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宋、金、蒙三者之間的關係

蒙古人原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流域,後來遷至斡難河客魯連河一帶的草原。到了十二世紀,蒙古進入奴隸社會,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十三世紀初,出生於蒙古李爾只斤氏貴族家庭的鐵木真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征戰,攻滅收降蒙古高原上的所有“氈帳百姓”,於1206年創建大蒙古國,在斡難河畔分封子弟功臣,粗定統治制凰草創國家規模後,又憑著強悍的武力南征西伐,形成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廣闊帝國。

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不斷派兵南下,企圖消滅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蒙古軍隊三次進入西夏,擊敗了西夏的軍隊。接著又籌劃對金國的進攻。1229年窩闊臺即位後,執行成吉思汗的遺願,聯合南宋,進攻金國。“當時,金朝雖然大勢已去,但河南許多州縣還在堅守,蒙古軍攻中京歸德等城俱不能克。武仙自三峰山敗後,又收集三貴軍得十萬人,屯唐、鄧山中,蒙古軍經長久作戰,軍力減弱,將卒病者又頗多;河南在戰爭中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得糧也很困難。蒙古統治者看到,單憑自己的力量,要最後消滅金朝並不是很容易的。”

蒙古決定聯合宋攻金。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一直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即爭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去打擊當前最首要的目標,而不管這些力量過去是否是自己的敵人,或是否與自己發生過矛盾衝突。宋蒙之間曾經發生過的軍事衝突,並不妨礙蒙古在滅金之役中努力爭取南宋的支持,這就是蒙古人的處事方法。元太宗三年1231年,蒙古遣使至襄陽,約宋夾擊金朝。

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四年,再派使者前往南宋,約定夾攻金朝之事。南宋順應蒙古之請,出兵糧助蒙攻金。南宋兵糧的增援,使蒙軍士氣大振,於是“益修攻具,祈木之聲聞於朝中”,蔡州城內金人得知南宋兵臨城下,十分恐慌,“往往竊議投降”。南北兩軍合力攻城,金乃盡括民丁防守,民丁不足,則括婦人壯健者穿上男子衣冠,往來搬運木石。

端平元年1234年二月,宋軍與蒙古軍聯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殺。

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蒙宋聯合滅金後,蒙古乘機進軍黃河流域,佔領了中原廣大地區,從而形成了蒙宋對峙的局面。

蒙宋安南之間的關係

太宗六年九月,蒙古發動了突然襲擊,打敗宋軍,佔領了汁京和洛陽,從此揭開了蒙宋戰爭全面爆發的序幕。

蒙宋戰爭全面爆發後,蒙軍集重兵進攻四川,實施戰略迂迴,企圖繞過長江大險,沿江而下攻宋。當蒙古迅速地掃掠四川的大部分地區,卻無法打通出川東的大門時,便考慮更遠距離的遷回計劃,即從四川西部的吐蕃地區以達雲南,再從雲南對南宋腹地發起攻擊,制南宋於死地。此遷回計劃又被稱為“斡腹之舉”。斡腹”是蒙軍在征戰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戰略戰術。“斡腹”的要旨,在於迂迴繞擊,避開敵方正面防線,攻其側背薄弱環節。“斡腹”部隊的進攻,一般只是一個大的戰略行動的組成部分。除“斡腹”軍隊,還有一支或數支部隊在敵軍正面實施進攻。“斡腹”部隊既可以是主力,也可能是配合正面攻擊部隊的牽制性力量。

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乃馬貞氏稱制三年,蒙軍一度進攻大理九和鎮,但被大理軍隊擊退。定宗二年,軍取道青羌大理,為諸番所阻,仍沒能成功。次年,蒙軍企圖經吐蕃境攻大理,被南宋四川制置使“斡腹”計劃一直未能實現。其主要原因是挪意軍擊敗於巖州。至蒙哥即位前,蒙古的蒙古的“斡腹”之師規模不大,而川西吐蕃地區大部分尚未被蒙古征服,使蒙軍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阻撓。儘管如此,蒙古的這些早期“斡腹”軍事行動,卻起到了探道的作用,為後來忽必烈的遠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蒙哥即汗位後,命忽必烈帥兀良合臺“統兵由蜀道徵大理交趾,斡腹湖廣”繞道西南,征服大理,然後從南面北上,配合正面蒙軍的進攻。憲宗二年九月,忽必烈帥郵出發。

1253年忽必烈攻陷大理,“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善闡未附。”1254年忽必烈北返,留兀良合臺在雲南繼續征服未附地區和部落。很快,兀良合臺就平定了雲南全境。

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1257年良合臺率軍攻入位於雲南南部的交趾,即安南。佔領了京城異龍,但因為氣候鬱熱,缺少糧食,雲南已經平定,安南的收復與否,對“斡腹”計劃不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蒙軍很快就撤回雲南。

1258年蒙軍大舉進攻南宋,蒙哥汗將攻宋的軍隊分為左右兩翼,右翼軍由蒙哥汗親自率領,進攻四川哥因忌忽必烈在中原的勢力,不讓其領軍,而以塔察兒率領左翼軍,進攻京湖。另命兀良合臺自雲南入廣西北上。蒙哥汗計劃以主力奪取四川,控制長江上游,然後順江東下,三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消滅南宋。四川地理環境複雜,除川西平原外,大多是山高坡陡,林深草密,河溪交錯,隘路難行的地形。

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1259年,蒙哥率軍硬攻釣魚城,結果城未攻下,蒙軍卻損失慘重,猛將汪德臣受傷而死,蒙哥汗本人也病死於前線。蒙哥汗死,在京湖的忽必烈也撤軍北返爭奪汗位,阿里不哥在和林“行皇帝事”,蒙古汗位之爭再起。這樣一來,基本上按預定計劃進軍的東路軍和從雲南及廣西北上的兀良合臺部,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

安南陳朝利用蒙宋之間的矛盾,實行兩面政策,既保持與南宋的友好關係,又與蒙古建立關係。但主要還是爭取宋朝的支持與幫助,以免遭到蒙古的侵略。1258年,安南國王陳日哭讓位給兒子陳日煊,自任太上皇。陳日恆在遣使入宋的同時,又派黎輔陳到蒙古,定下三年一貢的規例,蒙古也派使者至安南,與陳朝通好。

十三世紀中葉安南與南宋、蒙古三者之間的關係

忽必烈繼汗位後,與阿里不哥進行爭奪汗位的激烈鬥爭。經過近五年的征討,才平定阿里不哥勢力。在較長時間裡,忽必烈致力於內部的鞏固,減少了對南宋的軍事進攻。至元1271年,宣佈建國號大元。在元朝建立的前後,忽必烈改變了攻宋戰略,即將進攻重點由四川轉向京湖。元人歐陽玄曾評論說:博觀天下大勢,古今以江陵平江南者,四代焉,未有不先得荊州而能得天下者。荊州定,則東南之勢定矣。”元軍全力進攻襄樊,獲得勝利。元軍對襄樊的佔領,標誌著元朝最後吞併東南的條件完全成熟了。至元1274年,忽必烈命左臣相伯顏帶兵南下,水陸並進,進攻南宋。至元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俘宋恭帝北去。同年,趙昰位於福州,不久病死。趙昺繼位,移居崖山。二王在西撤過程中,因港澳兩地扼珠江之口,是南宋行朝最後撤退南海最好的根據地,在香港逗留前後達十個月之久。

至元1279年,元軍向崖山發起攻擊,宋臣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揹負帝、黔投水死。蒙古自此統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