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每天两点一线、完全不能外出的“看守所”生活,网吧、厂房彻夜亮着的灯光,摞起来将近一人高的工作文件……最早的一批队员1月29日入场,3月23日完成与空间站核心舱合练任务,5月5日长五B遥一火箭发射成功,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B火箭合练及首飞试验队大干百天,终于完成使命。这支经历过寒冬的队伍,在初夏迎来绽放。

转场那天,虽然一大早天气闷热,但也有蓝天白云,半路上突然黑云滚滚,一阵急雨落下。

而当最后火箭立在发射塔架上的时候,又是晴空万里,这像极了长五B试验队走来的这一路。

发射成功后,长五B火箭总师李东赋诗一首:

减字木兰花·贺长五B首飞


据鞍横剑,

碧水银滩策马看。

枕戈而眠,

涛语椰香入帐帘。


旌旗漫卷,

袍泽琼崖战合练。

鼙鼓惊天,

群英龙楼送新船。


斗转星换,

十年终铸成巨箭。

甘苦暑寒,

波折历罢捷报传。


初心不变,

今日梦筑空间站。

更待来年,

鲲鹏扶摇九重天!

历经整整十年研制和百余日的发射场准备,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五B火箭,克服包括疫情在内的波折,成功完成了合练和首飞,中国空间站工程大幕拉开!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第一次在船上过春节

1月23日早上6时,“护箭队员”徐洪涛、曹京京等登上远望号火箭运输船,即将护送长五B遥一火箭出征。上船时,一切如常。

当天上午10时,武汉正式封城。曹京京是从手机上看到这个消息的,当时的他并未在意。儿子出生才6个月,家距离“远望号”不过几公里,他还打算除夕夜回家开开心心吃顿团圆饭。

但是,第二天,天津市滨海新区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船上的管理顿时严格起来。所有已经上船的队员不允许再下船活动。这就意味着,这个春节他们将在船上度过。

好在即便在船上,除夕夜的氛围依然浓厚,另一艘船上的试验队员和船员们还办起了联欢。多才多艺的表演和丰盛可口的饭菜冲淡了大家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经过6天颠簸的、全程没有信号的、“与世隔绝”的生活,船只顺利抵达海南省文昌市东南部的清澜港。连上网,大家才发现疫情已经在全国肆虐开。而疫情给长五B遥一火箭发射任务带来的影响才刚刚显现。

卸船时,受疫情影响,参与卸船工作的大部分试验队员按照发射场的防疫要求还处在隔离中,导致参加卸船装船的人员大幅减少。于是,船上的工作只能由6名“护箭队员”们自己完成。

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成倍增加,两条船上的所有产品卸船和返程产品集装箱装船的工作足足干了8天才完工。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人少活多,把人用活

火箭总装团队副主任崔蕴早在1月10日就跟着其他火箭任务进入了发射场,仅在春节前回了趟家。进场的时候还没什么,回家的时候,一到机场就发现戴口罩的人多了起来。春节那几天,疫情形势突变,再回来时,气氛就更紧张了。

“疫情带来的问题相当大”,崔蕴说,那段时间,由于发射场疫情管控,长五B火箭总装团队进场人员严重不足,“人到了文昌,但是都进不来,都在隔离。”

隔离的情况各式各样。防疫要求严,天津某个区发现一例,从当地过来的队员就需要隔离;年轻小伙子吹空调着凉发烧,连同室友一块隔离。原本两个小组各十六七人,最“可怜”的时候,每个小组长手下仅有两三个人工作,近乎“光杆司令”。

但刚进场时又是总装工作最需要人的时候,火箭卸船、产品恢复、火箭上台……面对人员短缺的情况,只能借用其他火箭试验队的人增援。就这样,经过合理安排,长五B火箭型号工作全部按时完成。

“可能对你们来说,这是两个试验队的人,但是对我来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只能把人灵活用起来。”在一院211厂天津火箭公司,崔蕴带领的车间主要负责长征五号等两型系列运载火箭,在车间干活不分型号,在发射场更是如此,“因为这原本就是一支队伍。”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首次垂直状态产品更换

总装团队在发射场工作经常会碰到棘手的问题需要处理,既是压力也是挑战。在以往的任务中,在发射场更换循环泵没有过先例。这次,这个新问题摆在了总装团队面前。

循环泵旁边上百根电线电缆,手指粗细的管路弯弯绕绕,仅有0.3毫米厚的真空管路磕不得、摸不得、碰不得。更换位置距离尾段约3米,入口仅半米见方,需要定制工装梯;空间有限、尾段承载有限,循环泵重十几公斤,对操作人员身材、力量、体重都有要求。操作环境极为复杂,难度极大,风险很高。

总之,从设计方案到实际操作,容不得一点闪失。总装团队前后共修改完善方案10余次,总体部设计人员通过人机仿真,验证更换操作可行性,经过试验队、一院、集团公司层层把关才最终定稿。

