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許多的寶媽都會感慨:“孩子的成長速度太快了,一天一個樣。”,確實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每天都能感受到寶寶的變化,一段時間不見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動作都會有明顯的改變,父母可以在寶寶這些變化中感受到寶寶一天一天在變聰明。


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但是,寶寶在3歲的時候除了學會新的表情、新的動作等新知識以外,寶寶3歲之前還會出現一些“壞習慣”,有些寶媽很奇怪寶寶這些壞習慣,到底是在那裡學的並著急糾正。其實,寶寶在3歲前的這些“壞習慣”,也是變聰明的特徵,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或刻意糾正。

一、吃手

寶寶大約在白天左右,家長就會發現孩子開始吃手了,隨著寶寶的年齡變大,在2歲前寶寶經常會把抓到的東西往嘴裡塞,這時家長就要時時刻刻的注意寶寶有沒有把身邊的東西塞進嘴裡。


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但是,這種習慣雖然不好,但是這卻是寶寶大腦發育的一種明顯的表現。因為2歲前寶寶正處於“口欲期”,剛出生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寶寶需要被家長照顧,和外界的溝通都是通過用“口”吃、哭、笑來表達的。所以這個階段寶寶會依賴口作為探索周圍環境的方式。

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所以在2歲前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家長也不需要刻意糾正,儘量保證寶寶入口的東西乾淨、安全即可,也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牙膠、適合寶寶的食物之類乾淨衛生的替代品。

二、撕紙

很多寶寶在1歲之前通常很喜歡撕紙,很多家長甚至被迫買了一些“撕不爛”的圖書,更甚於將家裡的書籍、本子等紙製品都藏起來不讓孩子有機會撕。

但是實際上,撕紙對寶寶的成長是有很大好處的,當寶寶進入“手的敏感期”時寶寶就會發現自己的小手其實能做很多事情,撕紙的時候先需要大腦去下達命令,雙手、手臂肌肉和手腕相互配合,從而鍛鍊寶寶的手部運動能力和手腦協調能力,幫助寶寶的雙手更靈活。

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三、扔東西

寶寶在“手的敏感期”這一時期,可能還會喜歡上扔東西,經常去把手裡拿到的東西四處亂扔再讓家長撿回來,然後再扔出去……很多家長都很奇怪寶寶時從哪學的“壞毛病”?

其實,除了是因為寶寶在“手的敏感期”在不斷通過用手“扔”的動作鍛鍊自己的手腦協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寶寶進入了“空間敏感期”,當孩子在這一時期可以在寶寶扔東西的時候幫助寶寶感知周圍的空間,理解前後左右、遠近、高低等概念。

孩子出生後本是一張白紙,未來長成什麼樣,更多的是在於父母如何去引導。

有些家長經常會在後臺問我給孩子看什麼繪本比較合適,其實我們在挑選書籍的時候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適合!

李玟謹教授在一次育兒節中特意為父母推薦了一套《兒童情商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前段時間為自己的孩子買了一套,作為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很喜歡,尤其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有很大的幫助。

此套全綵繪全套共10冊,由多名育兒專家聯合編寫而成,繪本中每一個故事都是經精心設計,從多個維度對孩子加以引導,孩子聽了後,可以更加的有自信、有毅力、有誠信、有愛心、有自律和有擔當父母可以作為睡前小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也可以自己觀看書中生動有趣的圖片。

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尤其在3-6歲的時候,是

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很多父母忙於工作,缺席了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父母再忙也要抽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3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是變聰明的表現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健全的性格會讓“雛鷹”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不要錯過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