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走進蒙氏教育

文丨蜜幼君

關注幼兒教育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

蒙臺梭利"這個名字,以及國內現在十分流行的"蒙氏幼兒園"。著名的蒙氏教育法深受西方國家上層社會的推崇,連歐洲王室貴族都對它十分青睞。許多歐美成功人士都曾接受並感謝蒙氏教育。

蒙臺梭利到底何許人也?為什麼她的教學法那麼受推崇?她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麼呢?從今天起,我會通過多篇讀書筆記來記錄和分享一下“蒙臺梭利教育法”。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蒙臺梭利是意大利享譽世界的幼兒教育家。她於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創辦了學前教育機構"兒童之家",接收3-6歲的普通及貧窮家庭的孩子入園。在對兒童多年的研究及實際觀察中,她深入理解了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內在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獨特的具有開創性的幼兒教學法,在這種教學法的培育下,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心智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成長為各方面都很出眾的人才。由於取得的成效驚人,她的教育模式轟動了歐美各國,大家紛紛效仿其教學法,各國相繼成立蒙臺梭利協會、蒙氏教學機構等。直至今日,蒙氏教學法已經遍佈世界各地。在我們國家,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開辦起蒙氏幼兒園。有條件又注重子女教育的家長們,很多都對真正的蒙氏幼兒園趨之若鶩。

在蒙臺梭利的教育著作中,有揭示兒童身心奧秘的,有詳述兒童發展規律的,有闡述具體的教學方法的。我認為,要了解蒙氏教學法,就要先了解蒙臺梭利創立其教學法的依據,也就是她對兒童的非常深入的認識。所以我們先從《童年的秘密》這本書開始。很多人覺得蒙臺梭利的著作太過枯燥,讀不下去。如果您沒有讀過這本書,那麼花一點時間看看這篇筆記,就完全可以理解這本書的精髓,因為我摘錄了其中最精華最能體現蒙氏思想的內容。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童年的秘密》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蒙臺梭利通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了解到的兒童內心的秘密,論述了兒童的身心特徵,提出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闡明瞭阻礙兒童發展的因素,並提供了正確的教育方法。下面正式開始吧~

1,“成年人應受到控告”

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可人們卻從不認為他們是造成成年人心裡疾病的潛在原因。這類心靈傷害一般由喜歡發號施令的成年人對孩子自然成長中不斷施加的壓抑造成,它通常與最能影響孩子的人密切相關,尤其是孩子的母親。

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他們把兒童看作是心靈空無一物、有待於他們去盡力填塞的某種東西。他們認為兒童是脆弱的、沒有自理能力的,因而覺得必須替他們做所有的事;他們認為兒童缺乏精神指導,因而需要不斷的給予指導。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造物主,他們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判斷兒童行為的正確與否。他們把自己當作標尺來衡量兒童的善與惡,他們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兒童必須以他們為樣板來塑造,兒童的任何舉動一旦偏離了成年人的方式,就會被認為是邪惡的,必須馬上予以糾正。事實上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在無意識的壓抑兒童的個性發展。

當一個新的生命降生時,它自身就包含著一種神秘的本能,這個本能將指導他如何活動、形成什麼樣的特性及怎樣適應環境。新生兒有其特有的心理規律,他們的神秘心靈是深藏不露的,不會立即表現出來,只有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由於每個兒童將有不同的發展,適合他們成長的外界環境也應該為他們精心地量身定做。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2,“心靈的胚胎”

嬰兒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有其自身的某種神秘力量,促進他成長,教他說話,進而使他成熟完善、形成個性。每個人都有他的獨特之處,所以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完成獨特的工作,並不是簡單複製,而是積極革新和創造。

兒童只有根據自己的意願才能發展成他自己。兒童的精神生活是獨立於、優先於和能夠激發所有外部活動的。他在幼兒時將盡力去注意他周圍的人,模仿他聽到的聲音,由此學會說話;在與外界環境接觸中,他會積極調動自己的意志,鍛鍊自己的各種能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他成為了自己的創造者。

成年人自以為是地認為是通過他們的照料和幫助嬰兒才成長起來,他們把自己想象成兒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事實上兒童個性發展的關鍵在於他自身,他有自己發展的方式和必須遵守的規律,成年人不合時宜的干預會阻礙他的發展。

