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話題上了熱搜:學歷真的影響找工作嗎?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看到這個話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麼蠢問題?都2020年了,總不至於還有人鼓吹“學歷無用論”吧?


好奇之下,我點開了評論,結果發現,評論中不乏“能力比學歷更重要”的言論:


“為什麼一定要找工作?當老闆不好嗎?”


“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能力。”


“學歷是找工作的第一塊敲門磚,但並不是唯一決定工作好壞的因素。說到底,還要靠自己的能力大小,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但真實的情況是,沒有學歷,你連展示能力的機會都沒有。


知乎上有個資深HR說,自己入行五六年,看過的簡歷超過3萬份,工作態度卻經歷了從“勤快”到“懶惰”,從“積極”到“消極”的轉變。


剛畢業時,他很在意自己的工作成果,會考慮用各種方法選到適合崗位的人才。


他認為,學歷不是決定能力的唯一證明,為了不漏掉優秀的應聘者,他會花大量時間細看每個人的簡歷,只要簡歷不是稀爛,都會給個機會來見一見,萬一有料呢?


但是在他第一次向領導彙報招聘成果時,事情有了轉折。


他把精心篩選出的20個面試者簡歷,整理好發給領導看,並且自認為這些人在基本素質、面試表現方面都沒問題,只要領導一點頭,他就發offer慶功了。


沒想到領導直接把他的彙報人數減到了擬錄用7人,備用3人。


沒錯,領導篩選出的這10個人,全是高學歷者,絲毫不過問其他人的表現如何、素質亮點在哪,就這樣把他兩三個月的成果否決了。


領導給他的答覆是:越高的學歷,越好的畢業學校,出現優質專業人才的幾率就越大,明明公司簡歷庫裡不缺這種大概率優秀的人才,何必要浪費時間從優秀率較低的人裡去尋找?


剛開始,他並不認同領導的觀點,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對抗”中,他竟然漸漸接受了。


因為面試需要時間成本,隨著工作任務越來越重,他只能選擇一種能夠在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合適人選的手段:在成堆的簡歷中,篩出學歷高的,丟棄學歷低的。


你把學歷當廢紙,別人就把你的簡歷當垃圾


金子的確總是會發光,但如果金子被丟到垃圾堆裡不見天日,不僅發不了光,還會變臭。


別人明明有乾淨的金子用,為什麼要去垃圾堆裡撿臭金子?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02


我有一個業務能力很強的朋友小正,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最後只上了一個大專院校。


前段時間,她因為一些私人原因需要換工作,原以為自己專業水平過硬,也有了幾年的經驗,要找個好工作應該不難。


沒想到,她還是在找工作時,因為學歷問題屢屢受挫。


面試到第10家公司時,HR已經決定要錄取她了,卻在談薪資時反轉了事態。


小正提出的期望薪資是10K,但HR只給9K。


談判了一番,HR還是不太同意,最後說了一句:“其實你也不是我們的第一選擇”(因為學歷低於其他候選人)。


小正覺得這句話有些刺耳,倔脾氣一上來,就決定不去了。


其實HR閱人無數,一看就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料,一直耗著不答應,不過就是想拿學歷說事,給個相對低一點的工資,把你招進去。


小正也深知自己是學歷不夠吃了虧,雖然嘴硬一點,但心裡還是服氣的。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她說,雖然自己內心不認同面試官只看學歷的做法,但學歷不足的確會讓人缺乏底氣。


跟小正聊完之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的真相:我們所有的努力,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在找工作時,擁有更多的議價權


學歷越高,對薪酬的議價話語權就越強。


MBA中國網對此也做過類似的統計: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數據顯示:學歷越高,實際簽約薪酬越接近畢業生期望值;而學歷較低,則更接近用人單位認可的標準。


除了與社會准入門檻緊密相關,讀書更本質的價值,其實是讓人擁有議價能力,從沒有選擇到可以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考研報名人數連年攀升,到2020年已經突破300萬的重要原因。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大多隻是嘴上說說,心裡卻比誰都想擁有。


