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一百零一年前的“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那么,这场伟大运动的组织者是谁呢?

想必很多人答不出来。

毕竟这是一场有多个阶层共同参与、席卷全国的运动,组织者不止一个人。

但是,主要组织者之一的匡互生,应该被人们知道。

革命先驱

匡互生,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湖南宝庆东乡(今属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天台山)。

邵阳民风彪悍尚武,匡互生少时在乡学读书时,也同时练就了一身武术。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1910年,他到长沙,入驻省邵阳中学读书。

次年,“武昌起义”胜利,与湖北相邻的湖南迅速响应。

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火焰熊熊燃烧,20岁的匡互生热血沸腾,毅然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攻打巡抚衙门的战斗。

他还加入“学生军”,准备北上灭清,后因“南北议和”而中止。

湖南巡抚汤芗铭镇压革命,大肆杀害无辜。匡互生义愤填膺,写了一篇《时事感言》,猛烈抨击"汤屠"汤芗铭,遭到通缉。

在老师的掩护下,匡互生得以逃脱,潜回老家。但汤芗铭对学校老师痛下杀手,株连滥杀。

此事更激发了匡互生的革命意志。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1915年,有文史基础的匡互生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北京师范大学),专攻文学。

当时社会上流行新文化运动,新思潮兴起,新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受此熏陶,得风气之先的一些高校的学生则纷纷自发组织团体,通过集会研讨、演讲等形式,探求人生、社会以及救国救民的真理,宣传新思想。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匡互生所在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些学生建立了“同言社”。后来改名为“健社”。

善于接受新思想、社交能力强的匡互生,逐渐成为骨干成员。

不久,“健社”提倡工学合一,改名为“工学会”。匡互生负责起草了章程。

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取消“二十一条”等要求。

会议竟然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4月底,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5月3日晚,北京高校的学生团体代表聚集,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决议第二天举行全体学生示威游行,提出爱国诉求。

匡互生做为主要组织者之一,与傅斯年、段锡朋等策划了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

5月4日,北京十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代表,打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口号,并且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其中,匡互生所在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队伍,最先到达天安门广场。

学生游行队伍在东交民巷受到军警阻挠,就转而前往曹汝霖的府邸赵家楼。

赵家楼已有守候的军警阻挡。

于是,匡互生等率先翻墙,纵身冲进曹宅,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了一顿。

此刻的学生们早已热血沸腾,匡互生等则点燃火苗,将曹宅付之一炬。这就是“火烧赵家楼”事件。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剧照)青年演员包贝尔饰演匡互生

这次学生游行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引爆了席卷全国的大规模爱国运动。

广大学生、工人、群众、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形式表达爱国诉求,是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这年夏天,带着“学生领袖”光环的匡互生毕业,回到老家湖南,在长沙楚怡小学任教。

第二年,他参加了湖南各界驱逐都督张敬尧的运动。

之后,他应聘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

他主张民主办校,还破格聘请一师附小教师毛泽东到第一师范任教。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投身教育事业

之后的人生岁月,昔日革命勇士匡互生选择了低调,把主要精力逐渐投入教育事业,提倡教育改革。

他辗转多地,先后到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

1925年,匡互生与陶载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上海江湾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立达学园。

他们的办学宗旨是“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相生活,以促进文化,改造社会”。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立达学园旧址

为何取名“学园”而不称“学校”?

匡互生认为:教师是园丁,学生好比幼苗,学园就是他们自由发展,健康成长的园地。

立达学园开创重师尊生新体制:不设校长,不立校规,只以“立己达人”为校训。

学园重视生产劳动教育,开展新农村教育实验,设置农艺科和艺术专修科。

并且开辟了工场庄园,让学生从事养鸡、养蜂和园艺,实行半工半读。这样,贫寒子弟也能就读。

立达学园名声鹊起,一时有“武有黄埔,文有立达”的美誉。

正当立达学园蒸蒸日上之时,不料“淞沪战争”爆发,几处校舍毁于战火。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而匡互生则长期操劳成疾,已身患肠癌。加之未及时医治,于1933年4月在上海病逝。

生平评价

匡互生享年42岁,英年早逝,象一颗匆匆划过夜空的炽热流星。

但是他在赵家楼点燃的那把火,却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匡互生理想中的“五四运动”,是一个“纯洁之民众运动”。

据史料记载,“五四运动”之后,他曾对同乡乐天宇“谦虚地回答说:

‘何功之有,不过划燃一根取灯儿(即洋火,北京方言)而已”。

事实上,他也并未因为“打进赵家楼第一人”的英雄光环而得到过多少名利,相反后半生波折重重,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在创办立达学园时,他四处苦苦筹款,曾找过总统黎元洪捐款。

黎元洪派副官接待,以计划自办大学为借口,只捐20元。遭受羞辱的匡互生拒不接受,欲拂袖而去,经副官力劝才勉强收下。

他在“五四运动”中的激进表现也曾受到一些争议。

但他在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一位在文化圈交友甚多、广受尊敬的教育家。

他逝世后,文学家叶圣陶为他撰碑文,书法家启功写碑文。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这个富有才华、会武术、高学历的彪悍热血青年,一生如同烟花,在“五四运动”时冲天璀璨了一瞬间,转而在另一个低调的天地温柔地绽放。

性格决定命运。

无论是在“五四运动”期间的勇猛,还是后来在战乱年代推行教育改革,他都表现出了理想化、激进、硬朗的一面。

他的挚友朱自清在《哀互生》一文中写道:

“互生最叫我们记念的是他做人的态度。他本是一副铜筋铁骨,黑皮肤衬着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像个乡下人。他心里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

好友巴金称匡互生是“一位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我把他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一盏灯”。

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这个湖南人,却鲜为人知


1945年秋,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会见巴金,期间谈到匡互生时,意味深长地说“他是一个苦行僧”。

也许,这种做人的纯朴、做事的韧劲、“苦行僧”的精神,是那一代人身上的闪光点,也是“五四”精神的折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