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

无人能敌419


用一句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欧洲利益集团阵营的PK,这场战争以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哪两个利益集团呢?一个是英法为首的“老牌帝国主义”,另一个是德国为首的“新兴小霸”。

英法属于当时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们霸强了几百年,香料贸易、茶叶贸易、海盗私掠、奴隶贸易、瓜分殖民地等事儿做尽,虽然历经坎坷,但20世纪初的英法仍然是地球上的文明霸主,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武力、殖民地大小都相当的了不得。

而德国这个“新兴小霸”算什么呢?当时的德国还真就是颗嫩茄子,自神圣罗马帝国完蛋后,分崩离析的德意志民族一直都处于混乱的分裂状态,这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当英法满地球的烧杀抢掠时,日耳曼人只能干看着。

所幸德意志民族出了个彪悍的普鲁士,他们在拿破仑战争中参与干翻了拿破仑,继而又和奥地利一起打趴了丹麦,接着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成功把奥地利兄弟们踹出局,再接着是普奥战争,法国人被普鲁士打跪,他们冲进凡尔赛宫对德皇进行了加冕,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这才有了统一的德国。

因为乳法乳的比较精彩,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取代了法国,成为“大陆第一”,自此开始了短暂的小霸历史。德国当年的做派颇有今天美国的模样,但总体上还比较克制和亲和,俨然一副负责任的大国姿态。

但耍着耍着,德国就开始得意忘形了。

当权势欲玩够了以后,德国开始谋求实际的利益,什么是实际利益呢?当然是原料产地和市场,这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原罪,是绕不开的坎儿。

然而原料产地和市场在哪里呢?不好意思——20世纪初,全世界几乎都给欧洲老牌列强们瓜分完了,不是成为殖民地,就是变成半殖民地,德国这个缺了考勤的娃儿当然是领不到福利的,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青岛。

当然,帝国主义们还有另一条完善的解决方案——打!杀!抢!只要把你的拿走了,我不就有了么?

于是德国很快露出了贪婪的嘴脸,开始满世界的搞风搞雨,插手国际政治,并谋求整死几个倒霉蛋,扩大自己的殖民地范围。

也不看看德国国家背后都是些什么人?那都是容克地主阶级,全是喜欢地皮喜欢的发疯的土老财。结果德国难看的吃相牵扯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德国和俄罗斯抱团取暖,共同对德国施压,还拉了一票“苦德久矣”的阿猫阿狗统一了阵线。

德国当然也不能含糊,他们立马针锋相对的拉来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组成了“同盟”,气焰更加嚣张。

英国一瞧,嘿?啥时候德国这么拽了?于是本来搞“光荣孤立”的英国也掺和进来,还将俄罗斯、法国以及意大利这个“同盟国二五仔”拉进群,秘密搞了个叫《伦敦公约》的密约,以胜利瓜分土地、利益为条件,组成了“协约国”。

实际上这帮协约国的勾当还是1917年苏联布尔什维克给抖出来的,不然世人都会给蒙在鼓里。

就这样,一边“同盟国”,一边是“协约国”,两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疆扩土民族振兴称霸世界升官发财的心思完全盖过了一切,欧洲列强们顿时好似猪油蒙了心般互相找茬讨架打,这时候的欧洲其实已经是堆满炸药桶的状态,就等那一丝引爆的火星。

最后这个火捻子出现在奥匈帝国,奥匈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当年它是个“共主联邦”,即奥地利和匈牙利王国共认一个皇上。

双方以莱塔河为界,河东叫“外莱塔尼亚”,也叫“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所属各邦”,主要为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斯拉沃尼亚等地。

河西叫“内莱塔尼亚”,全称“在帝国代表会议中派有代表的诸王国和各邦”,主要是奥地利、加利西亚、波西米亚、西里西亚、卡林西亚、伊斯特利亚、达尔马提亚等诸国,面临亚得里亚海。

吉卜力有部动画片《红猪》其实就置身于一战前背景中,该片很明显已经进入了凝滞的战前氛围,实际上意大利早就觊觎亚得里亚海的权益,他们一直希望将地中海周边化为自己的内海,获得亚得里亚海区域控制权,这就是意大利进入协约国的条件。

奥匈帝国流年不利,皇子得了精神病自杀,皇位落在狩猎达人“斐迪南大公”身上,这位因打猎搞得耳朵失聪的大公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虽然他也不是什么明白人,但奥匈帝国已经找不到什么好接班人了。

