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首份年度財報暴露了幾大核心問題

3月19日,小米集團公佈2018全年財報,報告期內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5%。其中主要收入來源依然是手機業務。從這份財報中,暴露了小米的幾大核心問題。

小米上市首份年度財報暴露了幾大核心問題


小米上市首份年度財報暴露了幾大核心問題

出貨仍以低端手機為主,利潤率低

報告期內,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19億臺,收入人民幣1138億元,簡單一除,平均單臺手機的價格僅為1000元。在財報中還有另外一個數據,在2018年,售價在2000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機收入,佔小米智能手機總收入的31.8%,其實基本上就是Mi8以及小米MIX3系列了,小米在這兩個系列的推廣上投入重金,吳亦凡代言還有此前MIX系列的梁朝偉代言,廣告滿天飛,但是即使如此其銷量也乏善可陳,並且營銷費用投入巨大,也意味著其利潤率也不高。而剩餘的將近70%手機的價格,不僅低於千元,而且遠低於千元,僅為幾百元低端機型。


小米上市首份年度財報暴露了幾大核心問題

在財報中提到小米的國際市場收入7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8.1%。佔總收入比率,從2017年的28%提升至同期的40.1%,小米2018年營收的增長主要來自這部分,主要銷往印度等新興市場,並且低端機型為主,因此即使有如此高的增長,其利潤率依然極低,財報顯示智能手機的毛利為70.4億元,平均下來每臺手機的毛利僅為17元人民幣。毛利率極低,小米不斷宣傳2018年小米硬件綜合稅後淨利率小於1%,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個數字也許並不是小米不想提高,而是無法提高。

互聯網營收低,用戶不付費

2018年,小米在上市時把自己定位為互聯網公司。但是2018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160億元,佔總體營收的9.1%,還不到10%,從這種比例來看,小米距離一家“互聯網公司”還有一定距離,此外,互聯網業務貢獻了毛利102.7億元,毛利率極高,如此高的毛利率,其後續成長空間還有多大,值得商榷。失去“互聯網公司”這一光環,恐怕難以支撐小米的估值和股價。

在小米的互聯網營收中,有一個致命的數據,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團超30%的互聯網收入來自中國智能手機廣告以及遊戲以外的互聯網服務,而電視互聯網服務,佔互聯網服務總收入在2018年第四季度達到了8.2%,此外,互聯網金融和有品電商平臺的收入分別佔互聯網服務總收入的11.9%以及4.1%,這些都就是意味著用戶並不會為小米的互聯網業務直接買單,小米的互聯網收入主要來自其廣告客戶,這和我們一般意義上認為的互聯網企業主要由用戶為互聯網服務直接貢獻收入的盈利模式相去甚遠,也就是說小米並不直接擁有這些用戶。

研發投入不足,難以支撐核心戰略

財報顯示2018年公司研發費用為58億元,2017年則為31.51億元,按照1700多億的收入來看,58億佔比僅為3%,還不到5%,如此低的研發投入,不知道如何支撐其 “手機+AIoT”核心戰略,目前並未見小米在AI人工智能、5G等方面有任何特別的技術創新點,其手機上的技術創新點更多來自上游供應商,並無任何技術門檻,在沒有額外大量投入的情況下,恐怕很難再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是按照小米目前的盈利狀況來看,恐怕也難以投入更多的研發費用了。

小米自2018年在香港上市以來,股價持續走低,一度腰斬,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以目前小米的營收模式以及其業務發展態勢,離其所標榜的“互聯網企業”相去甚遠,今後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