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第一線“救心”歷程:幫一線醫護趕走“噩夢”

經過14天的封閉隔離和醫學觀察,上海第九批援武漢醫療隊的50位隊員以及之前就趕去支援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彭代輝主任的隨申碼從黃色轉成了綠色。今天,他們終於可以回家了!

一個多月前,上海援武漢第九批醫療隊飛赴武漢,分別在金銀潭醫院、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雷神山醫院、江岸方艙等14家醫院開展面向患者和一線醫護的心理診療工作,來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隊員王振、張晨和卓愷明去到了最一線的武漢金銀潭醫院。

“在這次疫情中,心理危機干預很重要,早干預、早治療,不同階段都有不同階段需要干預的重點。”隔離期間,上海援武漢第九批醫療隊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卓愷明對這段難忘的抗疫經歷進行了思考和總結。

疫情第一線“救心”歷程:幫一線醫護趕走“噩夢”

在金銀潭醫院“救心”

“有醫務人員睡不好覺,一直做噩夢。”在40天的“救心”過程中,卓愷明深深感受到了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不易。

2月21日,他隨醫療隊抵達武漢,50人的醫療隊共分成10個小組,分別被派往不同定點醫院和方艙醫院。卓愷明一組5人,去到了疫情“風暴眼”中的武漢金銀潭醫院:

緊張、焦慮、害怕,是因這次疫情出現應激障礙的人群最常見的情緒。這位醫務人員在搶救過程中親眼目睹了很多人的去世,他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沒有幫到他們,很內疚,覺得自己對不起死去的人,對不起同事,對不起國家。”

卓愷明說,他的主要衝突在於內疚,一直想著死亡等負面的事情,形成惡性循環,陷入痛苦之中。通過鼓勵支持,提高他的信心,同時在一件事情中嘗試轉變他的視角,引導他看到積極正向的一面,比如說他和同事的努力搶救,讓更多的患者活了下來,在疫情防控中,他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減少了同事感染的風險,幫助患者度過難關等,逐漸帶其走出困境。

為了讓一線醫護人員更好地進行心理諮詢,卓愷明和隊友進入金銀潭醫院後,很快在清潔區建立了一個小諮詢室,方便大家休息時過來諮詢。在休息區走廊的牆上,還貼上了線上諮詢的二維碼,通過網絡平臺和電話方式提供線上諮詢,同時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團體治療。

疫情第一線“救心”歷程:幫一線醫護趕走“噩夢”

快速識別快速解決心理“危機”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是心理危機重點干預的第一級人群。對死亡的恐懼,病痛帶來的折磨,讓部分患者產生了焦慮、失眠。

“患者的恐懼來自於病情和死亡,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解除他的恐懼,讓他晚上睡好覺。對隔離病房內的病人,我們會換上隔離服進病房,和其他科醫生一同進行會診。”卓愷明說。

在他接診的患者中,還有少數病人因為親人去世等產生了“活著沒意思”的消極念頭。“這是需要我們緊急識別和處理的,我們會開導他,比如國家投入了那麼多資源,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趕來,你不能放棄,要活下去,也給家人一些希望,然後教給他們一些放鬆的方式。”

卓愷明說,“平時在上海,我們看的是門診,患者一般都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干預,我們可以為病人制定干預計劃,一步一步帶領他走出心理問題。”

而在這次疫情的危機干預中,部分一線醫護人員和患者在短時間內出現心理問題,相對於這個龐大的需要心理疏導的人群來說,心理方面的醫生是有限的。卓愷明表示:

這就需要醫生在很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識別出問題較嚴重的來訪者,找到問題所在,然後儘快改善他們的精神狀況,解決心理“危機”。

他們其實不是病人,都是正常人,只是現在遇到了一個緊急事件,暫時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他們如何去處理解決問題,逐漸帶著他們走出這個困境。”

疫情第一線“救心”歷程:幫一線醫護趕走“噩夢”

疫情之下需全程進行心理干預

回顧這段心理診療經歷,卓愷明認為,不同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是不一樣的,疫情下需要全程進行心理干預。

疫情發生早期,這個階段由於疫情來的突然,遭遇疫情的人群特別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恐慌、失眠、渾身不適等軀體症狀,所以早期干預是非常重要的。在疫情持續大約一到三個月時間內,隨著形勢發展,疫情下的人群中罹難者家屬除了可能會有焦急、哀傷情緒體驗,或表現沉默孤僻,也可能因親人獲救的希望落空而導致憤怒、指責救援者甚至產生辱罵、攻擊行為;而醫護工作者則可能因為治療失敗感到內疚自責,導致抑鬱甚至消極自殺。而到後期,部分人群會持續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比如PTSD。”

在“救心”的過程中,卓愷明覺得,自己也在和他們一同成長。面對疫情一線的各種情緒,他和隊友們會自我調節,解決不了的會和隊友進行交流,還會通過“督導”這種特殊的交流方式進行心理疏導。

“一線醫護非常不容易,即使對我們這些專業的精神科醫生來說,我們經過培訓,會進行一些調節,但也是很痛苦的。在面對一線醫護和患者時,我們也學到了一些有益的東西,促進自己的成長。回來後,我們也一直在進行心理調適。”

回憶起這段抗疫經歷,卓愷明說,“剛去的時候特別緊張,和很多人一樣,有一種空氣中都有病毒的感覺。熟悉了裡面的流程,適應了一段時間後,就好了很多。到後來,很多患者出院了,一些醫療隊也開始返回了,就開始有些想家,想念家人。”

在武漢時,卓愷明原計劃返滬前在武漢轉轉,看看恢復後的武漢,但後來沒來得及。“我和我們隊友說好了,一年以內一定會再回武漢,住同一個酒店,同一個房間,好好看一次武漢,一定會比以前更好。”

隔離結束,他將在休整幾日後,回到自己的日常崗位上。他說:“無論是我們現在回來了,還是武漢的人民在武漢,生活還要繼續,都需要一個逐漸調節的過程,該工作的工作,該學習的學習,慢慢恢復平靜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