成長中的嬰兒像一個精神的胚胎,他不停地嘗試著體驗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通過感官去感受外部環境,通過肌肉去接觸外部環境,正是外界環境塑造了一個人,並使其趨於完美。因此他需要有一個特殊的環境保護他,這種環境充滿著愛的溫暖,有著豐富的營養,這個環境裡的一切都樂於接納他,而不是傷害他。只有當成人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改變對待嬰兒的態度。我們要相信嬰兒是一個正在自我發展的精神生命,應該向嬰兒致以最崇高的敬重。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3,“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發育階段所具有的一種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種靈光乍現的秉性,這種特性是藉助於短暫的刺激或潛力而獲得的。如果兒童在其敏感期沒有按他的敏感性的指令行事,他將永遠喪失這種天賦的力量。

在這一時期,兒童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能輕鬆的學會每件事情,激情不斷燃起,不知乏味和疲倦,自然而然地去征服他們想要征服的事物,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歡樂和幸福。當這個敏感期泯滅之後,人們心智上的進步,就只能通過思維的加工、主觀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繁重的工作會使人產生疲憊和厭倦感,但處於敏感期中的兒童不會。

兒童有一個能一直持續到5歲的敏感期,這個時期他通過感官來感知外部世界,並且有一種內在衝動,以自己的興趣來挑選他的感官對象

內在的敏感性使兒童對某些事物敏感,而對其他事物無動於衷。所以說沒有一個人能看到一個物體的全貌,每個人都只看到物體的一部分,他是根據自己的情緒和興趣來看它的,因此,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個物體。

兒童處於敏感期時,如果他所處的環境能充分滿足他的內在需求,那麼此時的兒童會有如神助。但如果此時兒童的敏感性發揮遭到了外界的干擾和阻止,他們就會表現的難過或憤怒,並會產生激烈的反應。人們不知道他為何有這種表現,就認為他們是在無理取鬧或者是想得到我們的撫慰而已,我們以為這些行為都是任性或發脾氣,實際上兒童在敏感期發脾氣是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或焦慮感被消除,他們就會平靜下來。

兒童有一個對秩序極其敏感的時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從出生的第一年持續到第二年。兒童看到某些東西物放無序時,彷彿受到了某種刺激,受到了行動的指令。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兒童對秩序的熱愛並不是成人那種外在的快樂,而是猶如魚兒離不開水一樣。在兒童生命中某一個時期的快樂就在於在適當的地方找到東西。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環境的體驗有關,還有一種是內部的秩序感,它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及這些部分的相對位置。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4,“觀察和理解兒童”

孩子的興趣是一種自發的內在的現象,當他根據自己內在的興趣自主活動時,如果被成人打斷,他為內部和諧所做的努力就被破壞了,所以成人突然打斷兒童的思緒或企圖讓他分心,就是沒有考慮到兒童自己的心理發展,這種無知

會壓抑兒童的基本需求

兒童的內心才真正決定他的發展,兒童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那些我們毫不在意的東西,我們由此可知兒童擁有獨特的內心世界。人們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他們根據兒童的外在表現來做判斷,而不是根據兒童內心的精神力量。我們應該努力認識兒童行為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或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兒童的心理個性和我們成人有本質上的差別。比如兒童會關注最微小的細節,而我們通常不會,從兒童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夠精確。因此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們無能,不信任我們,就像我們不信任他一樣,這是因為我們各自的思維方式是如此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兒童和成人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

成人應該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成人不應該把兒童當作一個沒有生命力的物體,隨意支配他,讓他唯命是從。成人要確信在兒童的發展方面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成人必須努力瞭解兒童,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為兒童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的努力是辦不到的。這應該是所有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願望。由於兒童比成人弱小的多,如果兒童要發展自己的個性,成人就必須控制自己,傾聽孩子的心聲,應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為一種職責。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5,“提供適宜的環境”

兒童必須能自由的決定和完成他想做的事。他不是漫無目的的跑、跳、拿東西,他的建設性活動是從別人的活動中得到的啟發,努力模仿成人。兒童的活動與他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有直接的聯繫。他想去掃地、洗碗、倒水、梳頭等,這種天賦傾向可稱作模仿,但又絕不僅僅是機械模仿,他建設性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智慧,因為他不僅會模仿,也能自己運用他學到和掌握的知識。比如說話就是如此,就詞彙的運用而言,兒童與鸚鵡大不相同。

