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唐朝景象是什麼樣子的?唐朝對你觸動最深的是什麼?

諸葛應勤


感謝,我是閒來無事聊聊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兩個問題,你眼中的唐朝景象是什麼樣的?唐朝對你觸動最深的是什麼?先回答第一個,我眼中的唐朝是軍事上的強國,幅員遼闊,經濟上富裕,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文化上包容。

再回答第二個觸動最深的就是包容,那麼,唐朝究竟有多包容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用三個“容”來概括。

其一,政治上寬容。

唐朝是一個在政治上相當寬容的朝代。這種寬容,體現在皇權政治的寬容、外交政策的寬容及輿論環境的寬容三個方面。

皇權政治的寬容,是唐太宗開了一個好頭。他在奪取皇位以後,對各個階層都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他寬容皇室。他雖然皇位是靠不太正當的手段獲得的,但是,他並沒有像雍正那樣,對皇室進行嚴酷打壓。他寬容功臣,沒有殺功臣的行為。就是對侯君集那樣的人,明顯有造反跡象的,唐太宗也是一忍再忍。而且,他還修凌煙閣來彰顯功臣們的功績。他寬容百姓。唐朝曾發生過唐太宗在過年的時候,把死囚犯放回去與家人團聚,過年完後,死囚犯都回來的情況。實際上所體現的,就是唐太宗的仁德。

外交上的寬容,則是唐朝對周邊遊牧民族的一種策略。唐朝很少有漢朝那樣,對邊關遊牧民族一味窮追猛打的現象,而是設置了不少都護府進行引導管理。這種寬容,讓唐朝和歷史上的其它朝代相比,民族衝突相對少一些,平和一些。輿論上的寬容,也是從唐太宗開始的。唐太宗善於納諫,就是一種寬容的態度。而這種寬容,也使得大臣們以及民間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出現過後期明清時期的那種文字獄現象。

其二,文化上兼容。

唐朝有一種兼容幷包的態度,並因此形成了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之所以會出現這樣輝煌的文化藝術,在於唐朝對外開放上十分活躍。唐朝時期,世界各地的人都會雲集在中國,雲集到長安,長安真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而這種全世界各地人們的大交會,也使得唐朝形成了既有中國傳統特色,有具有國際融合力的文化盛宴。當時,世界各地都會派使者到唐朝來學習,都把長安作為文化的盛都。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無論是北宋的開封,還是漢朝的長安,以及元明清的北京,在那時世界上的地位,都沒有唐朝的長安高。

張廣達先生指出:“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一個少有的既善於繼承,又做到了兼收幷蓄的朝代”。唐朝堅持“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開放胸襟,重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理解並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使得通過絲綢之路將周邊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串聯在一起相互交融與影響並且進行著雙向交流。唐朝不僅允許相互之間進行貿易、學習等交流,還吸收西域人在唐朝官府從事政治活動。在唐朝,無論是文化思想、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繪畫藝術還是石窟造像等,都有很多外來因素。

絲綢、瓷器、鐵器等商品傳入西方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胡椒、葡萄、石榴等物產,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傳入中國,以此同時中國的繅絲養蠶術、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輸入和輸出的文化、宗教思想、科技等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推動了東西方的社會進步與發展。唐朝文化與異域文化相互交融和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黃色龍紋綺,黃色龍紋綺在連珠紋外緣的圓形區域堆成表現兩條龍紋,體現了唐代絲綢融合中西的藝術風格。

民族的融合也讓胡漢相融合的文化效應得到充分的釋放,“今曲項琵琶、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胡人的樂器同胡曲和胡舞一起進入唐朝社會,走進了唐人日常文化生活中,在眾多進入唐朝社會的胡人樂器中在典型的就是琵琶,琵琶在詩詞上更是掀起一股熱潮。風靡於長安的胡旋舞、胡騰舞、拓枝舞更使唐人眼迷心醉,胡服、胡食同樣也受到了喜愛,在唐朝社會街頭,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著胡服成為社會一種時尚,深刻反映了胡漢文化融合對唐朝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不管是胡人樂器、樂曲、舞蹈,還是胡服、胡食等都極大地豐富了唐朝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也刺激了唐人從事樂活動。

元正天皇制定律令、佛教、曆法、文化、三彩器物甚至是皇都奈良的建造完全模仿唐長安城的樣式。唐朝的對外交流,融匯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所創造出的超越性的文明成就,進一步促進了唐朝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陶瓷技藝的成熟。唐代是我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富強的王朝,在社會經濟空前繁榮的條件下,社會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雕塑、陶瓷等手工藝水平飛速發展,並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與發展,使唐代陶瓷形態鮮明、色澤豔麗,富有生命力,充滿了生活氣息。“黃帝命寧封為陶正”,可見中國悠久的陶器發展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陶、裴李崗文化文化的紅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蛋殼黑陶”、商代白陶、西周硬陶、秦代兵馬俑、漢代釉陶、唐代唐三彩等都是陶器精品。陶瓷技術發展到唐朝,集獨特的工藝性、美觀性和實用性於一體逐漸取代陶器,陶器迅速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唐三彩仍然以其特殊的製作工藝,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讓其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為中國陶瓷的發展畫上點睛之筆,展現中華璀璨輝煌的傳統文化。

