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邦國際 何以至此?

“中國過去有十萬家機票代理,只有騰邦國際一家成功上市,這在票代圈幾乎成了神話”,在2018年12月新旅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旅遊上市公司峰會上,一位騰邦國際(300178.SZ)的高管做出如上發言,令聽眾印象深刻。

然而,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個“神話”徹底反轉,母集團債務違約,BSP觸雷被終止國際機票代理資格,員工因長期欠薪紛紛離職,大批票代堵門討債。2020年又鬧出子公司喜遊國旅脫離控制拒絕審計的“笑話”,拖欠中信銀行3億元被申請破產清算。

騰邦國際 何以至此?

騰邦國際“神話”破滅之快,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甚至內部員工也是在2019年5月發現薪水被拖欠,才察覺事態不妙。隨後經歷一連串的“爆雷”,短短一年時間,騰邦國際從不斷“買買買”的明星上市公司已經走到了破產邊緣。

騰邦國際,何以至此?十萬票代大軍中只出一個的上市神話,又為何如此脆弱?本期新旅界(LvJieMedia)將就此進行總結梳理。

騰邦國際成長之路

1998年,33歲的公務員鍾百勝在深圳辭職下海創業,在華強北租個幾平米的櫃檯創立騰邦國際,以機票分銷為主業。當時機票領域剛剛開放代理人資質,此前僅有民航局的站點能銷售機票,國營站點的服務態度、市場嗅覺和開拓主動性都比不上民營的代理人,騰邦國際闖入了一片藍海,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成為深圳機票代理第一名。

隨著票代資質的門檻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票代是個“好生意”,幾乎沒有固定資產投入,也不需要多少勞動力,也不需要打品牌、做宣傳,同時,產品十分標準化,成交快,服務環節少。票代的門檻低到一個攤位、兩個人就能把生意支起來,因此,在後續的發展中滋生出了十萬票代大軍。

騰邦國際 何以至此?

做票代生意甚至不需要有客戶資源積累,只要你手握最優惠的價格、最好銷售政策,成百上千的中小票代會自動化身你的銷售員,從你這兒拿貨再賣給各自的客戶。騰邦國際很早就敏銳的意識到這一點,票代生意的全部秘密在於最低價格、最好的銷售政策。1998年,中國還不存在OTA,各大航司也不可能建立覆蓋全國的線下直營網絡,也不可能直接和十萬票代對接業務,因此幾家大票代最好的銷售政策,利用“大票代-中票代-小票代”這套銷售體系是最合適的選擇。

這套體系中,小票代門檻太低、競爭激烈,只是守著攤位賺辛苦錢,中票代是“夾心餅乾”,既不掌握最優的價格,也不掌握最終的客戶資源,稍有不慎就會被替代,只有大票代利潤豐厚、地位相對穩固、掌握一定話語權。大票代意味著機票銷售出貨最多、規模最大,騰邦國際意識到要實現這個目標,僅靠自己穩步經營是不行的,必須採用收購的辦法,把同業公司納入自己麾下,既消滅了競爭對手,又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實力。

根據騰邦國際2010年遞交創業板IPO的資料,僅2007年、2008年兩年時間,騰邦國際就收購了8家同業公司,迅速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機票代理人。同業收購促成了騰邦國際的大票代地位,成就了騰邦國際的IPO之夢。必須承認,騰邦國際是一家敢想敢幹的公司,當時沒有哪個票代敢做上市的夢,騰邦國際做了,並且敢於開出高價收購同業。騰邦國際的收購付出了不少代價,例如2007年收購的航程航空、天鴻航空、時訊達3家同業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86.71%,91.46%和53.10%,應收賬款幾乎為貨幣資金2倍,資金鍊緊張,2006年度3家公司的淨利潤分別僅為-3.03萬元、0.85萬元和0.69萬元。這三家公司的機票銷售規模比騰邦要大的多,騰邦收購他們是“蛇吞象”。有知情人士曾透露,之所以這三家公司屬於同一個老闆,因為競爭太激烈,利潤壓的太低,給下級代理的賬期太長,資金鍊撐不住了。

收購這些公司無疑是很“危險”的動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鉅虧。但騰邦國際敢於“賭一把”,收購完成後第二年,騰邦的機票合作銷售金額由1.98億元增長將近5倍到11.22億元,騰邦國際“賭”對了。2011年2月,騰邦國際成功上市,上市後身價暴漲,此前所有收購中所支付的高溢價一瞬間全部回本。

成功者往往有路徑依賴,騰邦國際激進擴張的策略取得成功,但隱患也就此埋下。機票大代理只講規模,有規模就有一切,核心技術、品牌、研發實力、客戶服務這些都不需要,也不需要接觸最終的消費者。2011年,騰邦國際上市時,70%以上的營收來自機票合作銷售,既銷售給中小票代的機票,到了2018年,中小票代的銷售額佔到騰邦國際機票總銷售額的96%,既騰邦直接銷售給最終實際客戶的銷售額僅有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遠去的票代模式

沒有品牌、沒有研發、沒有核心資源和技術,也沒有和實際客戶的直接接觸,這樣的企業很難構築起護城河。2014年,民航局開始在機票領域部署“提直降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使航司有了便捷的通道和消費者直接接觸,在疊加OTA的份額日益提升,票代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了。

2016年中國航司普遍取消了前後返傭政策,佣金改為按張固定支付,任何航司和代理不得加收服務費,這幾乎宣告了國內航空票代的終結。

騰邦國際 何以至此?