斐迪南大公比较倒霉,当时奥匈准备找由头整治塞尔维亚,此举却引发自己国内的民族矛盾,内外莱塔尼亚互相骂的是热火朝天,于是大公在德国怂恿下准备搞一场旨在“震慑”的军演,顺带以军演为幌子搞塞尔维亚,就这样他来到了萨拉热窝,继而夫妇二人在闹市被一位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拿手枪打死,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这件事让老弗朗茨伤透了心,1个月后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而自认找到千载难逢机会的德皇,当即兴奋的派兵以“帮助奥匈帝国盟友”的名义加入了战争。

同盟国们发动了,协约国当然也不会干看着,它们也一股脑的投身战争,将战争彻底催化至白热化。

一战打到最后,实际上变成了一场谁都打不赢的战争,但最终协约国还是熬到了胜利,东线俄罗斯在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中,以自身5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干掉了近150万同盟国军,其中奥匈帝国损失了100多万,彻底失去了战斗能力。

几乎同时进行的“凡尔登战役”也打成了绞肉机,法军殊死顽抗,以54.3万人的代价,换走了德军43.3万人的损失和全盘战役的失败,更让“堑壕战”成为当时谁都无可奈何的绝望打法。

没法打下去,战略也失败的德国最终还是退兵了,统治阶级们选择了投降服软结束战争,协约国们也乐得就坡下驴早点回去舔伤,于是战争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之后参战各国云集凡尔赛宫,与“巴黎和会”上重新进行了一次利益瓜分,战败的德国被削成光棍,奥匈也分崩离析成几个小国,唯独土耳其算是一切照旧,直到二战结束他们都比较老实。

令人愤怒的是,这次帝国主义的分赃大会相当无耻的将“战胜国”中国的利益给无视了,直接将德国的山东殖民地转给了日本,此举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

美国人在中途借机参加了一战,并且捞到了相当多的利益,但英、法对美国一直都保持着警惕。美国当时推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组织”的提案,英法欣然采纳,这促成了人类第一个国际合作组织的出现,但“国联”组成之时英法却摆了美国 一道,将美国给踢了出去,反倒让意大利、日本成了常任理事国。

“布鲁西洛夫攻势”后沙俄损失惨重,战争让俄罗斯百业凋敝民怨沸腾,也让沙皇的统治能力产生了漏洞,这直接导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崛起,迅速完成了革命大业,建立了苏联。

实际上苏联的建立是一种时局的侧面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欧洲付出了相当多的鲜血,贵族统治也因为战争的牺牲而松动,许多王国、贵族都纷纷垮台,战后各国民权运动高涨,真正迎来了属于庶民的时代。


王司徒军武百科


资本主义国家如果需要发展,市场经济是必不可缺少的,但市场是有限的,经济是无限的,多国如果争夺一处市场,就有可能发生一场大战。

非洲殖民地的探索

最初资本主义国家认准了非洲这一块富饶的土地,但由于非洲的地形、气候变化等因素,阻止了列强对非洲的进一步探索,直至1870以后,随着探险队对非洲的探索,世界上卷起了一波瓜分非洲的浪潮,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非洲就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非洲被列强瓜分后,还是满足不了列强的贪婪,又把殖民的目光放在了世界上,19世纪末,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最终形成了英、法、美等世界性质的大国,这时美国,德国,日本这三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英国,对世界殖民地的分配不满,想发动一场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

欢喜冤家:法与德

法国与德国是一对冤家,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两国互相仇视对方,在外交、军事加强防范,防止偷袭。

同盟三国的建立

德国为了应付多年的冤家,利用奥匈帝国与俄国的关系在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又在1882年利用法国和意大利突尼斯殖民地的战争,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最后德国把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聚在一起,签订了针对法、俄的条约《三国同盟条约》,这就是最初的同盟国。

协约三国的建立

三国同盟建立后,法国和俄国越走越近,两国关系进入甜蜜期,共同的利益和战略为两国打下了良好的联盟基础,最终在1892年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规定一方受到同盟国的打击后,另一方必须支援参战,但由于我方签订的才两个国家,军力悬殊,法国只能给外交上实行"光荣孤立"的英国发起结盟,此时的英国也想遏制德国的发展,为了共同的利益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了《英法协约》,又在1907年与俄国签订了《英俄条约》,协约三国诞生了。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一战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不管是在军事还是其它方面都势均力敌,在欧洲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只差一个引线来引燃这个定时炸弹。

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为了巴尔干扩张问题,在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作为敌人,此举动惹怒了塞尔维亚青年爱国者,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引起了世界不小的轰动,历史记载为萨拉热窝事件。

7月23日,奥匈帝国就萨拉热窝事件给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动战争,引发世界第一次大战。

