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猜拳行令絕非粗活,北方人酒桌上的學問你知道多少?

“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說的是神仙的氣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談的是佛家的灑脫。所謂“民以食為天”,其實酒場、飯局之中,不僅有王侯將相、神聖仙佛,更多的則是如同你我一般的芸芸眾生,而就在這看似凡俗至極的日用飲食,中國人卻將其中種種賦予了洞悉萬物的大智慧,和安身立命的大學問。用禪宗的話說就是“禪即生活”。

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淵源、經濟結構等諸多原因,將廣袤的中國大地大概分成了南方和北方。民間曾經長久流傳一句俗語“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意思江南水鄉靈秀之地,經常會孕育出文采飛揚、才華橫溢的文學之士,而塞北粗狂苦寒之土,則容易誕生出彪悍勇猛、能征慣戰的將帥之才。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差異不僅僅表現在對人才孕育等大事上,也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越是在飯局、酒場之類煙火氣、生活氣濃烈的地方,這種差異就愈加鮮明。古人說“無酒不成席”,所以但凡正規一點的宴請,都是“酒宴不分家”,僅僅請客人吃點東西而沒有小酌幾杯,便是簡陋和怠慢。

酒一旦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就很快形成了一套龐大而深刻的酒文化體系。粗略地分,酒文化大體可以分為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將五穀糧食通過特殊的設備和方法,釀造成香冽甘醇、芬芳醉人的酒,這是酒文化的根本。而酒文化最為精彩、深奧的,則是如何將酒缸、酒罐、酒桶、酒壺裡的酒喝進肚子。從本質意義上說,酒在生產出來但尚未被飲用之前的一切技術、規矩、竅門等等,都是屬於生產環節的酒文化。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例如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裡,“黃河老祖”之一的祖千秋曾經講述了一段非常精彩的關於酒具的言論,提出了“喝汾酒當用玉杯、喝關外白酒當用犀角杯、喝葡萄酒當用夜光杯、喝高粱酒當用青銅酒爵、喝米酒當用大斗、喝百草美酒當用古藤杯、喝紹興狀元紅當用古瓷杯、喝梨花酒紅當用翡翠杯、喝玉露酒紅當用琉璃杯”的著名論述,雖說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成書於現代,但祖千秋的這段論述也堪稱是中外“酒史”上精彩絕倫的千古佳話。

中國人講究“酒逢知己千杯少”,也追求“不醉不歸”。每人分發一定量的酒,讓大夥悶不做聲地喝下去,豈但是毫無意趣,這直接就是懷有敵意的折磨。所以如何讓一場酒喝出氛圍、喝出滋味、喝出情義,就逐漸演化出了一門大學問。於是,酒令文化就應運而生了。在《詩經》裡,就出現了“凡此飲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監,又立之史”的詩句,這也證明至少從西周時期,在中國的上層社會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富有“禮”含義的酒令文化,而且還專門為酒宴設置了行使酒令監督、酒宴記錄的專職官員。《紅樓夢》“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一回裡,鴛鴦就說出了“酒令大如軍令”的話語。即便到了現代社會的酒局裡,“酒官大於縣官”依然是被認可的酒局文化,不論老少尊卑,一旦按照酒令該如何,就必須遵守規則、認輸受罰。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古人飲酒特別是具有宴會性質的,就必須要行酒令。到了至今令我們神往的唐代,不但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就連酒文化也發展到了一個巔峰。唐代這個暢飲成風的時代,不但催生出了“斗酒詩百篇”的偉大詩人李白、酒後“龍蛇競筆端”的草聖張旭,也孕育出了歷日令、拆字令、巢雲令、鞍馬令等二十多種妙趣橫生、雅緻非常的酒令。這些在唐代曾經鼓譟一時、風靡萬千,主宰上至官方宴請、下至百姓飯局氛圍的酒令,隨著時光的推移逐漸遺失,今天的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去揣測具體的玩法,可惜已無法再現和感受其中的種種意趣。

