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第一屆“對畫·對話”雅昌展覽季——全國線上聯展已經正式上線啦!以在線論壇的方式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企業家、收藏家等業界精英,從“學術方向”、“藝術市場”、“生活方式”、“科技助力藝術”等四個主題深入探討中國藝術行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共同構建行業邊界!共同加速整合,推動藝術與商業資源的共贏!共同展望並推動待開發中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共同迎接全球化下的競爭和機遇!我們誠邀您的加入!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清華大學109年校慶當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雲展“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開幕,展覽的主角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唐卡精品,首都博物館收藏的藏傳佛教造像,此外,還有沈從文捐贈的唐卡藝術。

1949年,沈從文“精神失常”並自殺,所幸獲救。他的這一變化引起了老朋友們的關心,之後,在張宗和護送下,沈從文住到清華園金嶽霖處,吃在梁思成、林徽因家,至少度過了八天。

之後,曾兩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沈從文,漸漸放下文學,把大部分精力投向文物研究,替故宮博物院購買失散在民間的文物,同時他以敏銳的眼光看到文物對學校教學的重要性,多次提出“學校沒有文物,將來不僅不好教歷史,也不好教文學”。他也常常拿也積蓄收藏文物。

與其他收藏者不同,沈從文收藏文物不為增值,而是進行文物研究,一段時間後就大多送了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師大等高校在籌建博物館時,他都把自己收藏的大批文物捐出去,更熱心地四處勸說別人捐贈。

其中就有唐卡藝術,這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它用料考究、色彩天然、繪製複雜、法度森嚴、裝裱華美、題材廣泛,可稱為西藏宗教和世俗生活的“百科全書”。

此次“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中的唐卡,就有賴於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前輩的精心購藏以及沈從文的捐贈,還有首都博物館的館藏佛造像。“此次展覽有幸將首都博物館收藏造像與我館收藏唐卡並置展出,以期觀眾藉助本展瞭解唐卡繪製的流程、儀軌,體味唐卡與造像藝術之美。”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雅昌帶你看展覽】,看看這些精美的唐卡藝術,以及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第一單元“唐卡的繪製”

這一單元主要介紹了唐卡的繪製過程,展示了唐卡所用的顏料、研磨工具,以及繪製步驟圖。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唐卡所用顏料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顏料研磨工具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唐卡繪製步驟圖

唐卡所用顏料均來自金、銀、珊瑚、瑪瑙、青金石、孔雀石、松石、硃砂等珍貴的金屬或礦物材料。在繪製前,畫師需完成問卜、擇吉、焚香、沐浴、更衣、誦經等準備工序,之後在備好的畫布上依次進行起稿、著色、勾線、開臉等步驟。即使是熟練的畫師繪製一幅精美的唐卡,也往往需費時數月乃至數年。因為唐卡完全使用礦物顏料,所以可保持數百年而不變色。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第二單元“祖師與上師”

在藏傳佛教體系中,祖師是某一教派的初創者,如格魯派奉宗喀巴為祖師;寧瑪派奉蓮花生為祖師。上師是在修行和弘法中具有傑出成就的大師。上師是祖師佛法的傳承者。祖師與上師的地位尊貴而獨特,描繪祖師、上師的唐卡也因此而尊貴。

唐卡中出現的祖師形象,並不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往往還追溯至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在這類唐卡或造像中,祖師通常居中心位置,形象高大,周圍眷屬的配置規格等同於佛陀,以彰顯祖師地位之崇高。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班禪喇嘛源流——阿跋迦羅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7釐米 橫42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班禪喇嘛源流——阿跋迦羅(局部)

這是班禪喇嘛源流圖中的一張,表現了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阿跋迦羅,大成就者頭戴紅色僧帽,身披袈裟,右手結說法印,為眾人說法。身上盤有一條綠色巨蟒,身後有古印度僧人常備的水囊。主尊前繪有墮入地獄者遭受苦難的場景。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達賴喇嘛源流——雲丹嘉措 清代

布面設色 縱70釐米 橫44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達賴喇嘛源流——雲丹嘉措(局部)

