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進攻摩爾曼斯克為什麼沒有攻下?

軍統60


德軍在戰爭之初便形成了對摩爾曼斯克的作戰部署。“巴巴羅薩”行動的計劃中就已提出要保護位於芬蘭的佩特薩莫鎳礦,切斷摩爾曼斯克與外界的鐵路聯繫。位於科拉半島的摩爾曼斯克是蘇聯北極圈內唯一的終年不凍港,來自盟軍的各種物資自 1941 年開始通過北極航線到達該港,再由該港經鐵路或海路輸送到各大戰場和後方。為了切斷盟軍在北極航線的物資運輸,攻佔摩爾曼斯克便成為德軍在北方作戰的首要目標。因為只有直接奪港,才能進一步切斷摩爾曼斯克與其東部重要海港阿爾漢格爾斯克的聯繫。

為此,德軍制定了代號為“銀狐”的作戰行動。由於蘇聯海軍的北方艦隊駐紮在摩爾曼斯克港附近,英國皇家海軍也時常會在該港附近出現,單憑德國海軍的實力從海上進攻該港口並不現實。

德軍將該行動部署成三條陸上進攻線路: 北線從挪威經由芬蘭沿巴倫支海海岸到達科拉半島; 中線由約有兩個德國步兵師和一個芬蘭步兵師組成的第36軍,從羅瓦涅米向東行進,切斷白海坎達拉克沙港附近的鐵路; 南線則由芬蘭第3軍與第36軍平行向烏克塔和克姆發動輔助攻勢。德軍最初希望在三天之內攻佔摩爾曼斯克,然而這一計劃卻因對蘇聯紅軍實力的估計不足和自身兵力部署過於分散而落空。

此次攻港的北線軍中,德軍只動用了由兩個師組成的山地軍,且最初只有一個騎兵團進行攻城戰。等到德軍把整個山地師都投入攻城戰時,早已失去了先機,摩爾曼斯克被蘇軍死死守住。

此次攻城戰中,德軍炸燬了城中四分之三的建築,並派出艦隊進行海上配合。德軍的飛機也不時空襲,向科拉灣附近的城市和港口的船隻投擲炸彈。德軍的攻港行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不過摩爾曼斯克港卻遭受了嚴重轟炸。蘇聯被迫放棄使用該港,將破冰船轉移至東部的其他港口,使其在之後北極航線的運輸任務中發揮作用。

當然,德軍之所以摩爾曼斯克沒有攻佔,還有另外兩個原因就是蘇聯北方艦隊的支援和英國海軍的支援。

戰爭一開始,北方艦隊就用艦艇火力支援第14集團軍沿海側翼,襲擊德軍海上交通線,同時多次在德軍側翼和後方實施戰術登陸。北方艦隊1941年7月先後三次登陸雖未完成自身任務,但對第14集團軍粉碎德軍7月對摩爾曼斯克攻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為了更好支援第14集團軍,艦隊抽調了1萬人組成海軍步兵加強集團軍在摩爾曼斯克方向防禦實力。

而英國海軍8月6日“曙光女神”號與“尼日利亞”號巡洋艦在北角擊沉“牛虻”號輔助巡洋艦(1870噸),使得德軍步兵第6師從15日起取消了從海上運送。在喀拉半島活動的2艘潛艇8-12月共出動10次,實施攻擊23次,擊沉運輸船7艘(17222噸)以及2艘巡邏艇(700噸)。整個1941年,英海軍在北極海區共擊沉德軍27艘運輸船(50021噸)和9艘作戰艦艇。


榮華之武器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沒有能奪取摩爾曼斯克有幾個主要原因。

1、作戰地區屬於山地凍土帶,有許多湖泊、難以通行的沼澤以及大片被巨石覆蓋的地區。同時,北極地區氣候條件惡劣,“極地之夜”對戰鬥性質和時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德國軍隊沒有接受過針對北極地區作戰的訓練,又缺少作戰區域的地圖,很多士兵不適應這種特殊的作戰環境。特別是德國黨衛軍師,都是由以前集中營的看守組成的,根本對付不了組織嚴密,主動防禦的蘇軍。而只有芬蘭軍隊能適應北極氣候條件。

3、蘇軍在防禦上組織得相當不錯。蘇軍採取縱深防禦的戰術,在西利察河和科拉灣之間構建了四道防禦工事。由一整塊一整塊花崗岩石構建成的工事長約四公里,有的地方甚至會高出海平面260米。並且有防空洞,彈藥庫,醫院;還配備了火炮,迫擊炮,固定遙控噴火器等;從山地凍土帶到海岸之間還鋪設了道路。

4、蘇聯北方艦隊和北方陣線第14集團軍在西利察峽灣西海岸成功登陸。西利察是俄羅斯西北部摩爾曼斯克州巴倫支海一個狹窄的海灣,距俄羅斯與挪威的邊界55公里。該峽灣的名字取自同名河“西利察河”。

西利察河位於科拉半島北部,屬於摩爾曼斯克州管轄。德軍兩個師在西利察河東岸佔領了一處登陸場,並建立了橋頭堡。該橋頭堡距前線10公里,深6至8公里,對摩爾曼斯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德軍準備繼續向東擴大戰果,但蘇軍步兵第52師和海軍陸戰隊從摩爾曼斯克增援對德軍展開反擊,阻止了德軍的攻勢。