兒童在活動時,成人總是有衝動去支配兒童。成人意識到,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他必須做出巨大犧牲,必須拋棄他的某個脾性、降低對環境的要求,這與他的日常生活會發生牴觸。但如果不讓兒童接觸他周圍的環境,就會阻礙他的成長,就好像不允許他們學習如何說話一樣。解決這種衝突的辦法,就是給孩子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讓他能實現自己強烈的渴望。很多時候年紀很小的孩子在適宜的環境中練就的本領和謹小慎微的能力都會讓我們驚訝不已。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6,“跟隨兒童的節奏”

成人看重行為的外在結果,喜歡最大效益法則,習慣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所以當他看到兒童付出巨大努力卻收效甚微,而同樣的事他很快就能幹完並做得乾淨利落時,就會忍不住幫助兒童。

成人著急或惱怒,因為兒童熱衷於那些瑣碎或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因為兒童行動的節奏和行為方式都與自己不同。當我們被迫去適應別人的節奏時就會感到痛苦。因此,我們會做出干涉。

但是成人干預兒童的活動,對兒童的心理需要沒有絲毫幫助,是替兒童做了他自己喜歡的事。成人阻撓兒童自由的行動,就成為兒童自然發展的最大障礙兒童想靠自己的努力成長,對兒童的毫無必要的幫助,會成為他成長中的心理壓抑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7,“尊重兒童的意志”

在童年時期,當兒童開始意識到自我,他的本性出於一種創造性的狀態時,他特別容易受到暗示。在這個時期,成人能夠悄悄潛入兒童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意志激發兒童的意志,使兒童發生變化。如果我們過分熱心或用自己的快節奏給兒童示範如何做事的話,兒童的自我思考和判斷能力就會受到壓抑。兒童的自我本應去支配他自己完成這項活動,卻被另一種自我取代了。後一種自我更強有力,卻不屬於兒童。

一個正常的兒童,他緩慢並且沉思,但他的行動卻受自我控制,並由理性指導。他會被他所看到的物體吸引,並且會盡力弄清楚這個東西以便能充分利用它,自我控制和有節制才是有價值的。兒童應該掌握自己的運動器官,而不僅僅是毫無目的的到處亂闖。

一個人有能力用一種審慎和沉思的方式活動才是正常的。這是內心自律、外在有序的體現。當缺乏這種自律時,他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活動,而受到別人意志的支配。

他人的意志很難使一個人產生舉止得當的行為,因為這種外部的影響不會為這個人的行動提供有條理的指引。當一個人不得不靠別人的意志活動時,我們就可以說他的人格分裂了。當這種情況發生在兒童身上時,他就失去了他本來應該得到的發展良機。

兒童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從事各種活動成長起來的,運動是自我與客觀環境建立關係的唯一真正途徑。瞭解身體運動和意志之間的直接聯繫,能使我們更充分地意識到身體運動的重要性。一個人的肌肉應該是自由的,它能對意志的每個命令迅速地作出反應。因此當兒童試圖把意志付諸行動時我們應該幫助他,讓他能自由地支配他的運動器官兒童十分喜歡獨立地完成工作,喜歡自由地行動,通過運動來使自我得到塑造和發展,成人不應去控制他。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8,“愛的智慧”

當人們按照自然規律完成各項工作並在生活中營造出和諧的氛圍時,就會獲得一種愛的感覺。這是一個人的狀況基本良好和身體健康的標誌。愛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並在創造的過程中產生愛。兒童的心中充滿了愛,並且他的自我實現也受到愛的影響。

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物體不可抑制的衝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的反應,而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它能促使兒童去看和聽,進而不斷成長,兒童必須服從這種自然的需求,但丁稱這種需求為“愛的智慧”。正是愛使得兒童能以一種敏銳和熱情的方式觀察周圍環境中的特徵。正因為兒童熱愛他的環境,而不是對它漠不關心,才使他們能看到成人視而不見的東西。