型号调度李晓龙制订了周密计划,细化到小时,落实到具体人员,并迅速从天津调集所需产品,经陆运送往文昌。疫情期间,道路选择和沟通并不简单。

总装团队黄小春主任提前决策,定制工装梯,确保更换工作能第一时间进行;他带队进舱观察更换环境,制定工艺方案,20个流程环节识别出风险点22个,制定措施42项。人员安排上要选择有进舱操作经验的,定人定岗定责;操作时间长,还需要考虑人员精力、状态等,安排备份人员。

曹京京、李萌等队员提前进行模拟演练,整个更换操作持续5天,顺利将新产品上箭。经此一役,总装团队积累了经验,梳理分析到底还有哪些产品可以进行垂直更换,需要怎样的保障条件,而哪些又不可以更换。“通过这次任务,我们拓展了思路,可以为以后更多的工况做好预案。”黄小春说。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非常时期的非常生活

刚进场时,文昌发射场聚集了6支试验队伍。人数众多,不少队员被安排在场区外的酒店隔离、住宿。所有在外住宿人员的饮食都由后勤人员统一保障。每一批隔离期满的试验队员,临时党委书记董丽云都要亲自上门迎接,欢迎大家健康平安归队,感谢大家在特殊时期的坚守和付出。

八院试验队前后30多名队员均住在场外,每天进场通勤、登记、消毒时间都不短,大家都早早出发。通过在微信开展防疫知识竞赛,试验队为大家普及防疫知识和理念。每一次,试验队员刚到宾馆,利用给行李消毒的工夫,副队长张修科都会现场考察大家防疫知识的学习情况,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大家提高防疫意识。

受疫情影响,此次发射场进行了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都只能在发射场厂房和宿舍两点一线往返。为了避免聚集用餐,每人配发餐具,从食堂打饭带回宿舍吃;为避免交叉感染,宿舍保洁也需要自己动手;进场前每天测量体温也成了家常便饭。地面测发控的前端人员连盟笑称,这是“看守所”的生活。

李晓龙刚到时负责疫情工作,每天奔波在场区,几乎都要走上2万步,脚心磨起两个比硬币还大的水泡。但是,担心出去看病需要隔离耽误时间,他就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据了解,他几乎是整个试验队出差时间最长的,春节前在天津出差到大年二十九,火箭装船后才回家;春节后大年初五又最早一批入场。

徐洪涛和雒云云是夫妻俩,两口子双双进场不说,还一起分担中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雒云云是宣传委员,经常采写鲜活的稿件,协作做好党建工作;徐洪涛是生活委员,每天测量并记录47名队员体温,常常为了给大家发放水果顾不上吃饭。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点火不到 “双想”不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试验队进场队员压缩了近30%。试验队以劳动竞赛为牵引,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采用人员前后方联动、一人从事多岗等方式,加班加点推进工作,并通过开展培训考试加以巩固,为确保任务完成提供助力。

发射流程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长征五号B火箭合练及首飞试验队扎实工作、充分确认,前后方联动,提出“点火不到,双想不止”的口号,将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

为了保证质量和成功发射,每一位试验队员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那段时间,火箭厂房里常常到凌晨还灯火通明;宿舍工作用的网吧里,经常去晚了就抢不到位置;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刘秉说,这次熬了工作10年来最多的通宵。

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长五B火箭团队选择以一场“质量再复查再确认动员部署会”的形式来度过。

“冲锋号已经吹响,从今天起进入临战状态,鼓励大家勇敢发现问题,勇敢说出疑惑。”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的语气坚定有力。他用4个排比句强调信心的来源,“我们的信心来自长五遥三的成功,信心来自长五B遥一状态的确认,信心来自后方的支持,信心来自发射场测试的合格。”

总指挥王珏也用了4个排比,足见“两总”保证成功的底气:“勇气背后是长五遥三火箭的成功,是对产品实际状态的放心,是基于复查再确认的结果,是基于队伍10余年来形成的优良作风。”

4月29日火箭转运那天,崔蕴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厂房,目送火箭缓缓远去,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副总师陈建华脚患旧疾,依然坚持走完全程,“这点小雨算不了什么,长五系列本就是防水设计,但同时我们还会再做检查。”

试验队员们挥舞着旗帜,一路护送火箭到发射塔架,2公里的路不远,却载满了试验队员们对遥一火箭的祝愿;长征五号B火箭研制时间整整8年,换来了约488秒的首次完美飞行。

这发任务结束后,试验队的很多队员,都还将留下来继续完成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的任务。重任在肩,他们信心满满。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摄/ 中国航天报记者 宿东 通讯员 邓烨晨

审核/ 刘淮宇

监制/ 索阿娣

历经100多天“看守所”生活,他们成功放飞空间站“第一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