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唐朝景象是什么样子的?唐朝对你触动最深的是什么?

诸葛应勤


感谢,我是闲来无事聊聊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两个问题,你眼中的唐朝景象是什么样的?唐朝对你触动最深的是什么?先回答第一个,我眼中的唐朝是军事上的强国,幅员辽阔,经济上富裕,贞观之治及开元盛世,文化上包容。

再回答第二个触动最深的就是包容,那么,唐朝究竟有多包容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用三个“容”来概括。

其一,政治上宽容。

唐朝是一个在政治上相当宽容的朝代。这种宽容,体现在皇权政治的宽容、外交政策的宽容及舆论环境的宽容三个方面。

皇权政治的宽容,是唐太宗开了一个好头。他在夺取皇位以后,对各个阶层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宽容皇室。他虽然皇位是靠不太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但是,他并没有像雍正那样,对皇室进行严酷打压。他宽容功臣,没有杀功臣的行为。就是对侯君集那样的人,明显有造反迹象的,唐太宗也是一忍再忍。而且,他还修凌烟阁来彰显功臣们的功绩。他宽容百姓。唐朝曾发生过唐太宗在过年的时候,把死囚犯放回去与家人团聚,过年完后,死囚犯都回来的情况。实际上所体现的,就是唐太宗的仁德。

外交上的宽容,则是唐朝对周边游牧民族的一种策略。唐朝很少有汉朝那样,对边关游牧民族一味穷追猛打的现象,而是设置了不少都护府进行引导管理。这种宽容,让唐朝和历史上的其它朝代相比,民族冲突相对少一些,平和一些。舆论上的宽容,也是从唐太宗开始的。唐太宗善于纳谏,就是一种宽容的态度。而这种宽容,也使得大臣们以及民间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出现过后期明清时期的那种文字狱现象。

其二,文化上兼容。

唐朝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并因此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之所以会出现这样辉煌的文化艺术,在于唐朝对外开放上十分活跃。唐朝时期,世界各地的人都会云集在中国,云集到长安,长安真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而这种全世界各地人们的大交会,也使得唐朝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特色,有具有国际融合力的文化盛宴。当时,世界各地都会派使者到唐朝来学习,都把长安作为文化的盛都。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无论是北宋的开封,还是汉朝的长安,以及元明清的北京,在那时世界上的地位,都没有唐朝的长安高。

张广达先生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做到了兼收并蓄的朝代”。唐朝坚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开放胸襟,重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理解并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使得通过丝绸之路将周边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串联在一起相互交融与影响并且进行着双向交流。唐朝不仅允许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学习等交流,还吸收西域人在唐朝官府从事政治活动。在唐朝,无论是文化思想、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绘画艺术还是石窟造像等,都有很多外来因素。

丝绸、瓷器、铁器等商品传入西方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胡椒、葡萄、石榴等物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传入中国,以此同时中国的缫丝养蚕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输入和输出的文化、宗教思想、科技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推动了东西方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唐朝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交融和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黄色龙纹绮,黄色龙纹绮在连珠纹外缘的圆形区域堆成表现两条龙纹,体现了唐代丝绸融合中西的艺术风格。

民族的融合也让胡汉相融合的文化效应得到充分的释放,“今曲项琵琶、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胡人的乐器同胡曲和胡舞一起进入唐朝社会,走进了唐人日常文化生活中,在众多进入唐朝社会的胡人乐器中在典型的就是琵琶,琵琶在诗词上更是掀起一股热潮。风靡于长安的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更使唐人眼迷心醉,胡服、胡食同样也受到了喜爱,在唐朝社会街头,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着胡服成为社会一种时尚,深刻反映了胡汉文化融合对唐朝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不管是胡人乐器、乐曲、舞蹈,还是胡服、胡食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唐朝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也刺激了唐人从事乐活动。

元正天皇制定律令、佛教、历法、文化、三彩器物甚至是皇都奈良的建造完全模仿唐长安城的样式。唐朝的对外交流,融汇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所创造出的超越性的文明成就,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陶瓷技艺的成熟。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富强的王朝,在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雕塑、陶瓷等手工艺水平飞速发展,并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与发展,使唐代陶瓷形态鲜明、色泽艳丽,富有生命力,充满了生活气息。“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可见中国悠久的陶器发展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灰陶、裴李岗文化文化的红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蛋壳黑陶”、商代白陶、西周硬陶、秦代兵马俑、汉代釉陶、唐代唐三彩等都是陶器精品。陶瓷技术发展到唐朝,集独特的工艺性、美观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逐渐取代陶器,陶器迅速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唐三彩仍然以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让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为中国陶瓷的发展画上点睛之笔,展现中华璀璨辉煌的传统文化。