學歷這東西,和錢是一樣的,只有你擁有了,才有資格說它不重要


03


去年,香港一部拍攝於10年前的真人紀實片《富翁大作戰》,突然在網上火了起來。


節目中,導演邀請了一些社會精英,如上市公司CEO、富二代、律師等,體驗一週流浪漢、環衛工人等普通人的生活。


其中,體驗環衛工生活的精英田北辰,剛開始盲目自信地認為,只要有能力,即便是落入貧困,也可以改變命運。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然而,體驗了不到2天,他就真切地感受到資源匱乏的殘酷性。


當他住在不足15尺的“豪華籠屋”裡,每天的生活費只有50元,卻要做著9小時令人厭惡的工作時,他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未來。


他說,這兩天,自己只想著吃東西,完全沒有什麼盼望,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頓好的。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富翁大作戰》裡,從那些奔忙的人身上,你會發現,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過得沒有希望,永遠處在沒有更多精神追求的狀態


就像一位住在籠屋裡的阿伯說的:“我們沒有選擇。”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田北辰對此總結道:“經歷過之後,我才理解,很多人不僅僅是希望有尊嚴那麼簡單,而是沒有機會去問有沒有尊嚴,因為沒有一技之長、隨時可取代的他們,沒有議價能力。”


記得《奇葩說》裡也有一個類似的辯題:感興趣的工作總是996,我該不該886(說再見)?


薛兆豐一語道出了職場的真相:


關於996,看的是在一個企業裡,面對老闆,你有多大的議價能力,有多大的議價權。


如果你在別處有的是機會,你可以跟老闆說,我拜拜了,除非你提高工資。但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就只能認清現實,提高自己的議價權。


第10次面試失敗後,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你的工作能力,代表著你進入職場後,對老闆的議價權。而你的學歷,不但決定了你有沒有機會進入職場,更代表了你對人生的議價權


學歷越高,你的議價權就越大,學歷越低,就只能日復一日地,在看不到任何前途的工作中循環往復著。


沒有人生議價權,才是最可悲的


04


或許有人會反駁,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沒讀過書,一樣過得不錯的人。


比如,兩個文盲夫婦,每天晚上到街邊擺燒烤攤,一天純利潤就高達2000元,輕輕鬆鬆就在市區買了三套房。而名牌大學畢業生一出來,工資才幾千塊,誰說學歷就一定重要了?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1154:倖存者偏差》中解釋過,這是一種只考察倖存者特徵造成的判斷偏差


日常生活中,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地高過失敗者,人們總會系統性地高估獲得成功的希望,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那些鼓吹“學歷無用論”的人,只看到經過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且不論擺燒烤攤的錢賺得有多辛苦,如果這個錢那麼好賺錢,大家早就擺攤了。


賣燒烤發家致富的是幸運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這是一個概率問題。


還有人會拿坊間流傳的一個故事來反駁:


聯合利華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裡沒裝入香皂。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他們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


博士後成立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採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90萬,成功解決了問題。


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時,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且驅動一隻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闆發現這個問題後大為發火。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花190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猛吹,於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對此,“學歷無用論”者總結道:知識並不一定都是生產力,學歷不夠的人很有創造力。


知乎答主Falcon Leo說,讀過書的人,稍微動動腦子就知道這個故事有漏洞:


先不說聯合利華可不可能擺個電風扇在生產線邊上吹盒子,即使它這麼做了,那麼多生產線,每一條僱傭一個工人撿盒子,一年的工資獎金加起來也不止90萬。


學歷代表的並不僅僅是一張紙和你讀過多少書,而是你在過往的學習中,通過自己的深入研究,總結出一套屬於自我的邏輯思維。


這思維裡就包含了面對問題時,如何分析、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尋找突破點,以及如何論證並得出結論。


當你掌握了屬於自己的方法論,練就了強大的精神世界,才能把這些能力付諸於工作,並取得成功。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學歷那張紙,而是在追求學歷的過程中,你通過學習塑造的眼界和格局


05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位世界500強的HR在面試時,對強調能力的低學歷者說過一句話:你先用你的能力,拿一個好的學歷再說。


這個社會殘酷的現實就是:對普通人而言,學歷上差一點,就少了很多選擇權,人生就差一大截


雖說學歷決定起點,能力決定終點。


但沒有起點,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精力,才有可能到達終點


咬緊牙關拼一個文憑出來,真的太重要了。


最後,將龍應臺對安德烈說的那句話,送給我們和我們的孩子: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