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3-15歲這個年齡段,父母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將會終身受益。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個清華媽媽的教育經驗。

關於吃飯

我一個醫生朋友曾告訴我,千萬不要強迫小孩子吃飯。

小孩子是有幾個生長髮育期的,特別是青春期,飯量自然會增。

如早早打開胃口,到發育期時他的飯量就過了,到青春期時你讓他少吃點都不行。

儘量培養孩子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能堅持最好),不要讓身體積累脂肪、影響大腦。

用水果代替零食,每天必須吃蘋果和香蕉,這兩樣都跟智力有關並有安神作用。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健康

身體是本錢,而鍛鍊身體是值得你一生堅持的事業。

只有擁有了強健的體魄,才有資格談學習,謀生活。

所以,你從現在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早睡早起,堅持鍛鍊;
  • 經常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
  • 保持規律的作息;
  • 遠離垃圾食品;
  • 不要沉迷網絡,傷眼又傷腦。

年輕的時候鍛鍊,有健康的身體基礎。不必付出太大的代價就可以養成好的習慣,不要等到身體出問題了才亡羊補牢。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心量

我告訴孩子,別人沒有義務對你好。

人心是不平的,如大地有高山、河谷、平原一般。

別人對你好,你就該對他充滿感激之心;沒對你好,那是他的處事行為,也是正常的。

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公平。心量越大,所能獲取的能量越大,不要求而自得更多。

心量和慈悲心很重要,對孩子以後的人生和境遇差異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禮儀

一個孩子可以沒有文化,但絕對不能沒有教養。

這裡的教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禮儀習慣。

一個合格的父母在孩子15歲之前,一定要教給他們哪些禮貌呢?

  • 吃東西的時候不要發出聲音,尤其是吃麵條的時候,一定要咬斷,不要往嘴裡吸;
  • 坐板凳要雙膝併攏,兩隻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注意只坐椅子的1/3,千萬別雙腿岔開或者是翹個二郎腿,這個樣子真的很難看。
  • 不管什麼食物,再喜歡也不能直接端到面前,不管是家裡還是外面;
  • 別人為你服務的時候,比如倒水、上菜、檢票等等,一定要說謝謝,以示尊重。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分數

考試多少分,不過多發表意見,我的原則是: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我只告訴他把卷子上錯的題分析原因,是不懂還是粗心,自我修正就好。

也不會問他這分數在班上排第幾名(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是如此)。

為了讓孩子重視自己粗心的毛病,我帶他到現場進行機會教育,從力學等方法講,由於計算上的一點誤差會造成基腳支撐房子有差異,計算少了的那個點會下沉;

從建築材料上來講,水泥少個標號、鋼筋小一點、磚瓦質量次一點,那整個房子就是危房了。

為了他有個深刻的認識,我說如果就因你計算上的粗心大意造成別人的死亡(那事故死亡6人),人命怎麼樣來賠?

上千萬的經濟損失怎麼樣來賠?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家庭作業

規定時間,到時間就不准他做了。

他說家庭作業做不完,明天會被老師罰的,但我告訴他,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不能挪用。

第二天他一大早起來做,我同樣不準,讓他哭著上學。這以後,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是以先完成作業為首任。

  • 老師佈置家庭作業要求家長檢查簽字:讓小孩自己檢查,檢查好拿來我籤個字就行。
  • 簽字時詢問:你檢查後都沒錯了吧,他確定說沒錯,你就簽字。你明明看到有錯的題,也不要給他指出來,讓他明天的作業本有一個紅叉。

面對這一情況,你只要說一聲昨天為什麼沒檢查出來即可,不要太嚴厲。不要讓小孩有擔心你打他的時候,一切以講理為主,這樣他下次檢查就會認真很多。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聽寫

我解決的方式是請他用默寫的方式來完成。

我說你能想到所學的所有生字而默寫出來,那不是證明你很棒!

他把語文書拿來放在我面前,我說把書拿走,媽媽相信你不會看。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批評

我兒子在小學一年級時也被罰過。

我接他放學,等他做完被罰的作業,同時聽老師數落兒子上課如何不認真、如何跟同學發生事情等等。

回到家後仔細問情況,是同學不對的,就不批評他;是自己的問題,也都輕言細語給他講怎麼樣注意及改正。

這其中有一點很重要,家長要用道理解除他有可能對老師產生的負面情緒,打擊小孩自信心的主要是家長和老師。

如果小孩在學校捱罵了,當晚當媽媽的要把事情瞭解清楚,化解小孩的情緒,修補他的自信心。

人的一生自信心很重要。

一個清華媽媽談教育:3~15歲,這些“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有些事,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才能學會。

一個好的習慣,需要保持;一個壞的習慣,需要改變。

如果孩子能打破越來越多的壞習慣,養成越來越多的好習慣,那你除了欣慰,還能明白一句話——優秀是一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