騰邦國際必須要轉型,必須尋找新的業績支撐點。從2014年起,騰邦國際就在探索業務新方向,先後開闢商旅管理(TMC)、供應鏈金融、旅遊B2B、出境遊等多條戰線。然而,每一項業務都沒有那麼好做,機票代理的模式簡單粗暴,騰邦國際成立二十年習慣了這套模式,遠離了終端客戶,沒有服務客戶、產品研發等深度能力的積累,因此騰邦國際依舊採取激進擴張的戰略,高價收購同業來搭建新業務版圖。

值得一說的是,騰邦國際在多個場合稱機票領域規模僅次於攜程,號稱“攜程第二”,但實際上攜程的每一張票都是賣給終端消費者,併為此配備了一萬多人的客服團隊,保障客戶的購票體驗,同時每年投入數十億元做廣告宣傳。攜程的模式顯然成本很高、管理複雜,但做正確且困難的事情才能構築護城河。騰邦國際96%機票靠中小代理去銷售,不需要客服和廣告,擴張速度可以很快。但民航局的一紙政策擊垮了騰邦的業務根基,而攜程僅受到一定衝擊。

騰邦國際的新業務版圖中,旅遊和機票是營收規模核心,同時展開金融業務,補足盈利能力。為了做大規模,騰邦展開一系列收購,接連收購八千翼網絡、欣欣旅遊、八爪魚、喜遊國旅等,還曾洽談收購出境遊批發商九州風行。這些收購多數是現金+股價進行支付,且股價比例較高,因此騰邦需要維持在資本市場的高股價,需要激進擴張,保證公司營收和利潤快速增長。

海外方面,騰邦也展開一系列佈局,收購馬爾代夫飛機運營商,包攬俄羅斯、東南亞等多條航線的專營權。這些擴張無一例外需要鉅額資金做支持。

同時,騰邦為了保證利潤的增長,以維持公司的高股價,開展金融小貸、供應鏈金融業務等。據其財報顯示,2015年~2018年,其旗下小貸公司融易行的淨利潤分別為1.01億元、0.87億元、1.208億元和1.209億元;而同期騰邦國際淨利潤分別為1.46億元、1.78億元、2.84億元和1.68億元。

2018年,70%利潤來自小貸業務。金融業務的盈利水平和資金規模密切相關,因此騰邦國際將財務槓桿用到了極致,進行瘋狂融資,再利用融資成本差製造利潤,這使得騰邦對融資的需求進一步放大。

被壓爆的債務

收購需要錢,擴張需要錢,金融業務需要錢,騰邦國際的激進轉型對資金的需求太強烈,發債、股票增發、貸款、銀行授信、股權質押,幾乎所有的融資工具,騰邦都用上了,同時充分利用了同業和供應商的賬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禁不起風吹草動的。2017年、2018年的金融去槓桿行動,恰恰打在了騰邦國際的“七寸”上。

曾有騰邦國際內部人士在和新旅界交談中,將騰邦的危機悉數歸因於金融去槓桿,尤其是銀行惜貸引發了整個債務體系的崩潰。

騰邦國際 何以至此?

如今騰邦欠了多少錢?2020年一季度騰邦的財報顯示,賬上尚餘貨幣2.11億元,而短期借款則高達27.77億元,僅應付利息就高達2.12億元,賬上資金尚不足支付利息,而總負債金額高達49億元。企業淨資產僅剩12.7億元,而資產項中有33.3億元是其他應收款,通常來說,其他應收款是關聯企業或大股東佔用的欠款,在騰邦集團整個集團爆發危機的當下,其他應收款能不能收回來,無疑是個巨大的問號,而如果這部分變成壞賬收不回來,實際上騰邦國際已經陷入嚴重的資不抵債。

整體來看,騰邦國際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票代政策的調整,使公司的核心業務失去生存空間,而轉型、擴張和維持利潤支持股價,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騰邦國際的瘋狂融資恰逢宏觀金融去槓桿,壓爆了整個公司的債務。但實際上,騰邦一開始的票代業務賽道加上激進擴張帶來的成功經驗,已經決定了這個企業會走上一條危險的擴張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