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前兩天,看到英菲尼迪上市了

2020款QX60卓越版,這款車如果不是看到新聞,我平時肯定是想不起來的。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這款車是英菲尼迪車系裡能買到的最便宜的7座suv,有兩個配置,一個47.98萬,一個56.98萬。而實際上,市面上大部分賣的都是低配車型,優惠一般都在8萬左右,也就說打完折裸車40萬不到。在英菲尼迪眼裡,進口的QX60是可以跟雷克薩斯RX競爭的車型,而實際上呢?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估計大部分人也對QX60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QX50,有些預算40萬上下不太想買BBA的人,也許偶爾會去看看這款車。而QX60這款車在絕大多數消費者腦海裡,是一款都不知道是個什麼定位的車型。來展廳看車的客戶,甚至可能會問,哎,這個QX60是什麼車啊?哦,是7座啊(這時候客戶稍微有點興趣了),然後一拉開車門,看到那麼土的內飾,趕緊就關上車門。但是轉念一想,這種老車型說不定價格挺好,然後就問了一句什麼價格啊?一聽47.98萬,接下來肯定問優惠啊,本以為至少優惠個12-15萬,結果才8萬左右。一下子興趣就沒了。

我前幾天看新聞,本以為QX60是不是大改款上市了,結果一看外形和內飾,還是那個老掉牙的模樣,沒有一點改變。我的興趣也一下就沒了,文章甚至都沒看完就退出了。後來想想,有空還是聊聊這車吧,所以耐著性子看了一下新款的變化。

當我看完2020款QX60升級的地方,我心想這不是來搞笑的嗎?就算是不懂車的人,看一眼都知道,這簡直就是敷衍。新款增加了三種配色:瑪瑙褐、太空黑、寶石紅,然後升級了全新智能鑰匙、中控屏手指縮放功能、雙usb接口、儲物區照明,但取消了杯架蓋板。特別是那個“中控屏手指縮放功能”,我覺得應該是寫新聞通稿的小編跟英菲尼迪有仇,這明顯是在黑英菲尼迪啊。這明擺著告訴大家,這臺50萬的車,之前一直沒有“中控屏手指縮放功能”。還有儲物區照明,雙usb接口這些,嗯,實用性是增加了,可是這能算2020新款嗎?難得有一波關注度,我覺得反而是帶來了負面效應。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其實,英菲尼迪QX60這款車想要在中國賣好非常簡單,就告訴消費者,這是QX50的7座升級版,車內空間更大,實用性更好,價格也完全可以拉低到40萬以內。畢竟雷克薩斯RX入門版才39.8萬起步,憑什麼QX60就有底氣賣到47.98萬起呢?人家雷克薩斯也是進口車,人家也免費保養保修,人家4s店服務也不比你差啊。關鍵是雷克薩斯在中國的銷量和口碑,完全甩英菲尼迪三條街。可是QX60似乎什麼也看不見,還是用那個淘汰的內飾和外觀來賣。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最關鍵的是,這臺車的動力是2.5T混動+CVT變速箱,老百姓買40萬上下的車,看看周圍全是2.0T的發動機,這突然來個2.5T機械增壓,還是混動。日產的車在大家印象裡,一直就是2.0和2.5自然吸氣,這發動機行不行啊?質量可靠嗎?日產還有混動?很多人一頭霧水。其實QX60的兄弟車型日產樓蘭,就有同樣動力總成的版本。只是樓蘭也是小眾的不能再小眾,明明也是個不錯的產品,卻偏偏死心眼主打5座版本。結果,在當年的市場上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後來的大5座SUV市場,本田也是花了老鼻子勁,才把U-RV和冠道帶出了一點銷量。但相對於漢蘭達而言,還是小巫見大巫。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QX50 2.0T VC-Turbo引擎

所以,QX60完全沒必要堅持這套動力總成,可以直接替換成現在QX50上面用的2.0T VC-Turbo引擎,我覺得這對於這款車的客戶而言,不會有任何感知,價格降低之後反而是好事。我在想,英菲尼迪可能還是有一點點文藝青年的倔強,畢竟當年QX60改名之前還叫JX35的時候,人家用的是鼎鼎大名的VQ35發動機,當年主打美國市場的英菲尼迪,用大排量自吸吸引了不少美國客戶。但是現如今全球都在限制排放標準,所以退而求其次才用了2.5T混動這套動力,讓它再換2.0T VC-Turbo引擎,它有點放不下偶像包袱。

德國車就不關心這個面子問題,你看看Q7、X5、GLE全都上了2.0T版本,就連奔馳S都上了2.0T引擎,你一個QX60還要啥偶像包袱啊,趕緊換2.0T把價格拉低啊。至於價格拉低到什麼位置,我覺得起售價37萬多一點,就差不多了。這就讓那些準備買QX50的客戶,看到QX60之後,心裡癢癢的,覺得7座好像也是有必要的,然後收割一波這類客戶。當然反過來,一些看QX60的客戶,想了想,覺得7座也不是那麼有必要,就又成了QX50客戶,豈不是也挺好。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QX50“聖托里尼”內飾套裝