但並非所有的古酒令均已失傳,在相對富庶和穩定的南方,還是有很多雅緻的酒令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並且由高官、貴族的宴飲場中“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民間流芳千古。這就牽扯到了一個地域文化的問題。這些古酒令的施行,需要參與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特別是文學功底,非文人雅士則只能在“雅令”中徒增尷尬。就如同《紅樓夢》裡的呆霸王薛蟠,就吟出了著名的“蚊子詩”,也對出了頗為下流的句子。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而在歷史上戰亂、荒災頻發的北方區域,由於缺乏穩定的生活環境、物質保障,普遍造成人們的文化水平偏低的缺陷,這種狀況在社會下層百姓中尤為明顯。這就給那些雅意十足的酒令推行及流傳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但飲酒的需求眾生平等,“雅令”無法執行,飲酒需求照樣存在的北方人就發明了許多簡單易行的“俗令”出來。從現存的古人筆記和文學作品,及一些影視劇來看,南方地區人們喝酒,都喜歡吟詩作對,很少出現嗓門、體力比拼的酒令;而北方人喝酒,就粗豪、狂放,動輒出現比打架還粗魯的酒令。如果在古代社會,一個北方人將自己的酒令介入到南方的酒局裡,很有可能輕則被人鄙視為野蠻粗魯,重則被人逐出酒局。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北方人相對而言那些主要表現為高聲喊叫、掏胳膊擼腿的酒令,放在今天的社會里,也會被人排斥。今天的人們講究飲食文明,要求人們在宴飲、飯局之中不要說話,特別反感高聲說話,這似乎是對“食毋語”傳統規矩的延續。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可以避免食物誤嗆入喉管,也可以集中精力去品味和咀嚼食物,這是對自身健康、安全負責;不要高聲說話,是免得因為噪音影響其他進食的人,敗壞餐飲場所的靜謐、融洽氛圍,這是對他人負責。這個酒場禮儀或者餐飲文化,在西方社會可以說是重要的社交規則。所以,曾經流傳在北方的那些酒令,在今天的文化視角下,也可以被歸類為“俗令”。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功勞最大的並非地理學意義上的風土水色,而是文化底蘊。南方的孩子,自小生活在一個文化味濃郁的環境,即便是父輩們勞作之餘的請客喝酒,那些“雅令”也相當是一堂堂潛移默化的文化課教育;而對於北方的孩子,這種文化濡染就很難接觸到。這種看似細節上的分野,就形成了“南方才子,北方將”人才差別。當然,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流通的加速,這種差別已經日益消失,但南北方人性格方面的差異依然留有痕跡。

但“俗令”不俗,如果仔細品味北方人曾經流行的那些酒令,就會發現這其中雖然缺乏文化韻味雅緻氣息,但也是富含大學問、大哲理在內的。作者生於北方、長於北方,長期生活工作在北方,儘管非常不擅長飲酒,但也樂於欣賞別人飲酒,更是在觀看別人行令飲酒中,對北方人的酒令有了一定的體驗和感悟。在今天的北方特別是北方的鄉村,但凡舉行酒宴特別是紅事,主人家就特別希望酒宴舉行得熱鬧,大家吵吵嚷嚷、熱火朝天,這樣既顯得主人家熱情好客,也寓意家中人氣旺、財氣旺,為此也會專門安排幾個能說會道、技藝精湛、酒量大的人出場“陪席”。為了滿足這種氛圍需要,就必須採用北方的“俗令”方可。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北方人的“俗令”大體可以分為“大拳”和“小拳”。所謂的“大拳”就是常見且至今暢行不衰的猜拳、划拳。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盛行在南方的“雅令”,現在已經很難覓其芳蹤,懂得的人已經非常少,而如今的大江南北,但凡說起猜拳行令,則主要是以北方的“大拳”為主旋律。雖說北方的“大拳”曾經被排斥和鄙視,但“大拳”重在簡單易行、聲勢豪邁,雖說不能將這種轉變上升到文化取代的高度,但至少“大拳”是適應現代社會緊張、快捷的生活方式需求。

