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君子之道?孔子是如何解釋的?

何為君子之道?孔子是如何解釋的?

《論語》中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相傳司馬牛為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他的大哥桓魋是一個霸道的惡人,因為孔子批評他私自建立城牆是不合禮法的事,他就想要追殺孔子。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司馬牛的二哥、三哥也都是惡人。司馬牛想起自己兄弟的那些壞行為來,不由的難過的嘆了口氣,說:“別人都有值得稱道的兄弟,唯獨我沒有啊!”

子夏聽見了,就安慰他說:“我曾經聽人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有內心誠敬,沒有過失,對待別人恭敬有禮,那麼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兄弟了!君子何必憂慮自己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問孔子怎麼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沒有憂慮,也沒有恐懼。”

司馬牛又問:“沒有憂慮,也沒有恐懼,就可以算是君子了嗎?”

孔子很瞭解司馬牛目前的心境,為了增加他的信心,於是回答說:“如果反省自己的內心,沒有任何的愧疚,那還有什麼好憂慮恐懼的呢?”

司馬牛這時才明白孔子所說的話,孔子又說:“你的兄弟為惡作亂,那些事情都和你沒有關係。如果你總是擔心別人會因為你有那樣的兄弟,而對你有偏見,那麼你的心便無法平靜了!相信你自己,只要你自己行的正,問心無愧,又何必在乎別人怎麼想呢?”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也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與小人是我們對兩類人群的評價。君子為善與美,小人為惡與醜。

我們可以憑藉短短的幾句對話,闡述出了儒家文化的精妙之處。我們在理解故事之餘,更應懂得何者為我們理應學習的正統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