兒童熱愛的一個特別對象是成年人。他從成年人那裡得到他的需要和物質幫助,並向成人熱切地索求他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他通過模仿他所接觸的成人而學會如何生活。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吸引著兒童,兒童對成人是那麼敏感,以至於成人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兒童的生活和行為。因此成人應該仔細斟酌他在兒童面前的一言一行。

兒童樂於聽成人的話,但當成人讓他放棄那些對他成長有利的本能時,他就會反抗。兒童發脾氣或反抗,是成長中的必然,是他所做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那些把子女所有表現都稱作發脾氣和無理取鬧,並只想著自己和財產免遭兒童侵犯的成年人,無法教人如何去愛,因為他不具備“愛的智慧”的敏感性。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9,“兒童天性正常發展的三要素”

成人的環境對兒童來說並不合適,而是一些使兒童不得不多加小心的障礙,這種環境會使兒童變得乖戾。要幫助一個兒童,我們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能使他自由發展的環境。兒童只有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由於成人也是兒童環境的一部分,他們也應該使自己適應兒童的需要。成人不應該是兒童獨立活動的阻礙,也不該代替兒童去做那些能使兒童邁向成熟的事情。

能夠引起兒童天性正常發展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讓兒童處在一個愉快的環境裡,那裡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第二個有利條件是成人的中立表現,成人需要有種理智的平和,這種平和是一種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

無阻礙的狀態,它需要心靈的謙虛,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兒童。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要給兒童特殊的物品,讓他們工作,兒童會被這些能完善他們感知的物體吸引,他們藉此發展分析能力和運動能力,並教他們如何聚精會神,沒有一種言語的說教能做到這一點。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10,“偏離正軌的情況”

(1)“神遊”

心理能量必須在運動中自然地發展,這樣它才能使一個人的人格得到統一。當心理能力失去了根基而毫無目的地漫遊時,就產生了偏離正軌的現象。心靈應該通過自發的體力活動來塑造自身,這樣心靈才不會沉浸在幻想之中。

當遊移不定的心找不到可以工作的對象時,它就會被圖像和符號所吸引。兒童如果發生這種心理失調,就會坐立不安地到處亂動。他們看起來充滿活力、難以自制,但卻毫無目的。他們的心思分散在許多不同的事情上,無法集中注意力。一個思想偏離正軌的兒童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或正常地發展潛力的,這種兒童的智力並不高。

(2)“心理障礙”

偏離正軌的心靈是經不起

強制和壓迫的,任何人想以這樣的做法來糾正兒童,都將導致兒童的反動性格這種反叛性格是一種思想完全無法控制的心理防禦,它會無意識地阻礙兒童接受和理解來自外界的觀念。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障礙”。兒童心中的這個障礙會使他響應得越來越消極。通過這種防禦機制,兒童心靈會無意識地說:“你說話但是我不聽。你不斷的重複,但是我就當沒聽見。因為我正忙著建造一座牆,把你拒之牆外,只有這樣我才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有些人會對許多類型的學習設置心理障礙,甚至抵制任何類型的學習,通常他們會帶著這些在兒童時期形成的心理障礙終其一生。許多人終生討厭數學,就是一個例子。他們不僅不能理解數學,甚至只要一提到它就會產生一種心理障礙,表現出憂慮和厭惡。

心理障礙很難克服,它建造了一堵封閉的牆把自己藏於其中,保護自己不受外界侵犯。因為他

把自己與世間美好的事物相隔離,所以很難獲得幸福。自我孤立的人把求知、探索都視為仇敵。兒童天賦的能力被引入歧途,以致他對所有他可能感興趣和喜愛的東西都視而不見。學習導致了他對世界的厭倦和牴觸,而不可能成為他謀生的工具。

(3)“依附”

有些兒童的本性非常容易退縮,他們的意志薄弱無法抵制成人的影響。如果他們身邊的成人願意為他代勞一切,他們就會變得對他過分依賴。他們很容易放棄自己的活動,去服從成人毫不重要的命令,成人則很容易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這個溫順的兒童身上,這將導致兒童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這種冷漠將被視為遲鈍或懶惰。成人是喜歡兒童懶惰的,因為這樣他們就不會妨礙自己的行動了。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把毫無用處的幫助、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自己的意願都強加給了兒童,進而阻礙了兒童的心理發展。