“大拳”的基礎就是“湊手指”,划拳的雙方各出幾根手指,出手的同時嘴裡喊出一個數字,雙方出的手指數加起來剛好符合誰喊的數字,誰就是勝家,也叫“勝一拳”;雙方喊出的數字一樣,那就叫“洗”,意思不分勝負,繼續比拼。“一拳定勝負”的情形較少,大多都是劃3或者6拳,然後確定雙方該喝多少酒。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雙方划拳以幾個酒為賭注,甚至數字的叫法等,都是很有學問的,富含著北方的先民們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美好祝福。常見的酒局上都是3個或6個酒,3個酒蘊意就是天地人“三才”,表達人們對生養自己的宇宙萬物的敬畏,6個酒則寓意“六合同春”。如果比拼雙方興趣盎然、鬥心十足,則可以再上一個臺階,那就是13個酒,也就是所謂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最初指的是唐朝末年的13個英雄好漢,後來許多歷史人物組合也喜歡以“十三太保”命名,酒場上也用這個說法,表達的是對英雄人物的敬仰,也暗含誇讚在場的人都是英雄好漢的意味。

“十三太保拳”又分為軟、硬兩種:“軟十三”就是雙方划拳,比賽完13杯酒即可,“硬十三”是一方保證讓對方喝夠13個酒,而另一方無論喝多少都不計數。這可以說是酒場上頗為勇猛彪悍的酒令,全然是酒量、膽量、技術、運氣的比拼。如果“保方”拳術不佳、運氣不好,那他就會輸遠比13個更多的酒;如果是拳術高手,則也有可能自己滴酒不沾,讓13杯酒全部進入對方的肚子“納福”。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但“十三太保”依然不是北方最為彪悍的酒令,因為還有“遊塔爾寺”這個酒令的存在。塔爾寺是青海省西寧市蓮花山坳裡一處著名的佛教寺院,歷史悠久,建築精美,馳名大西北,所以就有人用這個佛教勝地的名字發明了一個酒令。很多人覺得佛教戒酒,用佛寺的名字命名酒令似乎有不敬的意思,但事實上塔爾寺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講究隨緣佈施,僧侶對酒肉並無嚴苛禁忌。酒場的雙方如果啟用了“遊塔爾寺”這個酒令,那就擺明了非“撂倒”一方的架勢,一趟塔爾寺“遊”下來,雙方至少要喝掉80個酒,如果要“塔爾寺裡走一走”,則數量翻倍。這種比賽很少可以看到比賽完全結束的,多半是“遊”的過程中一方或者雙方都會醉倒當場。

“大拳”裡最富娛樂性的有“尕老漢令”。“尕”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是“小”的意思,目前僅在西北地區的方言中有遺存。西北人喊“尕妹妹”“尕哥哥”就如同今天流行的“小姐姐”“小哥哥”的稱謂,含有疼愛、寵溺的味道。“尕老漢拳”歷史悠久,曾經廣泛流行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地區,群眾基礎龐大。行“尕老漢令”的雙方,就已不單純是猜拳行令喝酒,而近乎歌舞比賽了,稍微有點類似今天流行的“尬舞”。行令的雙方在比賽開始之前要以“一個尕老漢嘛吆吆”開頭,雙方唱的時候雙手叉腰、扭頭擺胯,配合舞蹈動作,然後唱一句、劃一圈,誰要唱錯詞、做錯動作,都要罰酒一杯。曲調以北方各地地方小調為主,行令的時候不但比拼雙方的拳技、酒量,也可以展示歌喉、舞姿,比賽者歡暢爽利,觀看者其樂融融。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在“大拳”裡,除過事先規定“一數清”或“一字清”,也就是喊數字的時候只喊數字,否則如果要“胡出亂叫”,那叫1到10的任意一個數字,都要叫出吉祥意和好彩頭來。例如1叫“一心敬”,誠心誠意給對方敬酒;2叫“二龍戲”或者“二喜臨門到”;3叫“三星照”,即福祿壽三星庇佑;4叫“四季財”,四季發財的意思;5叫“五魁首”,兒女成才,高中魁首;6叫“六六順”;7叫“七巧”,七月初七是七夕,又叫“乞巧節”;8叫“八抬坐”,祝福對方富貴,坐八抬大轎;9叫“久長壽”,祝福對方高壽;10叫“十全好”,乾隆皇帝曾經自封“十全老人”,是祝福飲酒者福分厚重,人生完美。

