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要“粗養”還是“細養”呢?

基因有一點很有意思:基因不僅會直接帶來某些特質,基因還會自己尋求合適的環境,基因還能改變環境對待自己的方式……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天生有長得特別高的基因,於是這個孩子很快就會被教練注意到,被選入籃球隊排球隊之類——這就是“基因改變了自己所處環境”。

再舉個例子,有對普普通通的父母,他們的耐心足夠應付普通脾氣的孩子。如果他們生了一個天生隨和愛笑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裡得到很多耐心與關愛。如果他們生了一個天生挑剔愛哭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會倒黴地從父母那裡得到許多失去耐心後的斥責與懲罰了——這就是“基因改變環境與自己互動的方式”。

因此,基因影響和環境影響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幾乎永遠交織在一起的。

另一個這方面的例子,就是一種先天遺傳的特質“環境敏感性”(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有的人對環境敏感,就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包括好環境的好影響,以及壞環境的壞影響。有的人對環境不敏感,就比較“我行我素”,在各種環境下都按自己的步調來成長。

孩子到底要“粗養”還是“細養”呢?

在惡劣環境裡也能勇敢開花的蒲公英。

那麼,什麼樣的人對環境敏感?什麼樣的人不敏感呢?

可以從個性的其他方面一窺端倪。有些特質的人對環境比較敏感——通常情況下,內向的人更敏感;從小愛哭脾氣差的人更敏感;比較神經質、情緒波動較大的人更敏感;對新經驗持更開放和容納的態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s)、喜歡積極嘗試新事物的人,也更敏感。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自評量表。


英國研究者(Michael Pluess)和同事們剛剛在《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發了個新研究,他們開發了一套量表,叫“高敏感孩子量表”(Highly Sensitive Child scale)。在3581個8~19歲的兒童身上測試結果顯示,量表效果不錯,能測出孩子的不同稟性。

這套自評量表一共12題,主要針對三個方面——

一、審美敏感(Aesthetic Sensitivity):對環境敏感的人更容易被“美”打動,比如被音樂、畫作深深感動。

1.有些音樂能讓我非常快樂。

2.我喜歡美味。

3.我喜歡香氣。

4.周圍環境略有細微變化,我就會注意到。

二、感受過載(Low Sensory Threshold):對環境敏感的人更受不了討厭的外部刺激。沒人喜歡強光、噪音,但敏感的人則是幾乎無法忍受。

5.我不喜歡看有很多暴力鏡頭的電視節目。

6.我不喜歡生活出現變動。

7.大聲噪音會讓我感覺渾身不適。

8.我不喜歡噪音。

三、需求處理(Ease of Excitation):對環境敏感的人更難以承受同時出現許多內外要求,比如一大堆待辦事項、飢餓等生理需要等等。

9.如果同時有許多事在進行,我會覺得不高興。

10.如果別人想要我一次做一大堆事情,我會被惹惱。

11.當我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許多事,我會緊張。

12.當有人看著我時,我就會緊張。這會讓我表現失常,不如無人注視時做得好。

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以上許多題的答案都是“這就是我!!!” 那麼這孩子妥妥的是對環境高敏感型了。大概有20%~35%的孩子是高敏感,他們是“蘭花”,在好環境裡可以開出特別美麗的花朵,在惡劣環境裡則會長得一塌糊塗。

孩子到底要“粗養”還是“細養”呢?

蘭花

如果以上許多題的答案都是“我才不是這樣~” 那麼這孩子是對環境低敏感型。大概有25%~35%的孩子屬於低敏感,也就是“蒲公英”,他們擁有這種雜草的頑強生命力,在惡劣的環境裡也能長個八九不離十,在好環境裡……也還是長那樣。

孩子到底要“粗養”還是“細養”呢?

蒲公英

另外,還有 41%~47%孩子屬於中等敏感,他們就是“鬱金香”,對環境的敏感度介於蘭花與蒲公英之間。

孩子到底要“粗養”還是“細養”呢?

鬱金香


言歸正傳,孩子該“細養”還是“粗養”呢?

我覺得,先看看這孩子是蘭花還是蒲公英吧。

蒲公英的爸媽們,好消息是,你家孩子比較皮實。即使生活裡出現什麼波折,這樣的孩子也能適應得比較好。壞消息是,即使你為他們操碎了心,很多時候可能也……不是全無用處,只是效果不那麼明顯。總之就,隨緣吧。

至於蘭花的爸媽們,好消息是,你家孩子絕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壞消息是,你們要注意別累壞了自己……養蘭花娃,那可是個長期工程啊。

P.S. 如果孩子還太小,沒法用量表來測怎麼辦?有個特別簡單的辦法——小時候特別好養的天使娃,基本上就是蒲公英。特別難搞定的高需求娃,基本上就是蘭花了。

孩子到底要“粗養”還是“細養”呢?

蘭花要是養得好,可是非常美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