其三,生活上从容。

唐朝至少在盛唐以前,经济上是高度繁荣的。

历史上夸赞一个盛世,经常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表示。但史书记载下来,真正称得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也就是在“贞观之治”及“开元盛世”时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号称诗史的杜甫,忠实地记下了唐朝开元年间经济繁荣的景象。

正是由于唐朝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打底,因此,唐朝人能够过一种富足从容的生活。我们看唐朝有那么多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等人,他们能四处壮游,观风景,会朋友,吟诗作赋,这就是一种生活非常从容的表现。

唐朝人这种从容的生活方式,历史上只有宋朝人勉强可以相比。但是宋朝人因为边关紧张,被占据了不少大好河山,因此,精神的开放和从容,是远远不及唐朝的。







闲来无事聊聊历史


文史不假认为,唐朝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不在于他的经济发达,不在于他的军事强大,也不在于他的疆域广阔。而在于,他所推行的对外包容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以及在这个氛围下出现的各国遣唐使。

接下来,本文以日本的遣唐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中日两国之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在绵延两千多年的交往中,虽然有过许多矛盾和冲突,但总体而言,还是积极和友好的时期更多一些。

尤其是,在最近这段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日本无论从民间还是官方,都对中国表现出了积极和友好的姿态。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几乎都是由火山岩而形成的岛国,国内土地贫瘠,资源匮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日本列岛之间相互隔绝,每个岛上的生产力水平也相差无几,造成了岛与岛之间粮食产量和供养士兵都差别不大。说白了,大家都很穷,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无法完成统一,只能就此长期分裂。

最早从徐福东渡开始,陆续就有中国人迁徙而来,为这里带来了中国先进的华夏文明。而最先受此影响的九州地区,逐渐学会了水稻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得益于此,盘踞在九州地区的部族开始迅速壮大,拉大了与四国、关东、关西等地部族的差距。可惜,九州并没有借此机会趁势统一了日本的各岛,反而由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国征服了其他各部,建立起日本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当时的中国,尽管大幅度领先于日本,但正处于南北朝的混战时期,无暇顾及周边属地。而日本却出于对大洲大陆的无限向往,趁势向朝鲜半岛扩张势力。

隋朝在完成国家的大一统后,开始腾出手来对朝鲜半岛用兵。而赖在朝鲜半岛的日本,自然不敢和隋朝直接为敌,于是派遣使者前往隋朝递交国书求和。

在这场国书事件中,日本竟然盲目尊大,将自己与隋朝置于了平等的地位,宣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此举,立即引起了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可惜,隋炀帝的不满还没真正付诸实施呢,自己就先灭亡了。

唐朝取代隋朝后,通过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对外征伐行动,消灭了强大的东突厥。甚至于,唐太宗李世民还被各部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

此后,唐朝开始积极转变自己的一系列对外政策,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和平的、开放的国际关系。

受此影响,除了西域和东北、西南等地区外,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纳入了唐帝国的视线范围。

此时的日本深知,自己无论从国力还是从军力,都压根不是大唐帝国的对手。别的不说,就冲唐朝在三年的时间里消灭强大的东突厥,日本人就望尘莫及。

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政治博弈后,日本的舒明天皇最终决定,彻底向唐帝国求和服软,并像其他国家一样向唐朝派遣使团进行学习。

而与此同时,自己的国力已经达到鼎盛的唐朝,也希望打造出一种万国来朝的可喜景象,积极欢迎周边国家经常遣使来唐,进行交流学习。

客观的讲,唐朝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理念,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唐帝国的这种包容态度,一直持续到了安史之乱。

持续十几年的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李唐王朝平定了,但也是伤筋动骨,彻底终结了自己的盛世局面。当时的李唐,内有朋党和藩镇,外有回纥和吐蕃,国力已经是日暮西山。虽然此间还有遣唐使前来,但无论从规模和热忱上都大打折扣,完全不似从前。

遣唐使是中日两国交流的关系史上,真诚友好交流的一个典范和缩影。它既为中国带来了日本的文明,又将中国的文明传回到了日本。

遣唐使在极大地促进日本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通的同时,更为双方带来了不断的变革和进步,也为世界文明的融合进步提供了契机。

不过,对于遣唐使的评价也并不都是一边倒的正面夸赞,负面的评价也有很多。

文史不假遗憾地认为,日本通过遣唐使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东北亚战略格局,在扩大自己国力和野心的同时,也一步步成为了中国的“警钟”。

到了近代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立即就对中国露出了锋利的牙齿。


文史不假


唐朝是中国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都城西安,曾有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象,当时的西安被经河,渭河等八大水系所包围,公里,水路四通八达,难怪中国历史上不仅是唐朝,共有13个朝代都把西安作为首都,而中国历史上建都次数第二多的北京城。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代杜牧《过华清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