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之學的七證次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學》】

中國文化與生命科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本來準備晚飯後大家隨便談天,現在你們又問中國文化修身養性的問題。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三家,有三句話需要了解的,就是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叫「存心養性」,道家說「修心煉性」。實際上,這就是生命的大科學。

《大學》裡頭有幾句話,你們大概都會背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原則。中國自古的傳統文化,六歲入小學,十八歲已成為成年人了,便進入大學。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課,先要認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養。所謂「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問題。這個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學問,這屬於內學,也叫內聖之學。

儒家所謂的聖人,在道家老莊的講法叫真人,你聽這個名稱,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成年以後,沒有真正修養心性,都是不夠成熟的,就不足以稱為成年人。以真人這個名稱來說,必須要有真正心性的修養,認得那個生命根本。道家所說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換句話說,沒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屍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象的人而已。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說明「內聖」以後,才可以起大機大用之「外王」。這個「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不過是職務的不同,其實都是啟動心性外用的行為。所以「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樣才是一個完成圓滿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是聖人或真人了。

那麼怎麼修養呢?我背給你們聽,這裡頭有七個程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你看「知止而後有定」,第一個是知性的問題。「知」,就是每個人生來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學佛學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先要知道「知止而後有定」。譬如我們大家現在坐在這裡,都知道自己坐在這裡嗎?這個能知之自性是什麼呢?這個能知之自性,不在腦裡頭,也不在身上,是與身心內外都相通的。但現在西方醫學與科學,都認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作用,歸之於腦的作用,其實腦不過是身識的一個總彙。這個問題要詳細研究,是很深刻、很廣泛的,不是一兩個鐘頭能講得清楚。我們中國文化講本體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腦,是通過腦而起作用,這個要特別注意。

再說我們的思想、身體要怎麼定呢?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躍、散亂、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須要以知性的寧靜、清明,把散亂、昏昧去掉,專一在清明的境界上,這才叫作「知止」。知止了以後再進一層才是定。佛教進來中國以後,把大小乘修行的一個要點叫「禪定」。「禪」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學》「知止而後有定」這個「定」字來的。

這個「知止而後有定」的境界,漸漸會進入一種安詳、靜謐的狀態,這叫做「靜」。到了靜的境界以後,再復進入非常安寧、舒適、輕靈的境界,這叫做「安」;借用佛學特別的名辭,叫它是「輕安」。再由輕安、清明,不散亂、不昏昧,非常接近潔淨的境界,就會發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這叫做「慮」。

這個「慮」的意思,不是思想考慮的慮,是在定靜安適的境界裡,自性產生的智能功能,不同於平常散亂、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說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這兩句話是出在曾子的學生子思所著的《中庸》裡的名言,就是對於「安而後能慮」的詮釋。我們現在借用佛學的名辭來說明這個「慮」字的內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譯為慧智,它不同於一般的聰明,我們現在用的思想學問都是聰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聰明大有差別。透過這個慧智,然後徹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那《大學》就叫做「慮而後能得」。得個什麼?得個生命本有智能功能的大機大用,這才叫做「明明德」。

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樣在轉,佛法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剎那之間,思想有九百六十轉,這是生命中認知的大科學。比方我們寫一篇文章,或寫一個字,那裡頭思想不知有多少在轉動啊!你或給情人寫一封信,「親愛的,我愛你…」這一念之間的思想情緒已經從國外轉起,轉到中國了。像人們談情也好,講話也好,思想轉動得很厲害,極不穩定。注意哦!比如我們說一個「現在」,這句話是一個思想,是一個念頭在動,這是「想」不是「思」。當說個「現在」,裡頭早已經想到下面要說的另一句話,不止幾百轉了,這是很微細「思」的作用。因此要隨時知止,把它定在那裡,像陀螺一樣雖在轉動,其實陀螺中心點都在本位。所以說「知止而後有定」,這是第一步啊!