(4)“佔有慾”

正常化的兒童不會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而是深深地熱愛它們。他們尋找能滿足他心靈需要的東西,他將在活動中得到心靈的營養品。這種動力和對周圍環境的熱愛,是人與生俱來的。如果他生活在適宜的有助於自我實現的環境中,他會充滿活力,不停地活動,但如果兒童沒能在有助於他發展的活動中找到動力,那他就會徹底被“物品”所吸引,並渴望擁有它們。拿走某物並把它保存起來是很容易的,這並不需要知識和熱愛,兒童的心力就這樣被轉移了。

實際上,所有道德上的偏離正軌都取決於在愛和佔有之間做出的第一個選擇。人一旦做出了選擇,就會沿著這兩條路中的一條走下去。佔有慾會使兒童因為想要爭奪同一個東西而頻繁地吵架,他們冷酷無情並總為小事而爭吵。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一個人的自然能量被轉移了。我們督促兒童不要把自己依附於物質的東西上,這種教育的基礎是對他人財產的尊重。

(5)“支配欲”

與佔有慾相關的另一個偏離正軌的思想是支配欲。因為熱愛環境進而想佔有外界的環境,這種本能如果不是心理發展的自然產物就會發生轉向,發展成為貪婪。當兒童發現他能利用成人的能力來增加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他便開始利用成人,他開始提出成人認為不合理的要求。事實上他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對兒童來說,成人是萬能的,能夠滿足他最奢侈和變化無常的慾望,兒童依據自己的夢想開始支配成人。兒童在得到了最初的勝利之後,就期待著第二個勝利,成人做出的讓步越多,兒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東西。最終,成人不斷滿足兒童慾望的錯誤做法釀成了苦果,因為成人能滿足兒童的物質需要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可以無邊無際,最後二者將會產生牴觸和劇烈的衝突。成人會突然意識到:“我寵壞了我的孩子。”一旦走到這一步,便很難再找到糾正兒童任性的方法。

(6)“自卑感”

成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對兒童表現了輕視和不信任。他把弱小的兒童視為自己的附屬品,並且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他。他認為在成人面前是可恥的言行,卻能毫無顧忌地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不斷地傷害兒童的自尊。例如,當一個成人看見兒童端著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杯子被摔破,於是趕快從兒童的手中拿過來。這樣的成人也許很富有,但在那一刻,他卻認為一隻杯子比他孩子的活動更有價值。同樣的這個人,他能高興地為孩子做任何犧牲,但就在他看到孩子拿杯子的時候,卻被一種權威和暴力的衝動所支配,使他把精力浪費在保護一件微不足道的東西上。長此以往,兒童肯定會有一種持續的挫折感,並注意到自己是唯一被認為靠不住的人、捅亂子的人,他會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無能的人。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內心生活,人們不僅應該允許他碰各種東西,用這些東西來工作,並且還應讓他使用一種合理和始終如一的方式去做。這一切對兒童人格的發展極為重要,兒童必須形成他自己的行為習慣。但是人們卻從來也沒有充分尊重他連續的行為過程,成人會不斷地打擾兒童,突然地闖進兒童的環境中去,從來不跟兒童商量就指揮他的生活。由於成人沒有考慮到兒童的需要,這使兒童認為自己的活動是毫無價值的。

行為的連貫性取決於心中已經設想好的計劃,這對兒童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總有一天,成人會告訴兒童,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責任感的產生,有賴於能夠透徹理解各種行為的關係,並正確判斷它的意義所在。但是,兒童卻只感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沒有意義的。一位父親如果因為沒能成功喚起兒子的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而難過,那麼他恰恰就是破壞孩子對自己行為的連續感和自尊感的人。這個兒童的內心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信念,即認為自己是笨拙和無能的。然而,在任何人能夠承擔責任之前,他必須堅信他是自己行為的主人,並對自己充滿信心。

一個人沮喪的最大根源是他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做某些事情。由於成人不斷的羞辱兒童,使他感到自己軟弱,從而壓抑了兒童的行動慾望

