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關於學習說話這件事情,我們的認知似乎這只是發生在嬰幼兒階段的事情。教孩子如何發音、如何清晰吐字、如何順暢地表達一個句子,“爸爸”、“媽媽”、“寶寶”……後來年齡漸長,開始上學,家長和老師開始教育孩子,說話要講禮貌,懂文明,不可以說髒話,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這些都是道德教育範疇了。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說話是一項技術

在世間“道”和“術”的兩大模塊裡,為人善良、坦率、真誠是“道”的維度;而說話跟計算、伐木一樣是“術”的範疇,是一項技術活。既然是一項技術,那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們沒有學習這項技術的覺悟,而對其聽之任之、自由發揮?屢屢遭受因為說話而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和痛苦。

人們絕大多數說話跟著直覺走,再直白點就是跟著情緒走,吵架吵到最後根本不記得雙方是因為什麼而吵架,只知道很生氣很憤怒。回過頭仔細捋一捋事情原委,發現根本就沒有必要爭吵。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之前火車上遇到一家三口,小男孩三四歲,在那玩衛生紙,他故意調皮一直撕衛生紙往媽媽嘴邊塞,媽媽剛開始沒在意,一直閃躲著和爸爸聊天,後來終於不耐煩了,衝小孩大吼,小孩還是一個勁兒地弄,我看到媽媽臉上的殺氣以及無奈,彷彿在說“要不是在火車上,看我不收拾你。”這時候,爸爸跟小孩說,“你看你做這個事情,媽媽不開心,你也不開心,你做了一件事情,兩個人都不開心,那你為什麼還要做呢?”我詫異極了,本以為小孩會不懂,但是他放下了手裡的紙。

“說話”事小,但是它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的影響出奇之大。有一本書叫《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是日本深受歡迎的人際溝通課程和世界知名企業員工指定培訓教材,書中講說話時的措辭就像做菜,是有譜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菜譜,任何人都可能做出美味佳餚,都可以和任何人聊的來。

總述:仔細斟酌,拒絕本能反應

讓別人欣然接受你的意見或者答應你的請求時,有以下三個步驟: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1. 不要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人從老家寄來很多柑橘,家人甚至都吃膩了,而你不想讓剩下的柑橘白白爛掉。這種時候,不要直接說“大家繼續吃啊”。

2. 揣摩對方的心理。想想此刻對方對於你的請求有什麼心理。再想想對方的喜惡。

比如:家人不想吃柑橘了, 不能只吃柑橘啊。但是家人都不想感冒。吃柑橘可以預防感冒。

3. 考慮符合對方利益的措辭。提出讓“對方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趨於一致的請求。

比如:跟家人說,“多吃柑橘就不會感冒了。”這樣的措辭就會讓家人更樂意吃柑橘。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書中提出具體可行的措辭技巧,歸類為7個突破口和8個技巧。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在實際情境中注意以上幾個步驟,措辭中首先考慮你想表達什麼?你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不要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考慮對方的立場和心理,用一種對方能夠欣然接受的措辭來表述。想盡一切辦法把同樣的意思用最愉快的方式表達出來。仔細想一想,“你要表達的是這個這個嗎?那你應該這樣這樣說。。。”

語言的魅力是迷人的。要說動人的話。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說話”這件小事,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書籍/《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