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聲告白》,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用一週多的時間,看完了這本“2014年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

說實話,一開始看這個書名“無聲告白”,心想著,這定是一本浪漫的書,至少會很詩意。顯然,我錯了。但這無關緊要,因為我知道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並將終身受益。

讀《無聲告白》,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本書以這樣一句開篇,讓我頗感意外,也奠定了本書的基調。通篇下來,作者都在圍繞莉迪亞的一家人,為讀者呈現那個敏感、友善卻充滿孤獨的人心世界,引人深思。

《無聲告白》一書文字細膩,很多人物的行為都是藉助細節描寫和心理活動得以向讀者詮釋。這也導致了要想真正體會這本書的思想內涵,就必須真正讀一遍原書。光看簡介或者別人寫的讀後感之類,難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讀《無聲告白》,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華人,從小生活艱辛,備受當地人歧視,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教授職位,並娶了瑪麗琳為妻子,生下3個孩子。他希望子女不重蹈自己覆轍,鼓勵子女與人交往。可惜也由於他自己內心太脆弱,終究無法真正成為家庭的頂樑柱和保護傘。

瑪麗琳,詹姆斯妻子。不甘心和其他女性一樣,一度拋下家庭離家出走,可終究敗給現實。也正因為那次出走,給莉迪亞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創傷,直接導致了莉迪亞的“無聲告白”。後面一度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希望在莉迪亞身上,結果在遺憾的路上越走越遠……

讀《無聲告白》,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本書主角。全書圍繞著她進行,瑪麗琳的出走,導致她第一次的心靈奔潰。當瑪麗琳回來時,她欣喜異常,但她害怕再次失去媽媽,於是迎合著瑪麗琳。在父親、母親日復一日的“期望”和“寄託”下,在唯一的可以依靠的哥哥內斯即將離去時,她的心漸漸走向了盡頭。


內斯
,莉迪亞的哥哥。也許是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在莉迪亞的身上,比較少關注內斯。但他卻是一個能夠充分堅持自我的人。他痴迷星空,也沒有得到太多的干預,無疑他是幸運的。也正因為他能夠在人生路上堅守自我,讓他成為莉迪亞唯一精神寄託。

漢娜,家中最小的妹妹。在全書中,她是最被忽略的人,但她卻是一家人中最“明白”的人,漢娜看到了很多事背後的真相,甚至看到了傑克對莉迪亞的愛。在莉迪亞的悲劇發生後,漢娜承載著一家人接著走下去的精神希望。

讀《無聲告白》,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不似《追風箏的人》那般直接喚醒人的情感讓人感動,但卻更透過人們的肉體,在精神層面給人振聾發聵。也許是因為這些故事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邊,讓人感同身受。通篇看完,或許才會真正理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吧!

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果,失去便很難補償,甚至有時候根本就沒有機會補償。有些事,壓根就不允許做錯,錯了就沒有改的機會,也許這很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所以,世間才有這麼多遺憾,才有那麼多“假如當初”。

讀《無聲告白》,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或許若干年後,當我經歷更多,再一次回頭讀這一本書時,還會獲得不一樣的啟示。只是現在,我感謝《無聲告白》,很多事讓我能夠提早領悟……


後記:

最後,在這本書中,也遇到一些很喜歡的句子。隨意摘錄一些:

1、天空的星星稜角分明,每一顆都像一個完美的句號,用光亮為天空斷句。

2、碼頭上的燈猶如閃爍的孤星,如果眯起眼睛細看,還能分辨出碼頭本身昏暗的輪廓和沉沉夜幕下暗淡的木板。

3、湖面風平浪靜,她幾乎感覺不到小船的輕微搖晃。仰望星空,她覺得自己彷彿在太空飄浮,毫無羈絆,一切皆有可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