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的“福建人"為何600年鄉音不改

入鄉隨俗使中國人可以在很多地方紮根,但溫嶺有個地方卻600年鄉音未改!

箬山,位於溫嶺市東南沿海的松(門)石(塘)半島的西南部,三面環山,西南瀕海。因盛產箬竹而名箬嶼,又名箬山。原為箬山鎮,現已併入石塘鎮。常住人口1.3萬,面積1.68平方公里。大部分居民為閩南移民後裔,保存著較為完好的閩南風俗。

溫嶺的“福建人

溫嶺的“福建人

箬山鎮有天然避風港,早在唐宋時就有漁民在此居住,明代以來福建省惠安縣等漁民陸續遷入,此地至今保留著閩南方言和一些風俗習慣。現有天后宮(媽祖廟)等文保單位。箬山鎮的建築有別具一格的風貌,古街全部石結構,石屋別有韻味,配以山海背景,構成獨特的風貌。

溫嶺的“福建人

溫嶺的“福建人

箬山人就在這種閩南鄉土氣息濃郁的"閩南鄉音"中被反覆強調著族群文化意識,在信仰、服飾、飲食、建築、民俗禁忌等各個方面都保持著祖先的惠安特色,並在600年的遷徙過程中代代血脈綿延。

箬山漁民除信佛教之外,還與福建、臺灣的漁民一樣信仰媽祖。離箬山裡箬村不遠處的東海村有座天后宮,也稱媽祖廟,供奉著媽祖娘娘。離箬村不遠處有個"平水禹王廟",供奉夏禹王,討海人長年跟海打交道,相信水神能保護一方平安。

每次出海前,漁民都要到媽祖廟、禹王廟焚香求神,請回護船符插在船尾。

箬山的老年漁婦至今如惠安漁家女般戴斗笠,盤得高高的精緻腦後髻插著簪子或綵線,遇喜慶日子還會在髮髻上插鮮花。

漁民出海則穿拷汁衣褲。這是一種在拷樹皮或番薯塊汁中染制的紫褐色土布衣褲,禁得起風吹日曬與鹹水侵蝕,上衣截成左開襟,便於右手操作漁具,又防海水濺溼內衣。

溫嶺的“福建人

溫嶺的“福建人

飲食上,箬山漁民吃蟶羹、魚圓、敲魚餅、炊生糕、黃魚酒、索麵、魚餅……這也跟今天的閩南人相似。

溫嶺的“福建人

溫嶺的“福建人

溫嶺的“福建人

箬山文化不但未退,甚至還影響著邊上的石塘鎮!這也是中國南方人在入鄉隨俗的外表下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才能保持600年鄉音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