「定而後能靜」,什麼叫靜?這裡頭牽涉到物理科學。宇宙的功能究竟是動還是靜,都是個大問題。世界上萬物的生命沒有真正的靜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動。輕度的動,慢慢的動,看起來是安靜的,這是假的靜,不是真的靜。譬如前兩天的地震,本來地球內部都在變動,不過現在因為地球內部的物理變化,地和風(氣)、水、火中間起大沖突,有大的震動,我們明顯感覺到震動,其實有很多的震動,我們是感覺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們更能感受得到。

如何才能做到「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認知一個能使它安靜下來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謂的大靜、大定了,那就要牽涉到哲學上的本體論,現在只能大略帶過。所以大學之道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須從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內聖的靜養開始,這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教化的傳統。

——節選自南懷瑾先生答歐美同學會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問題

補充閱讀:

認知科學與唯識

有人提議,你們諸位遠道而來聽課,很辛苦,希望我講一下認知科學。我說那是中國特有的,人的思想怎麼來的?究竟是腦還是心,是唯物還是唯心來的?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目前是最新流行的一門科學,那麼大概介紹一下。

中國人在這一百多年來諍議的學術思想,都圍繞著唯物、唯心的問題打轉,但是還有一個「唯識」就沒有太多的人提了,這是佛學提出來的。大家都曉得初唐時代的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弘揚唯識學,就是佛學裡的生命科學與認知科學。以現在來講,這是真正的認知科學,就是說生命的來源,怎麼有知覺與思想?知覺與思想從哪裡來?唯識學告訴我們,生命根本的來源,不完全是基因遺傳來的。

現在講人性怎麼來的,人性不完全是基因問題可以解決的。唯識學告訴我們認知的要點:這個生命的形成,除了父精母卵以外,還要有一個靈性的加入,三緣和合,才可以構成胎兒生命。這個靈性在唯識裡叫做中有,它帶著種性。我們中國人說「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個母親生九個孩子,每個稟性不同,是每個人自己帶來的,這就是中國人土話講的靈魂問題,確實是有個東西的。至於這個東西是唯物還是唯心的,那是屬於哲學科學形而上的研究了,姑且暫時講到這裡。

......

胎兒在孃胎裡,三四個月以後已經有知覺了,知覺不是思想意識啊!所以真正要研究,中國的教育是從母親懷胎時,就開始教育,叫做胎教,出生以後是母教為重,再來是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

胎兒生下來,孩子囟門這個地方會跳動,這時思想意識分別作用,還不明顯。唯識學講「心、意、識」,這個心不是隻講心臟,它是心物一元總體的代號。這個識,是心起作用的意識。剛生的孩子的意識,有感覺有情緒,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思想有分別,在唯識來說這是「意根」的作用。等到孩子們囟門那裡的頭頂骨完全封起來,開始講話,第六意識就開始形成現行的思想。大家做學問,到外國留學得博士回來,然後做偉大事業的領袖等等的思想,也都是後天現行分別意識思想的作用,這些思想和形成思想作用的本身是不定的。(注: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識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想是想 思是思

在唯識裡「思」與「想」是兩個層次,譬如我講話,諸位在聽話,乃至聽到外面打雷,這是想的作用,不是思。思是什麼?當你很專一研究的時候,或聽的時候,甚至不用現行粗浮亂想的時候,裡頭還有一個很微細的念在作用,那是思,思跟想是兩個層次。不僅是兩個層次,而是三個層次,因為同時你會感覺到,噫!我怎麼想到北京了?我等一下有個電話很重要,不曉得晚上回去有車子沒有?那個思的旁邊還有個起來自我觀察的作用,這些都是第六意識分析的現象,叫分別意識等等。入胎時的意識叫第七識、第八識,是第六意識後面最基本一層的功用。我們這個第六意識有好多層作用,能思、能想,同時旁邊還有一個觀察意識,譬如我們要吃這個東西,不曉得好不好吃?可不可以吃?或者有沒有毒?你意識一動,旁邊還有自己起來的觀察作用。這個觀察意識在西方像康德的哲學,中文翻譯叫「理性作用」。我說譯錯了,中國本來有的叫「性理」,清朝有一本書叫《性理大全》,性的理,不叫「理性」,剛好相反。在哲學方面,把理性與邏輯的觀念,思想的作用稱之為理性。性理跟理性表面上是差不多,嚴格的分析很不同。

意識健康夢境

因為你們臨時有人提議,要我對於這意識思想方面多向大家講說,我就開始了這個講法。諸位現在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呢?我看大家都到了中年,情緒不穩定,很多的煩惱,思想寧靜不下來,甚至於許多人工作忙得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這是問題了。思想為什麼停止不了?究竟是腦的問題,還是心的問題?這是中國文化儒道佛很中心的一個重點。人到中年以後,思想不寧靜,情緒不能寧靜,一半是生理的關係,我們中國人有兩句詩「月到十五光明少」,每個月十五月圓,人活了幾十歲,真正看到圓的月亮,恐怕沒有幾回。「人到中年萬事休」,中年差不多四十歲這個階段,太陽要下山了,當然很悲哀,這是個事實。身心不健康,容易動情緒,煩惱發脾氣,都是第六意識帶動思想和情緒的作用。