但是,目前QX50的客戶跟QX60客戶是有斷層的,因為大家眼裡這就是兩代產品。QX60的內飾太老、太土了,這不是錢不錢的問題,這是傻不傻的問題。就好比買房一樣,開發商不錯,地段不錯,學區不錯,但是一看精裝交付的標準,還是上世紀的風格,完全不能接受。房子裝修可以拆了重裝,但是車子不行啊。所以,QX60的內飾急需更新到如今QX50的風格,按我說,QX60就應該全系標配QX50上面可以選裝的那套“聖托里尼”內飾套裝。

這樣一來,QX60就成了放大版7座QX50,售價也就比QX50貴個2、3萬,有什麼不能考慮的呢?現如今QX50孤身一人奮鬥在一線,來個QX60幫襯一把,難道不好嗎?但是,也許是一個國產、一個進口的原因吧,倆兄弟好像活在兩個世界,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我這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人家英菲尼迪的領導可能聽到我這番話,會冷冷的說一句:“你懂個球”,咱們要的是全球市場,不是單為你中國市場服務的。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英菲尼迪QX60暫時就先聊這麼多,下面聊一個聽友最近遇到的問題。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聽友來信,他在4月4日定了一臺福特銳際,有現車,所以準備4月5日去全款提車,但是那天正好是週日,辦不了臨牌,車開不走。所以,就改到4月9日提車。結果,他跟4s店銷售溝通來提車要準備多少錢的時候,發現多出了一項“上牌服務費”3000元,

他當時就懵了,因為在當地上牌只要150元就能搞定了,怎麼4s店收費這麼貴。但是銷售告訴他,這個費用提前告知過了,而且合同上有寫,他拿出合同看了一眼,發現上面的確有這項費用。他問該怎麼處理?

我看了一下他拿到的價格,現金優惠力度很大,4s店還額外贈送了3年6次保養,以及2300元的油卡(分三次給,提車當天給500,給4s店做兩個月廣告後給800,再參加一次車友聚會給1000),還送了全車貼膜、行車記錄儀、腳墊、後備廂墊等等。這位聽友拿到的折扣非常不錯,但他覺得很為難,本以為佔了不少便宜,但最後被4s店反補了一刀。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其實,福特店裡賣車一直都會有這類費用,貸款手續費、上牌服務費、出庫費等等。這些費用說白了,都是自己造出來的。有什麼服務可言呢?如果新車本身差價很大,能賺到足夠多的錢,那這些費用都可以免。就是因為福特自身品牌力不足,導致新車定價不敢定高,經銷商銷售的差價就不大,賺不到多少錢。而用原價銷售又不現實,只能跟著市場走,別人優惠多少我優惠多少,消費者勉強才能接受福特的產品。這樣一來賣車不賺錢,只能從其他地方想辦法。

這就是為什麼買福特銳際的客戶,最終多出了這3000元的上牌服務費。銷售估計也是一名直男,他解釋的相當直白,說這錢就是老闆讓收的,他們一分錢提成也沒有。講白了,就是新車不賺錢,用這個錢來補貼。但是,客戶感受非常不好。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這種現象在很多品牌4s店裡都很常見,我覺得沒有太好的破解方法。這的確是潛規則,之前奔馳女坐引擎蓋上哭的那件事,才讓全國人民瞭解到4s店這種“亂收費”現象。但是沒多久,很多店裡都給這個費用做了解釋,這就是服務費,可以開發票。很多大集團,還把這個費用直接公示在展廳裡,明確告知就是要收你這個錢。所以我給這位聽友的解釋也是合同既然簽訂了,那必須履行。但是,交出去的錢必須給到發票,而且發票內容要對應自己的購買項目。

後來這位聽友又回信告訴我進展,說這3000元服務費估計是免不掉了,但是他想讓4s店把2300元的油卡在提車的時候一次性給他,問我可能性大不大。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因為這個油卡明顯是4s店為了套住客戶,讓客戶幫自己宣傳才進行的促銷活動。這筆費用應該是從市場部走的,市場部花了這筆錢,當然就要考核KPI指標。現在是銷售部出了問題,你銷售顧問沒有和客戶解釋清楚“上牌服務費”,如果要犧牲市場部的KPI指標,市場總監肯定不同意。客戶一次性拿走2300元的油卡,後面幫店裡做宣傳肯定也不會做了,線下車友活動肯定也不來參加了,這個坑誰來補?所以,也很難。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但是,這件事的解決方法也不是沒有,那就是客戶得拉下臉來,揪著4s店銷售顧問的問題不放,就咬死當時銷售沒有解釋3000元上牌服務費這件事。然後找銷售部領導來協商,遇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領導,可能多少會給點補償。但是,如果遇到認死理的領導,你這合同上白紙黑字每一項費用寫的清清楚楚,你也簽字了,為何還來找我投訴呢?他不肯退讓,我們消費者也確實沒辦法。所以,大家今後訂車交錢一定要謹慎,如果對價格不滿意,或者收費有疑慮,就換下一家接著談。這位聽友,他說從進店看車到訂車,就花了40分鐘時間,有點操之過急了。

訂車合同簽字前,切記一定要看仔細每項費用。

QX60不解之謎+提車手續費問題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也歡迎大家發郵件給我,分享你的買車、賣車、用車的故事,如果有意思也有乾貨的話,我會出來分享給大家。我也會給出我的一些建議和看法,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今天提到的一款車和一個故事,大家有何感想?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