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選擇大過努力!”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可能有些偏頗,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同樣努力的情況下,選擇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了最終結果。

劉備雖是皇室宗親,但他剛開始所處的地方是東漢末年邊陲的一個小鎮,是一個寂寂無名的人。後來經過跌宕起伏的發展,最終成為了三國霸主之一。

劉備的一生做過很多選擇,接下來咱列舉他的七次選擇,其中六次都選對了,唯獨錯了這一次,導致含恨而終。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一、出兵馳援孔融

孔融任北海相時,那會劉備還在公孫瓚的手下當小弟,是平原相。後來,孔融被管亥的黃巾軍困住了,情況十分危急,太史慈臨危受命去向劉備求救。劉備爽快的答應了,立馬派了三千精兵跟著太史慈去北海救孔融。黃巾軍看到援軍來了,居然就四散逃跑了。

那會的劉備官職較低,只是個平原相,且寄人籬下,對於孔融的求救,完全可以視而不見,但仁義劉備還是選擇出兵相救。

對於這第一個選擇,看似很小,其實很重要。孔融是天下名士,劉備救了孔融,有三個好處。

第一、孔融投桃報李,推薦劉備擔任徐州牧;第二、贏得了天下名士的好感,獲得好評;第三、後劉備日後的招賢納士奠定了名望。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二、投奔陶謙

三國巨頭之一曹操的父親是被陶謙的手下殺害的,曹操以此為藉口出兵攻打徐州,陶謙被打的灰頭土臉,迫不得已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

田楷帶著劉備去救援陶謙,陶謙對田楷並不感冒,卻對人手下劉備十分熱情,當劉備到了徐州,陶謙居然調派了四千丹陽精兵給劉備。劉備原本只有幾千士卒,一下子就有過萬手下了。

於是,備受禮遇的劉備決定就待在陶謙這裡,脫離公孫瓚勢力。

劉備為什麼會選擇待在徐州呢?除了備受禮遇之外,他肯定也想在更好的舞臺上發光發亮。劉備的運氣也算是好,沒多久陶謙就去世了。徐州官員們紛紛讓劉備統領他們,前文提到的孔融也一直推薦劉備擔任徐州牧,劉備因此就成為了地方大員。

想當初,曹操和袁術爭破了頭皮也沒拿下徐州,劉備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成為了徐州牧,可遇不可求,當然了,一環扣一環,正是之前對孔融的救助以及選擇投奔陶謙的決定才讓劉備有此機遇。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三、扛起反曹大旗

當劉備被推薦為徐州牧的時候,曹操正在跟呂布打的興起,沒啥時間管劉備,所以做個順水恩情,也表示推薦劉備。然而袁術不答應啊,他慫恿呂布去攻打劉備,沒成想,劉備被打敗了,轉而投奔曹操去了。

那會的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劉備到了許都,曹操熱情款待。但劉備自覺會有問題,所以惶惶不可終日,在家種菜韜光隱晦,也有煮酒論英雄的那一幕。

曹操那會在和袁術打架,袁術被打敗逃亡青州投奔袁譚,曹操一個不小心派了劉備去狙擊袁術。手下謀士郭嘉等提醒曹操不可放虎歸山,曹操醒悟的晚了些,劉備已然脫離曹操。

劉備脫離曹操後,如蛟龍入海,打敗車胄,重新奪回了徐州,正式和曹操翻了臉。

這個翻臉的選擇,使得劉備的名望又打仗,同時使得他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性。如果劉備乖乖的聽曹操的話,留在東漢朝廷裡的話,那估計史書上只有一個東漢的落魄皇叔的記載而已。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四、果斷離開袁紹,投奔劉表

翻臉容易,打架難。劉備畢竟兵少將缺,沒過多久就被曹操打敗了。迫不得已去投奔看似強大的袁紹。然而跟曹操的見地差不多,劉備也認為袁紹不靠譜,於是劉備又溜了。

這次投奔的目標是荊州的親戚劉表。這次的選擇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比如袁紹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被曹操給打敗,投奔劉備為日後的聯吳抗曹分據荊州提供了可能。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五、聯吳抗曹

建安十二年,曹操率軍南征荊州,恰逢荊州牧劉表去世,其子劉琮繼任。迫於曹操強大的軍事壓力,劉琮在未告知駐守樊城的劉備的情況下,舉州投降了曹操,等到劉備獲知劉琮投降的消息,曹操的軍隊已經抵達宛城。

曹操看劉備不順眼,在建安十二年的時候又率領軍隊過來攻打。那會劉表剛剛去世,他的兒子劉琮剛繼任。這小子膽小怕事,迫於曹操的壓力,舉州投降了。那會駐守樊城的劉備都還不知道他的領導已經投降了。