這個第六意識平常喜歡向外走,我們受教育的影響,外界種種環境的影響,積累越來越深,年紀越大第六意識的分別執著越頑固,汙染越來越厲害。所以孔子講人生三個階段,所謂「少年戒之在色」,青少年的階段,男女關係最重要,所以孔子說要戒,戒並不是叫你不要做,而是要知道衛生和節制。什麼是「中年戒之在鬥」呢?例如要想做官發財啊!求功名富貴啊!要出人頭地啊!跟人賭氣等等,這些是爭強好勝的心態,都叫做鬥。所以要看得清楚,能放得下,太固執了會容易得絕症。什麼叫「老年戒之在得」?一個人越到老年越頑固,對於自心萬物都抓得越厲害,不肯放手,這是第六意識抓得很緊,所以老年人「戒之在得」。

人的思想情緒離不開意識,意識到底是唯物還是唯心的?現在醫學講是腦的問題,我不承認。像我有好幾位學生都是腦科的專家,最近寄來好幾種有關腦與禪定的研究,那是外國聯合起來做的實驗,目前很有權威。我說找的那些人來打坐做工夫,那些人真得了禪定嗎?打坐、練氣功不是禪定啊!如果沒有真得禪定的境界與經驗,光是會打坐,這種研究就叫做禪,這是靠不住的。所以意識是唯腦還是唯心的,又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關於第六意識的分別思想,我們白天會思想,睡眠時會不會思想?會,睡眠會做夢。事實上沒有一個睡眠不做夢的,但是你說我睡得很好從來沒有夢,那是因為你睡醒忘記了自己做的夢,這叫做「無記」。而且講到夢很奇怪的,譬如莊子的「蝴蝶夢」,呂純陽的「黃粱夢」,唐人小說「南柯夢」,還有戲劇牡丹亭的夢,這都是很有名的大夢。

呂純陽這個「黃粱夢」,大家也許不知道,爭取一點時間說一下。呂純陽在道家修神仙法門裡頭,等於禪宗的六祖,非常有名。他年輕去考功名,路過邯鄲,住進旅店,準備吃飯,飯菜還沒有來時,看到對面一個老道士,拿黃粱米做飯。呂純陽很疲勞靠在那裡小睡,做了一個夢,考取了功名,一帆風順做到了宰相,功名富貴一切俱全,最後不曉得犯了什麼罪要被殺頭,一下醒了,這夢的一生經過四十年。醒來看看對面的老道士黃粱飯還沒有熟,道士回頭看他,一笑說:「四十年的功名,舒服吧!」呂純陽大吃一驚,心想我做這個夢他怎麼知道?因此就跟他修道了。

那麼後來清朝有個人作了一首反遊仙的詩很有名,他說:

四十年來功與侯,縱然是夢也風流。

我今落魄邯鄲道,要向先生借枕頭。

他說一個人活了一輩子,假定像你們這樣歐美留學回來,做了幾十年重要的領導位置,多了不起啊!明明知道是個夢,也很舒服啊!那個人說現在我一輩子倒黴,什麼都做不好,不能發財又沒功名,想要向呂純陽先生借個枕頭用一用,也做個同樣的夢多好啊!

第六意識的複雜作用

現在講意識的夢境,其實人生都在夢中。大家為什麼夢醒了記不得呢?因為落在無記,第六意識不堅固,有人記憶力很強就可以記得。如果修煉到這個第六意識很清明,不但是記得了這個夢,慢慢還可以引發知道過去與未來的功能。第六意識有這麼一個宏偉的功能,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都是片斷零星的穿插。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做夢,這個夢和第六意識有密切的關係。第六意識有一個反面作用,所以西方講心理學有一個名稱叫「潛意識」,或叫「下意識」,認為潛意識、下意識是心理根本的功能,這種說法是不盡然的。所謂的潛意識,這個在唯識學叫「獨影意識」,因為人在睡眠中,眼睛、耳朵、身體這些作用暫時潛伏,有個意識潛在裡面,在夢境中呈現。