雲丹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大活佛,是歷代達賴喇嘛中唯一的一位蒙古族上師。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宗喀巴傳記故事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7釐米 橫48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宗喀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宗喀巴傳記唐卡是西藏祖師唐卡的代表之作,也是唐卡藝術創作的巔峰之作。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宗喀巴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30cm首都博物館藏

此像頭戴桃形尖頂黃帽,兩側護耳垂於雙肩。雙手結轉法輪印,並各持一蓮莖。花莖沿手臂升至雙肩兩側並分別承託寶劍與經卷,表示其為文殊菩薩之化身。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班禪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13cm首都博物館藏

班禪,是班禪額爾德尼的簡稱,藏傳佛教格魯派中重要的宗教領袖之一。藏傳佛教認為班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此尊應為某世班禪喇嘛之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米拉日巴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20cm首都博物館藏

米拉日巴(1040-1123年)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其得法後隱跡於後藏一帶山岩中,以唱道歌的形式傳法。此種形象即表現其聽道歌的場景。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班禪喇嘛源流——薩迦班智達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5釐米 橫41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薩迦班智達(1182—1251年),名貢噶堅贊,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藏族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第三單元“秘密佛與般若佛”

藏傳佛教有顯、密二教之分。秘密佛指密教信仰體系裡的佛,有大持金剛、金剛薩埵、普賢如來等。般若佛指顯教中的佛尊,如釋迦牟尼佛、三十五佛、賢劫千佛、藥師七佛等。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大威德金剛 清代

布面設色 縱51釐米 橫37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沈從文先生捐贈

大威德金剛是藏密五大本尊之一,是格魯派主修的本尊神,因其能降服惡魔,故稱大威,又有護善之功,故又稱大德,它是文殊菩薩為了調伏鬼神和眾生所現的忿怒相。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大威德金剛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14cm首都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無量壽佛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2釐米 橫38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壽佛等。此幅繪無量壽佛通身紅色,面相慈和,頭戴金色冠,身飾瓔珞,雙手結禪定印,上託長壽寶瓶。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無量壽佛 民國 絹本堆繡 縱54釐米 橫42釐米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無量壽佛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22cm首都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 清代

布面設色 縱75釐米 橫52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過去七佛之拘那含佛——金寂佛 清代

布面設色 縱86釐米 橫57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過去七佛之拘那含佛——金寂佛(局部)

拘那含牟尼佛是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意為金色仙、金寂,據記載此佛生於清淨城,人壽三萬歲。這件唐卡屬於唐卡技法中的“金唐”。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第四單元“菩薩”

菩薩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在佛教體系中菩薩的作用是幫助眾生脫離苦海,所以會化現為各種形象來到世間傳法。如八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和除蓋障菩薩),他們擔負著救度眾生的重要職責,化現為菩薩相,守護人間 。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千手觀世音菩薩 清代

布面設色 縱52釐米 橫37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千手觀世音菩薩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0釐米 橫45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千手觀世音菩薩,取以千眼觀照世間,千手護持眾生之意。這件唐卡的繪製年代較晚,佛尊的形象趨於概念化。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千手觀世音菩薩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24.5cm首都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西方三聖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28.5cm首都博物館藏

西方三聖又稱阿彌陀三尊,中間是阿彌陀佛,右邊觀世音菩薩,左邊為大勢至菩薩組成。西方三聖乃是淨土宗專修對象。阿彌陀佛是表無量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文殊菩薩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17cm首都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徵。此尊像中菩薩頭戴寶冠,耳戴耳璫,右手高舉寶劍,象徵以智慧之劍斬斷煩惱。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降龍文殊 清代

布面設色 縱31釐米 橫22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沈從文先生捐贈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降龍文殊 清代

布面設色 縱44釐米 橫31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三勇武金剛手菩薩 清代

布面設色 縱149釐米 橫110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第五單元“女尊”