因巴尔干问题俄国率先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动战争后,数天时间内,英、法、德也宣布参与战争,战争在欧洲全面爆发。

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33个国家加入战争,涉及15亿人口,占比当时世界4/3人口,战争造成1000万人口死亡,2000万人伤残,经济总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欧洲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西欧战后衰落,个别国家解体独立,在亚洲,非洲等殖民地民族独立达到高潮,西方国家所争取的殖民地被沉重的打击。

战争从来没有得利者,列强所争取的殖民体系至战争所得,也至战争所摧毁。



游了看


历史上有列宁和威尔逊两种观点,个人觉得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答案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主要有两种史学观点。一种是由列宁总结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全世界后,列强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分赃不均,由此引发战争。后起国家德国崛起后,发现殖民地太少,渴望从英法殖民地大国手中夺取殖民地。这种观点也普遍被马克思主义史学所接受,这种解释也可以解答为什么一战主要参战国首脑宣布战争爆发以后,各国民众反而是最狂热欢呼的那群人,因为他们以为跟以前的殖民地战争没多少区别,渴望通过战争,掠夺对方财富和殖民地,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德皇威廉二世宣战之后,德国民众喜大普奔,高举皇帝画像欢呼雀跃。

但是这种解释有很多史实无法很好的解释,按照列宁的说法,帝国主义列强间最主要矛盾应该是英德矛盾。然而德国在一战前可以说是小心翼翼的避开与英国发生战争行为,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主动退步认怂,多次表达希望和英国结盟的意愿,德国的宣战更多像是被英国下套。德皇威廉在向法国俄国宣战前,曾询问过英国对此的态度,然而英国没有任何表态,反而在四天后对德宣战。英国更像是下套,想借机打掉对自己世界霸主地位构成挑战的德国。

所以有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解释,僵硬的外交政策核落后的沟通手段造成的战略误判,这种史学观点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宣战顺序,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在波斯尼亚首府萨达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7月23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作为塞尔维亚保护国的俄国随后要求奥匈帝国撤回军队,被拒绝后俄国在7月30日宣布战争总动员。接着德国向俄国提出要求撤回战争总动员令,被拒绝同时法国在7月31日也宣布战争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而英国在8月4日对德宣战。

英国皇家海军1914年阅舰式,战舰遮天蔽日,但此次阅舰式皇家海军还只是出动其一半的主力舰,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海军要被吓的当支“存在舰队”。

按照列宁解释的话,矛盾最大的英德两国,反而是第一波宣战潮中最后宣战的。英法两国达成的军事同盟性质的“挚诚协定”签订时并没有公开宣布,实质上属于密约,德国在对法国宣战前并未知晓。英国在德国对法国宣战后再掏出这个条约对德宣战,可以说是把德国坑的不轻。

另一方面,直接导火索德国对俄国宣战则是因为德国和俄国对“战争总动员”的理解不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眼中,宣布战争动员令属于外交威胁手段,其目的在于迫使奥匈帝国让步,尼古拉二世在宣布完战争动员令后,俄国并没有真正开始战争总动员,沙皇先是回去睡觉,第二天又跑去打猎。

沙皇尼古拉二世,英皇乔治五世和德皇威廉二世,这三个互为表兄弟

而在德国眼中,俄国宣布战争动员令就是宣战的标志,其制定“史里芬计划”这一战争计划时,认为俄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难以短时间彻底击败,但是俄国基础设施落后,将军队集结武装完毕并运送到德国边境,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所以德国的战争计划是,利用这段时间差,集结全部力量,先在西线对法国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将法国打败,然后军队调转回东线去击败俄国。所以史里芬计划设计的启动时间节点就是俄国进行战争总动员的时间,而这尼古拉二世并未知晓。

所以个人觉得两种观点应该结合起来,列宁的观点是本质原因,而威尔逊的观点解释了战争爆发顺序。但同时英国实际上在一战爆发有很大的推手作用,如果英国公开其与法国的同盟协定,恐怕德国并不敢主动宣战。德国在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其工业发展对英国经济构成很大冲击,英国社会和民众普遍对德国有着反感和敌视情绪,所以精心设计了这个“圈套”想要一举剪除掉德国这个潜在竞争对手。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个国家也有着非常强烈的这种情绪,其对于二号位置“霸权挑战者”的敌视和恐惧心理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国内民众和媒体的各种仇视和煽动言论愈演愈烈,把其国内种种问题都甩锅给对方。这个国家就是美国,这个二号位置的“霸权挑战者”必须要高度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