。成人不僅阻止兒童的活動,還不斷地對兒童說:“你不能做那件事,即使是嘗試一下對你也毫無意義。”這些做法不僅阻礙了兒童的工作,打斷了他行為的連續性,而且還是對兒童的一種侮辱這使兒童相信,不僅他們的行為是沒有價值的,而且他本人也是無能和笨拙的,這種信念也是沒有勇氣和缺乏自信的源泉。如果一個成人使兒童相信他自己是無能的,那麼烏雲就會籠罩他的心靈,這個兒童就會陷入冷漠和恐懼之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兒童的內心就形成了一種稱作“自卑感”的障礙,這種障礙可能深深地紮根在他心中,使他覺得自己無能或比別人差,這將使他的生活陷入無休止的衝突中去。

自卑感能導致許多痛苦:膽怯、做決定時遲疑不定、面臨困難或批評就退縮、經常流淚、絕望的神態等。與此相反,一個正常的兒童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他的自信和對自己的行為有把握。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11,“兒童需要工作”

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有賴於不斷縮短他與環境之間的距離。兒童只有不再依賴成人,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即我們所說的獲得“自由”。如果沒有為兒童提供一個能使他變得獨立的環境,他是不可能日益獲得成長的自由的。然而,如何為他們提供這種環境,需要進行仔細地研究。我們對全世界各個種族的兒童進行了實驗,讓我們得到了一個最重要的發現:兒童能通過工作恢復到正常狀態。這個發現是我們在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中所掌握的最確切的事實。

兒童的工作願望代表了一種生命的本能,因為他不工作就無法形成自己的個性,人是通過工作塑造自己的。工作,是無可替代的,不論是關愛還是身體的健康都不能代替它。人是通過用雙手的勞動來塑造自我的,他把手當作一種表現個性的工具,用手來表達自己的智慧和意願,這一切都有助於他去征服自己的環境。

工作,應該是人們獲得幸福的源泉,是保持健康和恢復正常(兒童)的一條原則。為什麼成人一直反對工作或工作的不愉快呢?這是因為整個社會都沒有工作的正確動機,人的工作本能被人們的佔有慾、權力慾、冷漠和依附引入歧途了,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只能依賴於外界的環境或成為競爭的手段,工作因此成為強制性的勞動,反過來又成為人們的心理障礙。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覺得工作是艱難的和令人厭惡的原因。

但是,當人們處於有利的環境中時,工作就會成為內動力並自然地表現出來,工作變得讓人著迷、不可抗拒,並能使一個人超越自我。當一個人處於這種工作的激情中時,他就會擁有非凡的力量,並能再次體驗到這種天賦本能。工作是人的特徵,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生存環境的更加輕鬆舒適,都與人發揮出這種工作的本能直接相關。

成人的工作,需要遵循有組織的社會規範,也要遵循效益規律,他要用他的智慧和行動去工作並取得成果,建立一個超自然的環境,這是被整個社會和集體所公認的原則。兒童與成人有組織的社會是毫不相干的,兒童在成人的世界中是一個不合群的人,他既不能對社會生產做出貢獻,也不能對社會體系結構產生影響。但

兒童也是一個工作者和生產者他有自己的困難和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造就自我的任務。兒童的工作與成人的截然不同,他不遵循效益法則,甚至可以說是相反的。兒童的工作是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無意識的工作。他在外界的環境中不斷協調自己的運動並且積累自己經歷的情感,以此來發展自己的智力。他不知疲倦地學會了說話、站立、奔跑,在成長的過程中遵循著自己的發展計劃,通過不斷的努力和積累,使他的各種活動漸漸成熟完善起來。成人可以為兒童創造一個好的外界環境,但是兒童是自己完善自己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沒有懷著某種目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不斷地重複一項練習時,並不是為了達到某種外在目的,他停止工作也不是因為勞累,因為充滿活力是兒童的特徵。

兒童內心的完善和環境之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關係。一個心靈已經得到昇華的人不會迷戀於外界的東西,他僅僅會在合適的時候為了完善自己的內心才去利用外界的環境。與這種人相對立的是一種過著平凡生活的人,他們被某些外在的目標所迷住,以至不惜任何代價去追求它們。