大乘佛教在密教化過程中,從印度教中吸納了大量的女性神祇,由此形成了女尊。其主要有三類:佛母、明妃和空行母。

佛母也稱女菩薩,是指由男身的佛菩薩化現為女身的形象;明妃是指密教中雙身修行中的女尊,一般情況下沒有單身供奉;空行母在藏傳佛教中擔任著溝通密修者與本尊的信使角色,同時擁有很多變化身。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二十一救世渡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53釐米 橫43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度母本源記》記載觀音菩薩開慧眼觀六道,發現眾生仍在受苦,於是滴淚成蓮,蓮花變成了綠度母,之後又變成了二十一尊度母,故而綠度母是二十一度母之首。主尊現少女相,通身綠色。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綠度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54釐米 橫40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綠度母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17.5cm首都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白度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157釐米 橫115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大白傘蓋佛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6釐米 橫48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大白傘蓋佛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5釐米 橫45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大白傘蓋佛母屬於藏傳佛教中密宗的佛母,傳說可以降伏妖魔。她的主要標誌之一是主臂的左手持有一柄白傘蓋,腳下各種人物、動物是受其白傘蓋庇護的眾生。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那若空行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52釐米 橫37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沈從文先生捐贈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那若空行母(局部)

那若卡居是藏傳佛教中最具智慧與力量的女性修行者,身紅色,裸體,一面兩臂三目,左手高舉盛滿血漿的顱碗,右手持金剛鉞刀,左肩上扛一梃杖,頂端飾有金剛杵和新鮮、半乾人頭、骷髏頭各一個,戴各種珍寶首飾,項掛一串人骨瓔珞,雙足各踩一魔。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第六單元“護法”

護法是藏傳佛教體系中地位較低的一類神祇,他們通常化現出令人怖畏的形象,其目的是為了震懾和降服世間的妖魔邪祟,使得佛法廣佈無礙,所以得名——護法。唐卡中護法神的形象多元而複雜。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戰神九兄弟 清代

布面設色 縱69釐米 橫50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戰神九兄弟(局部)

主尊為威勝天王,據《威勝天王經》載:世界建立之後,阿修羅與帝釋天交戰,帝釋天不能取勝,求金剛手菩薩保護,菩薩即化現九位威勝天王保護天兵,遂得大勝。自此之後,如果遇兵犯疆土之事,就供奉威勝天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財寶天王 清代

布面設色 縱78釐米 橫55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財寶天王 清代

布面設色 縱78釐米 橫53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財寶天王 (局部)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財寶天王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41cm 首都博物館藏

多聞天王,為佛教護法大神,是四天尊王之一。他的主要標誌是右手持勝幢,象徵帶給善眾的財富和快樂,以及風調雨順中不可缺少的珍貴雨露。左手託著一隻吐寶鼠,象徵能賜無盡財寶。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吉祥天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58釐米 橫39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沈從文先生捐贈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幸福與財富女神,她的外型特點有兩種:文靜型和忿怒型。這件唐卡就是他最常見的憤怒像,身體藍色,頭戴五骷髏冠,頭頂為桔紅色頭髮豎立,表示憤怒。兩耳以動物作耳環,右邊耳環為獅子,象徵聽佛道;左耳環是蛇,是憤怒的記號。上身著人皮,下身披虎皮。臍上有太陽,象徵智慧。左腰間有個令牌,記著誰該扒皮。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尊勝佛母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25cm首都博物館藏

尊勝佛母是藏傳佛教中供奉較多的佛母之一。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白度母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28cm首都博物館藏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白度母 清代

布面設色 縱157釐米 橫115釐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白度母又稱為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能夠為一切眾生賜予長壽。其額間、雙手掌心及雙足腳心各有一目,相傳是觀音的眼淚所化,協助觀音救度眾生。藏傳佛教將白度母、阿彌陀佛和尊勝佛母合稱“長壽三尊”。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綠度母像 清代 銅鎏金 通高/H:41cm首都博物館藏

作為描繪雪域人民心中的佛國聖象,唐卡藝術是歷代工匠用昂貴的材料,精湛的畫工創作而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這批唐卡,有賴於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前輩的精心購藏,沈從文先生的無私捐贈,並以此展迎接清華大學109年校慶。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隨時隨地查看新鮮的藝術資訊: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雅昌拍賣圖錄新增估值功能,快來為你的書畫估估值!

走進唐卡藝術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