“大拳”門類眾多、花樣繁多,以上僅介紹其中特色明顯,較為精彩的幾種。一旦行令“大拳”,那整個酒局很快就氣氛活躍,精彩紛呈,北方人豪邁、直爽、粗狂的性情盡情顯現。如果說南方曾經流行的“雅令”主要是對知識儲備、文學修養的考量,那北方看似粗糲的“俗令”也並不簡單。北方的“俗令”雖說花樣多,但本質依然是“湊手指”。莫要小看十根手指的反覆組合,一個酒客要想在北方的酒局裡百戰百勝、馳騁往來,或至少立於不敗之地,那就需要“拳高膽大酒量好”,酒量與膽量與天賦有關,但划拳的技術則可以後天磨鍊。划拳的高手,基本都是一些眼尖手快、反應敏捷的人,同時也要在極短時間內熟諳對手的出拳習慣和性格。這就類似於軍事指揮方面對反應速度、判斷力、決策效率的訓練,稍一交手就能掌握對手的特點,然後對症下藥、靈活應付,再取得克敵制勝的效果。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而“小拳”就相對簡單了。在一些不適宜大聲呼喊的地方,就需要採用一些相對安靜、文雅的酒令。歷史最為悠久的是“老虎拳”,民間流傳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老虎拳”就是雙方各執一根筷子,然後筷子每對擊一次叫拳一次。叫拳喊的是“老虎”“雞”“蟲”“槓子”四種物事,然後按照“老虎吃雞,雞吃蟲,蟲子啄槓子,槓子打老虎”的關係判定輸贏。

老虎、雞、蟲、槓子四種物事沒有高踞食物鏈頂端的至尊,都有平均的勝算,這種看似簡單的酒令設定,似乎蘊藏著古人“眾生平等”的意義,也暗含著天地萬物往復不已、循環不息的哲學思考。而最能體現這種哲學思維的,當屬“小拳”裡的“啞拳”。從一般意義上說,所謂的“小拳”就是專指“啞拳”或“大壓小”。劃“啞拳”的雙方不用喊話,只需要隨機各出一隻手無根手指的任意一根,然後按照“大拇指壓食指,食指壓中指,中指壓無名指,無名指壓小指,小指壓大拇指”的規則定勝負。“小拳”裡按說也應該包含“石頭剪刀布”,但因為在人們看來,“剪刀”“錘子”等物件稍許有點利器、兇器的意思,酒場上喊出來不吉利,也與酒場歡樂融洽的追求不搭調,所以就很難登上“大雅之堂”。


“俗令”不俗,北方酒令裡的禁忌、規矩、學問和智慧,你知曉多少

北方人不論是行“大拳”令還是“小拳”令,都非常講求“戴帽”。一般情形下,都是各伸出大拇指,寓意對對方的讚美,然後再開始行令,否則就會讓人感覺缺乏禮貌。酒局中非但“監酒官”要喝“令酒”,倘若酒局裡有輩分有差異的人,雙方對局的時候,輩分低的人要率先自喝一杯“低輩酒”。這就體現出,即便如北方人這般粗狂,即便在粗豪雜亂的酒局之中,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傳統倫理意識不能拋棄,依然要歡而不亂、樂不違禮。俗中有雅、粗中有細,看來北方人的“俗令”也不可小覷。

歷史很精彩,文化最有味,衣食住行、市井百態,如果仔細品味,總能發現一些值得一說的話題。我是“觀點與視角”,歡迎大家關注我的自媒體賬號,並且積極與我探討歷史與文化課題,更期待讀者朋友的話題恩賜和批評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