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九思”: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九大途徑

提升學生思考品質?這“九思”值得引起注意。

課堂“九思”: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九大途徑
/
/
/

1、變“快思考”為“慢思考”

細察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每一環節都步履匆匆,忽然而來,倏然而過,沒有時間駐足,沒有時間留連,沒有時間沉思。往往教師一提問就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提問的話音末落,學生便急不可耐地要報出答案。我們不以為非,還沾沾自喜地認為,課堂教學節奏快,效率高,學生思維靈活等等。

其實,這些快的背後意味著,學生的學習及思考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沒有消化、整合、生成,只是停留在“快言快語”,而不是“快心快思”。

“慢中有真味”。從知識形成的過程來看,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必然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學習也需要一個過程,如中國古代學者就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過程。

從思維的一般過程來看,要經歷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解決問題的過程。從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能力來看也是各有差異,有的學生是“慢熱型”的,需要時間的等待與培植,急不可待的做法可能會干擾他的內心秩序與思考系統。

2、變“鬧思考”為“靜思考”

“鬧思考”是以表面的歡樂、熱鬧來掩蓋內在的淺薄與缺乏底蘊;以表面的生動、活潑來遮蔽生命內在的舒展與精神力量沉潛的凝聚;以身體的活動、感官的娛樂來刺激一些生理性的本能反應,看似在組織學習,實則在稀釋智慧的含量與思考的濃度。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教室裡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進行緊張的思考。教師要珍視這樣的時刻。課堂上應當經常出現這樣的寂靜。

只有這種學習,才能真正促成青少年的自覺活動,激發其心智,形成其對認識的渴望等,最終使他們從掌握真理中獲得愉悅,作為對艱苦努力的報償。

課堂“九思”: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九大途徑
/
/
/

3、變“暗思考”為“顯思考”

課堂教學對於思考一直處於“暗箱狀態”,學生有沒有思考,思考什麼,怎麼思考,思考到什麼程度,基本上沒有細緻而明確的關注。如何化暗為明,化隱為顯,逐步增強思考力訓練的可控性與實操性,這是至關重要的。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我們建議要設計“先自己閱讀思考,然後寫下來,接著同桌交流,或小組交流,然後全班反饋豐富、補充、修正”這樣的環節。

其目的就在於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思維的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實現從自我到他者再到新自我誕生過程,完成學習與思考的內化與外化,外化與內化,內化互化互生的過程。

4、變“弱思考”為“強思考”

弱思考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學習的任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幾乎沒有難度;二是以個別優秀的學生的思考來代替全班學生的思考;三是教師越俎代庖,直接將思考的過程與結果呈現給學生;四是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完整的思考過程,而是在教師的步步誘導下,按章辦事般地進行所謂的“思考”,結果不過是碎片化的思維;五是思考缺乏獨特性、深刻性與發散性。

弱思考可能會給學生及學習帶來怎樣的危害呢?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高階思維沒有得到訓練與培養;課堂學習成了一種時間資源及生命的莫大浪費,同時極大地敗壞了學生的學習趣味;沒有養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及習慣,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及生活產生極大、極惡劣的“後遺症”。

如何糾正及克服弱思考帶來的弊端?如何達到強思考的效果呢?我們提出:學習任務要有適當的難度;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讓學生理解思考過程;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發散性、個人化的思考……

5、變“淺思考”為“深思考”

課堂教學中的“淺思考”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缺乏敏感性。面對許多信息、知識都一滑而過,無法切入核心,無法突破常規的硬殼。對於思考的層次上,在學習層次上主要是以記憶為主,最後淪為機械重複、死記硬背。

“深思考”,也就是深入持久地思考,盯住某一點,從四面八方來思考,愈入愈深地思考,形成深度思考。深思考應該是時間上的長度,表現為持續思考,不斷跟進;在思考的情緒狀態上應該是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在思考的深入程度上應該表現為意味深長、深入人心;在思考的長度、寬度與深度上則顯出博大精深。因為在課堂學習中,我們要以“主問題”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一”“集”“剖”“鑽”“韌”地進行學習、思考、探究,從而獲得更深入、更深刻的理解。

6、變“怕思考”為“樂思考”

“怕思考”主要表現為吃不了思考的苦,受不了思考錯遭受的“辱”,怕思考沒有結果等。

“樂思考”之樂基本上呈現為這幾種狀態:

一是被好奇心及問題意識所點燃的一種叩開知識大門與探索宇宙人生的興奮感、急切感、新奇感。

二是思考過程中的身心俱忘,與時間融為一體,與思考的對象融為一體,物我交融,物我同在的專注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專注帶來積極的“心流體驗”,能產生多巴胺,增進心靈的愉悅。

三是思考過程中的一波三折的“峰迴路轉,尋幽探勝”給人帶來豐富的、真切的、深刻的心靈體驗令人留連忘返。唯有深刻體驗這些狀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思想者。

課堂“九思”: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九大途徑
/
/
/

7、變“被思考”為“自思考”

思考的重要特性是自我、自主、自由。被思考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導致學生不會提問,不會質疑,沒有批判意識,沒有懷疑精神,不會理性思考。知識與思想只有通過內在自我心智的作用,才會激越、沸騰,才會生根、盛放。

約翰·亨利·紐曼先生在《大學的理念》中寫道,一個人可以聽一千場講座,讀一千本書,好似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知識。但是求知的過程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讓知識進入自己的頭腦。求知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真實主動地進入知識領域,擁抱知識,掌握知識。思維必須行動起來,主動出擊,迎接迎面而來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心智,讓自己從無到有。

自思考就是一種主動擁抱、主動出擊、主動生長的過程。

8、變“獨思考”為“共思考”

獨立思考是我們所倡導的,但獨立思考並不是說自說自話、自以為是,如果不全面接觸世界、社會、人生,沒有充分地和他人交流對話,所思所想就會狹隘、片面,坐井觀天、畫地為牢、夜郎自大。

獨立思考就是要破除思考的迷障,養成清明、清醒、清朗的思想狀態,尤其是要穿越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四大迷誤,即“洞穴假象”“種族假象”“市場假象”“劇場假象”,只有這樣才能“能得人生幾清明”。

而破除這四大迷誤最好的路徑就是不斷地與人對話、與人共思。要化“獨思考”為“共思考”,個體與集體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學習(思考也是一樣的)是與歷史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最後經由與自己的對話。獨思與共思要交融互會,並肩作戰,攜手共進。

9、變“固思考”為“活思考”

喬布斯年近30歲時曾做過一個關於唱片的比喻。他一直在思考為何人在30多歲後會變得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意識。他說:“人們被卡在這些固有的形式中,就像唱片中某一段固定的凹槽,他們永遠無法擺脫出來。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有一顆孩子般的心,可惜這樣的人太稀少了。”

思考的形狀如蘇軾在文論中講的“水無常形”,即孔子所云“智者樂水”,老子所稱的“上善若水”,以流動不居,隨物賦形,靈活通徹為其形質。

只有在穩定的、集中注意的沉思狀態中學習,才能真正促成青少年的自覺活動,激發其心智,形成其對認識的渴望,最終使他們從掌握真理中獲得愉悅,作為對艱苦努力的報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