維禮佛至精至誠,他一直希望能夠擺脫世俗勞累,專心學佛。作為一名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的一生,南北禪宗皆有涉及。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他嚴格遵守佛門戒律,並將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入進藝術創作中。可以說,佛教中的哲學思想深刻浸染其一生。

王安石善於在詩歌中加入禪宗偈頌,他的詩歌大多通透灑脫、蘊含豐富。佛理之高深,佛義之內涵,佛理之精髓在他的詩歌中均有體現。可見,王安石詩歌的技巧顯示出詩禪合一的高深境界。

蘇軾一生詩歌創作2823篇,其中佛禪詩作為490篇,佔其作品數量的六分之一,可以說是相當驚人。這位文學巨人,一生經歷三次貶謫,正是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佛禪作為精神源泉,給其帶來了人生智慧。

黃庭堅的詩詞中總蘊藏著一種特有的禪悟理趣,這正是他從佛教經典與詩謁中所吸收穫得的。佛教氣息,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化的交流是雙方面、相互的。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過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二者相互促進,才導致了佛教中國化和中國化佛教盛行的局面。

佛教文化所影響的中國文學,遠遠不止上述所說道的這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文化與詩歌文化相互滲透,其影響廣而深遠。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已靈猶不重,佛視為何人”,如今讀起這些詩時,你是否能體悟詩中的禪境?

參考文獻

賀雪垠,這些文學巨匠,都深受佛教文化影響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中國接受印度文學始於東漢的佛經漢譯,有著兩千多年曆史。印度文學中國接受史,在世界文學交流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越來越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

比較印度文學,中國古代以佛經翻譯為主要渠道,成功地引進印度文學,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文學。

在佛教文學研究熱潮中,引起了中國學術界和一流作家梁啟超、胡適、魯迅、陳寅格等人重視。如胡適的《(西遊記)》、考證、陳寅格的《(三國志)曹衝華陀傳與佛教故事》和《(西遊記)玄𡘾弟子故事之演變》、週一良《論佛典翻譯文學》、季羨林《貓名寓言的演變》和《印度文學在中國》等等大量的學術論文和文章。從已有的成績來看,已在中國學術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