由於情況緊急,形勢對蘇軍不利。為此,蘇軍臨時決定從西利察峽灣西岸登陸。1941年7月6日,北方陣線第14集團軍第52步兵師對佔領橋頭堡的德軍展開反擊。作為戰術協助,該師一個步兵營529人在西利察河南岸進行戰術登陸。蘇聯北方艦隊負責提供戰略支援。步兵營登陸後摧毀了敵人的幾個陣地,使德軍極為恐慌。隨後該營朝第52師方向突進與其會合。

7月7日,蘇軍一個邊防衛隊營500人在西利察峽灣西岸發起第二次戰術登陸,德軍大批部隊開始趕到登陸地點。7月9日,蘇軍登陸部隊乘北方艦隊的艦艇撤回。

由於這兩次成功的戰術登陸,蘇聯決定實施第三次登陸行動,目的是奪取西利察峽灣西岸的灘頭陣地並建立橋頭堡。在幾公里外就是西利察河,河的東岸有德國的橋頭堡。7月14日,蘇軍在飛機和驅逐艦炮火的支援下在西利察峽灣西岸實施登陸,德軍匆忙從前線抽調大量兵力來阻擊登陸部隊。雙方經過多次交戰,直到8月1日,德軍再次發起猛烈進攻,想壓迫蘇聯軍隊撤退。由於蘇聯灘頭部隊沒有援兵,不能將德軍趕出西岸,最終決定撤離。

儘管結果不理想,但總的來說,在戰術上登陸行動是相當成功的!這次登陸作戰是蘇聯和德國第一年交戰中最成功的一次登陸行動,也是蘇聯多兵種聯合開戰作戰行動的成功戰例。蘇軍登陸部隊多次擊退了德軍的進攻,長時間的守住了灘頭陣地,有效的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迫使德軍停止進攻摩爾曼斯克。行動結束後,多名紅軍被授予“蘇聯英雄 ”稱號。

德軍為什麼要奪取摩爾曼斯克?

摩爾曼斯克 (俄語:Мурманск)是俄羅斯西北部一個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州的首府,離挪威和芬蘭很近,是北極最大的城市。得益於北大西洋溫暖的洋流,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是蘇聯北方艦隊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國向蘇聯運送援助物資的目的地。

根據美國《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二戰期間將向蘇聯大量提供糧食,石油等其他戰爭物資援助。而這些援助物資有四分之一是運到摩爾曼斯克的。因此,其戰略地位相當重要。

為此,德軍制定了名為“銀狐行動”的作戰計劃(蘇聯稱其為“北極防禦戰”),目的是經由芬蘭和挪威發起進攻,切斷並佔領蘇聯的重要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奪取摩爾曼斯克港。整個行動分為三個階段:

  1. 馴鹿行動,德國軍隊從挪威推進,以保護佩察莫及其鎳礦周圍地區。

  2. 鉑金狐狸行動,德軍採取兩個離心鉗形攻勢,分別向摩爾曼斯克與坎達拉克沙進攻。

  3. 北極狐行動,用所謂“鉗子”切斷並佔領摩爾曼斯克。

德軍的“銀狐行動”最終沒有到達目的,以失敗而告終,並且對整個戰爭的進程影響深遠。隨後,北極地區戰線局勢穩定,蘇聯戰略物資的供應得到了有力保障,為最後贏得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整個戰役期間,摩爾曼斯克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其規模僅次於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1985年5月6日,紀念二戰勝利40週年這天,摩爾曼斯克被授予“英雄城市”光榮稱號。


血色黃昏的黃昏


這個問題很簡單

首先來分析一下摩爾曼斯克的地理位置

摩爾曼斯克,位於蘇聯最西北部,屬西北部聯邦管區。位於瀕臨巴倫支海和白海的科拉半島上,幾乎所有土地都處在極圈之內。從北到南最遠距離為400公里,從東到西——500公里。西部是與挪威和芬蘭接壤的國界線,南部與卡累利阿交界。

距離德國十分遙遠,並且深處北極圈內,在德國陣營中,芬蘭可以支持德國拿下摩爾曼斯克,而芬蘭的態度只是收復在蘇芬戰爭中的失地,並沒有進一步侵略的打算。

德國自身的原因

希特勒最初制定他征服蘇聯的計劃時,他認為北極的行動不過是一個小事情。他和他的總參謀部都沒有意識到氣候惡劣嚴酷的苔原地帶的重要性。

德軍在戰線的最北段,也就是列寧格勒,當時的北方集團軍群連列寧格勒都攻克不下,在沒有補給,沒有援軍,沒有海空優勢下。在北極地區的德芬聯軍和蘇軍戰況焦灼,並且蘇軍戰鬥意志堅定。

國際原因

從1941年10月到1942年6月,有無數物資通過摩爾曼斯克運送到了蘇聯。1941年寒冬,西方援助的大量糧食也讓俄國軍民渡過了難關。德國人未能攻佔距離芬蘭邊境“可笑的60英里”的港口,摩爾曼斯克作為一大軍港,德軍攻克難度可想而知,並且美國也向芬蘭施壓,勸其不要援助德軍。

綜上所述,德軍拿下摩爾曼斯克難度太大,幾乎不可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