那麼夢也是個大問題,很有意思,康熙時編的《古今圖書集成》,其中把夢的學識都歸納起來研究,對夢有一堆的學問。這個夢是片斷穿插,有些是因「思」成夢,我們中國有兩句老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假使說一個人對男女,或對父母、子女的思念情愛太過,睡眠就容易形成夢境,這個是思夢。還有很多是病夢,譬如說身體裡發炎了,夢到起火了。或是身體裡水份很大,夢到漲大水了。身體裡頭有風,就夢到颳風了,這是病夢。還有人為的故意造成的夢,從前我帶兵時也都試驗過。當人睡覺時拿一根雞毛沾一點水,在那人腳底心畫個圈圈,那個人就會作綺夢。這是因為生理的關係而引起的夢,是片斷兜攏來,那是獨影意識加上帶質的作用。

這個獨影意識,是我們思想意識很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到了中年常常幻想,或感覺悲哀、難受、無聊,有些是從第六意識獨影意識的作用引起的,或有些從帶質境來的作用,這內容很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全的。夢是獨影意識的作用,西方心理學有些把夢歸到潛意識的作用,並不盡然。例如患有精神病的人說看到鬼啊神啊!看到上帝、菩薩啊!都是獨影意識,有時候加上假帶質的作用。有些打坐的人看到種種境界,也是這個道理。如果真修實證有大智慧的人,不會輕易被這些境界所迷糊了;就怕智慧不夠,身體不好,腦筋不健全,容易被獨影意識與假帶質的境界牽引走。所以不要輕易修煉打坐,玩弄這修行假象的境界,自己以為是神通的作用,那就很容易走入魔道了。有些同學告訴我某某人有神通,我說二號吧!第一號叫神通,第二號叫神經。

大家注意,有時候一個天才的孩子,能畫畫寫好文章,是獨影意識與帶質的作用。西方的哲學、科學,有些地方常有錯誤認識,他們把率性而起的意識作用,叫做直觀、直覺。我說以邏輯的道理來講,沒有什麼直觀、直覺。有人說「老兄啊!我很客觀的告訴你」,你聽聽這句話,已經是主觀了嘛!換句話說,沒有什麼絕對是客觀的,都是主觀意識的作用。

這個夢跟意識有時還產生帶質,這是唯識學裡的名稱,是帶心物一元的本質作用。譬如說有時候做夢,忽然有人敲個響聲,在夢中當成是雷聲。所以夢境有許多是因外境外物引起的,這就不是獨影意識了,這叫假帶質的意識境界。譬如有人說夜裡走路碰到鬼,我小的時候也一樣怕鬼,我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從來沒有怕鬼怕神的。夜裡要是看到哪個地方有個奇怪影子,我眼睛盯住不動,非要過去把它弄個究竟不可,結果一看是個樹葉子,或是什麼東西。所以夜裡看到鬼,沒有什麼真的鬼,都是自己第六意識有這個影像,看到任何影像,聽到任何聲音,會把它當成是鬼,或是奇怪的東西,這屬於假帶質的作用。

性理與理性

瞭解了這些是第六意識作用,是後天的思想,與腦的關係最為密切,第六意識影響人最大的是身體的健康。人到了中年,常常覺得這裡不對,那裡不舒服,是第六意識用得太多的原故;自己不曉得修養、保養,所以身體不健康,容易衰老、得病。要做到頭腦永遠清楚,不要說長生不死,至少不要未老先衰,就全靠第六意識的修養。剛才提到康熙時編的《性理大全》,其中就有歷代儒家身心修養的資料。不過,我還是勸你們不要看,因為那隻牽涉到儒家的思想,對佛道兩家的內容還搞不清楚。實際上儒佛道三家沒有太多分別,只是佛道兩家另有一種高度的修養方法。這是講到第六分別意識和身心健康的關係,及修養問題,講的是「中學」,就是中國的學問。

張之洞他們所提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是我說的這個觀念。他們提倡的是用科學。我們曉得漢陽兵工廠、大冶開礦都是張之洞手裡創辦的,所以他當然要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因為這是對付皇上,尤其是對付滿清那個老太婆慈禧太后而講的話。他主張完全學西方的科技來用,至於中國學問的中心,我們現在講的《性理大全》的修養,他的瞭解也是比較深刻的。所以我們看他的一生,至今漢陽兵工廠、大冶的礦業仍然存在,都是他第六意識作用的發展,思想上吸收了西方的科技做出來的事。

回過來,這個科學後面的中心「性理」,這方面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剛才講唯識身心的問題,我們今天大概先介紹了一下,這個裡頭的學問太深太多了,那是真正的「中學為體」的體的方面。這一方面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做研究,我們先講到這裡。

——節選自南懷瑾先生答歐美同學會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