當曹操的部隊到達宛城的時候,劉備是又驚又怒,打不過人家,只好撤離先。然而仁義的劉備很受百姓愛戴,他們都願意跟著他,於是十餘萬拖家帶口的民眾大大影響了劉備撤離的速度。

但劉備對他們仍然不離不棄,最終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追上。迫不得已之下,劉備只好拋下輜重和民眾,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突圍逃走。

趕跑劉備,佔據荊州,曹操一個頭腦發熱就要趁勢攻打東吳。東吳的群臣經過一番商量,派大好人魯肅去探一探虛實。結果人走到半路就聽說劉琮舉州投降了,魯肅轉而去找劉備商量。

灰頭土臉的劉備看到魯肅,好像看到一個救星,讓諸葛亮跟著魯肅一起回東吳去商討如何共同抗拒曹操。因為有曹操這個強大的敵人,蜀吳兩家一拍即合,創造了另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

劉備選擇聯吳抗曹,雖有有被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的因素,但這個抉擇,對當時的天下形勢的影響卻十分深遠。因為正是這次選擇,才有了赤壁之戰,進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六、入益州,奠定蜀漢根基

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荊州。但在劉備的政治藍圖裡,荊州是征戰天下的橋頭堡,而非長遠發展的大本營。於是,劉備將目光盯向益州和漢中。那裡,才是劉備心目中最適合長期發展的大本營。

益州和漢中很重要,不止劉備看中了,孫權和曹操也看中了。不過孫權沒啥法子,因為想要拿下益州,得經過劉備的地盤,所以孫權是沒法參與爭奪的。

孫權被阻止了,曹操馬上就要來了,建安十六年,有傳言曹操即將攻打漢中了。益州牧劉璋得知此消息,緊張的不行,派了張松和法正去荊州迎接劉備入蜀,希望他先去攻打張魯,佔據漢中。

這個要求和劉備的戰略目標剛好符合,於是欣然同意,率部進入益州。劉璋是給劉備補充兵馬,又提供糧草的,劉備真的爽到飛起。

於是,劉備以劉璋殺害張松為藉口,調轉槍口攻打劉璋。建安十九年,劉備率領諸葛亮、趙雲、張飛、馬超等多路人馬包圍成都,迫使劉璋舉旗投降。從此,劉備佔據了益州,為開創蜀漢奠定了最重要的根基。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七、出兵東吳

公元221年,為了給關羽報仇,也為了奪回荊州,剛剛稱帝不久的劉備決定出兵東吳。

這一擇,可謂是劉備一生中最錯誤、最不明智的選擇。正如趙雲在劉備出兵東吳前所勸諫的那樣,從天下大勢來看,曹魏才是劉備的頭號敵人,劉備若能打敗曹魏,東吳自然會歸順。而要打敗曹魏,劉備最正確、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聯吳抗曹。

但劉備並沒有採納趙雲的勸諫,也沒有遵循諸葛亮先前的規劃,“怒而興師”,出兵東吳,最終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一把火燒得損兵折將,灰頭土臉地退到白帝城。在白帝城,劉備一病不起,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總之,在劉備一生的七次關鍵選擇中,前六次都選對了,所以他開創了蜀漢,成為了蜀漢的開國皇帝;而最後一次,劉備選錯了,終於含恨而終。由此可見,選擇確實十分重要。當然,作出正確的選擇,不能僅靠運氣,更重要的是要靠智慧。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八、臥龍吟中的劉備

劉備,輔助類武將,基礎統武智75/74/73,職業謀臣(槍兵、文官),威望達到45萬即可招募。

白·劉備技能【號令】:大幅提高所有己方部隊士氣,並降低對方部隊士氣。

藍·劉備技能【梟雄】:增加隊友55點士氣和攻擊力,並降低敵人15點士氣。

綠·劉備技能【天徵】:增加隊友85+x點士氣同時降低敵人20點士氣。

紅·劉備技能【君臨】:增加隊友85+x點士氣同時降低敵人20點士氣,我方全體獲得從龍效果2回合(與玩家對戰時從龍效果降低)。

簡要分析:劉備和曹操同為三大主公,所以頓悟之後的技能都一樣,劉備的職業謀臣擁有鼓,因此他的上場率比曹操高的多,無論PK還是推圖,劉備永遠都是蜀國玩家的好幫手。

小期待:紫將時代,武將各自擁有獨特的專武,我相信三大主公的專武都不會差到哪去。至於紫劉備的技能是否會和其他兩位主公一樣,暫時就不得而知了。

精明劉備選對了六次 唯獨錯了這一次 含恨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