其三,生活上從容。

唐朝至少在盛唐以前,經濟上是高度繁榮的。

歷史上誇讚一個盛世,經常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來表示。但史書記載下來,真正稱得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也就是在“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號稱詩史的杜甫,忠實地記下了唐朝開元年間經濟繁榮的景象。

正是由於唐朝有豐富的物質生活打底,因此,唐朝人能夠過一種富足從容的生活。我們看唐朝有那麼多詩人,包括李白、杜甫等人,他們能四處壯遊,觀風景,會朋友,吟詩作賦,這就是一種生活非常從容的表現。

唐朝人這種從容的生活方式,歷史上只有宋朝人勉強可以相比。但是宋朝人因為邊關緊張,被佔據了不少大好河山,因此,精神的開放和從容,是遠遠不及唐朝的。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文史不假認為,唐朝對我觸動最大的地方,不在於他的經濟發達,不在於他的軍事強大,也不在於他的疆域廣闊。而在於,他所推行的對外包容和開放的文化氛圍,以及在這個氛圍下出現的各國遣唐使。

接下來,本文以日本的遣唐使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中日兩國之間是一衣帶水的關係,在綿延兩千多年的交往中,雖然有過許多矛盾和衝突,但總體而言,還是積極和友好的時期更多一些。

尤其是,在最近這段防控新冠疫情期間,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日本無論從民間還是官方,都對中國表現出了積極和友好的姿態。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幾乎都是由火山岩而形成的島國,國內土地貧瘠,資源匱乏。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日本列島之間相互隔絕,每個島上的生產力水平也相差無幾,造成了島與島之間糧食產量和供養士兵都差別不大。說白了,大家都很窮,誰也消滅不了誰,誰也無法完成統一,只能就此長期分裂。

最早從徐福東渡開始,陸續就有中國人遷徙而來,為這裡帶來了中國先進的華夏文明。而最先受此影響的九州地區,逐漸學會了水稻的種植技術,糧食產量也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

得益於此,盤踞在九州地區的部族開始迅速壯大,拉大了與四國、關東、關西等地部族的差距。可惜,九州並沒有藉此機會趁勢統一了日本的各島,反而由本州島中部的大和國征服了其他各部,建立起日本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

當時的中國,儘管大幅度領先於日本,但正處於南北朝的混戰時期,無暇顧及周邊屬地。而日本卻出於對大洲大陸的無限嚮往,趁勢向朝鮮半島擴張勢力。

隋朝在完成國家的大一統後,開始騰出手來對朝鮮半島用兵。而賴在朝鮮半島的日本,自然不敢和隋朝直接為敵,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隋朝遞交國書求和。

在這場國書事件中,日本竟然盲目尊大,將自己與隋朝置於了平等的地位,宣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此舉,立即引起了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可惜,隋煬帝的不滿還沒真正付諸實施呢,自己就先滅亡了。

唐朝取代隋朝後,通過建國初期的一系列對外征伐行動,消滅了強大的東突厥。甚至於,唐太宗李世民還被各部族共同尊奉為“天可汗”。

此後,唐朝開始積極轉變自己的一系列對外政策,致力於構建新型的、和平的、開放的國際關係。

受此影響,除了西域和東北、西南等地區外,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也納入了唐帝國的視線範圍。

此時的日本深知,自己無論從國力還是從軍力,都壓根不是大唐帝國的對手。別的不說,就衝唐朝在三年的時間裡消滅強大的東突厥,日本人就望塵莫及。

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和政治博弈後,日本的舒明天皇最終決定,徹底向唐帝國求和服軟,並像其他國家一樣向唐朝派遣使團進行學習。

而與此同時,自己的國力已經達到鼎盛的唐朝,也希望打造出一種萬國來朝的可喜景象,積極歡迎周邊國家經常遣使來唐,進行交流學習。

客觀的講,唐朝的那種開放和包容理念,是中國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唐帝國的這種包容態度,一直持續到了安史之亂。

持續十幾年的安史之亂,雖然最終被李唐王朝平定了,但也是傷筋動骨,徹底終結了自己的盛世局面。當時的李唐,內有朋黨和藩鎮,外有回紇和吐蕃,國力已經是日暮西山。雖然此間還有遣唐使前來,但無論從規模和熱忱上都大打折扣,完全不似從前。

遣唐使是中日兩國交流的關係史上,真誠友好交流的一個典範和縮影。它既為中國帶來了日本的文明,又將中國的文明傳回到了日本。

遣唐使在極大地促進日本與中國之間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通的同時,更為雙方帶來了不斷的變革和進步,也為世界文明的融合進步提供了契機。

不過,對於遣唐使的評價也並不都是一邊倒的正面誇讚,負面的評價也有很多。

文史不假遺憾地認為,日本通過遣唐使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後,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東北亞戰略格局,在擴大自己國力和野心的同時,也一步步成為了中國的“警鐘”。

到了近代後,發展起來的日本立即就對中國露出了鋒利的牙齒。


文史不假


唐朝是中國的鼎盛時期,當時的都城西安,曾有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江南景象,當時的西安被經河,渭河等八大水系所包圍,公里,水路四通八達,難怪中國歷史上不僅是唐朝,共有13個朝代都把西安作為首都,而中國歷史上建都次數第二多的北京城。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唐代杜牧《過華清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