兒童在工作中並不為了獲利或尋求幫助。他必須靠自己進行工作,而且對勞累的工作並不感到疲倦,他通過工作得以成長並增加力量,他從不要求減輕負擔,而是希望由他自己完成他的使命,他的生存和發展有賴於他所做的工作沒有人能幫兒童挑起代替他成長的重任,正在生長髮育的生物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按照一個預定的計劃發展,既不能延緩也不能加快發展的速度如果成人不瞭解這個秘密,他就永遠也不可能深入地理解兒童工作的重要性。他們會在兒童的工作中設置各種障礙,並認為休息對他們的成長更加有益。成人會為兒童安排好每一件事情而不讓他們自己去做,他們憑著自己的經驗和敏捷去幫小孩洗手、穿衣,抱著孩子或用小車推著孩子到處走動,替孩子整理房間而不讓孩子插手。事實上,成人必須要讓兒童能夠從事他自己的工作。這不僅表明了兒童發展的需要,而且還表明了兒童需要有一個生機勃勃的環境,這個環境能幫助兒童完善他們的活動。只有瞭解兒童內在需要的人才能為他們提供這樣的環境。

跟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走進蒙氏教育

12,“父母的使命”

自然界存在兩種生命形式:一種是成熟,另一種是尚未成熟。這兩種形式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成人的生活以鬥爭為特徵,這可能起源於對環境的適應,或者起源於競爭和自然選擇。我們在撰寫人類歷史的時候,所掌握的唯一材料,就是成人各種各樣的活動。但在自然界中並非如此,能夠使我們真正理解生命的無數奇蹟的鑰匙,應該在年幼和正生長髮育的生物中。所有生物在剛出生的時候都非常弱小,根本無法鬥爭,因此,一定存在著另一種形式的生命,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刺激,它不同於成熟的個體。

如果我們觀察魚和昆蟲就會發現,成年的和剛出生的生物的本能以明顯不同的和獨立的方式起作用。而在較高等的動物中,它們的本能可以協調一致地工作,母親和後代之間形成了一種充滿愛的母系關係,它們按照自然賦予它們的本能去照顧後代,並且完全服從自然規律,也正是這種本能保護了物種的生存繁衍。

可是,成人作為自然界最高級的生物,作為環境的建設者、生產者和塑造者,為自己後代所做的事卻要比蜜蜂和其他昆蟲為他們後代所做的要少得多成人只會從自己的邏輯和視角去看待兒童。成人在所謂的教育中一直試圖把兒童引向自己的生活軌道。成人如果變成了蝴蝶,就會去弄破幼蟲的繭,鼓勵它飛。或者如果他是青蛙,就會把蝌蚪拉出水面讓它在陸地上呼吸,並且想把它的皮膚變成綠色,因為青蛙自己是綠色的。成人向兒童炫耀他們自己的成熟和完美,並向兒童樹立歷史人物作為榜樣,希望兒童將來能模仿他們。成人沒有意識到兒童恰恰需要一種不同的環境和生命方式。

人是一個建設者,他應該為兒童建設一個適宜他們成長的環境,那裡是一個美麗的並且沒有被任何外界需要汙染的地方,那裡應該富於無需任何回報的慷慨的愛。人們必須放棄從前的論證推理,才會開始相信世上應該存在這樣的地方。當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他是會產生這種情感的。他應該像其他生物一樣,放棄自己的行為方式,讓自己杜絕一些思想,這樣才能使生命達到永恆。

父母並不是子女的創造者,而只是他們的監護人他們必須像承擔著某種崇高使命的人一樣去保護兒童,深切地關心兒童。為了這個使命,父母應該淨化大自然賦予他們對子女的愛,應該盡力去明白這份愛是內心深沉情感的外露,決不應該對它留有私心或稍加怠慢。父母應該關注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並為兒童的權利而鬥爭。承認工人的權利,對社會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人類的生存只依賴於人的勞動。但是,如果就工人生產人們的消費品而言,他們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

兒童創造人類本身,那麼他們的權利就更需要得到承認。社會應該慷慨地給予兒童最多的關懷,這樣,反過來社會也可以從兒童那裡獲得新的能量和潛力。人們應該為以下的做法感到良心不安:他們忽視、遺忘了兒童的權利,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的價值、力量和兒童的真正本性

父母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他們是唯一能夠聯合起來改造社會來拯救孩子的人,他們必須意識到這是大自然託付給他們的使命。就他們賦予孩子生命而言,他們因此肩負著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掌握著人類未來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