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凍結”聚酯產業鏈企業急需新活法

多數紡織企業訂單被叫停

近日,在東方紡織城——盛澤,“新單缺失”“訂單取消”的現象屢見不鮮。事實上,隨著海外疫情的不斷擴散,3月中旬以來,江浙紡織市場很多外貿企業都遭遇了“訂單難”的問題。終端的“訂單難”一石激起千層浪,“凍結”的外銷下,聚酯產業鏈面臨生死“大考”。除了展開現貨自救,利用衍生品工具避險也成為當前聚酯產業鏈企業突出重圍的“救命法寶”。

A 市場變臉 訂單頻頻被取消

3月中旬開始,江浙紡織市場很多外貿訂單被取消或者半取消。

“目前,盛澤地區很多紡織企業都面臨‘新單缺失’‘訂單取消’的難題,整體需求不暢是市場發展的最大阻礙。”中國綢都網採編中心主任張強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在張強的印象裡,往年3—4月都是紡織企業去庫存的最佳階段,內貿春夏面料、外貿秋冬面料訂單均會按照前期計劃下達,帶動市場走貨。

“然而,今年3月底時,盛澤一位紡面料負責人就反映訂單取消的情況十分嚴重,他們有一個單量很大的外貿客戶,幾乎一半的訂單都來自這個客戶,但最近突然把訂單全部取消了。”張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當地另外一家大型染廠的工作人員也表示,由於外貿訂單減少,進倉加工的坯布數量“斷崖”式下跌。復工之初,每天坯布進倉100萬米,而現在,已經不足40萬米。目前,工廠開工率只有1/3,一半工人在輪休。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我國作為紡織品出口大國,外銷佔紡織需求的四成以上。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外貿訂單停擺,紡織作為外貿出口的重要領域,受到的衝擊更大。

“很多紡織貿易商的訂單都無法正常操作,尤其是外貿訂單,因為不滿交期延長,訂單被取消。”張強表示,隨著海外疫情的擴散,我國出現織造大面積退單的現象。

據織造企業反饋,歐洲(尤其是意大利等)、菲律賓、柬埔寨、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訂單受疫情影響較大,部分訂單已經開始生產,但突然接到退單的消息,買方寧願損失定金也要取消,甚至還有部分已經運出的貨品,被野蠻退回或者拒收。3月下旬,一份近400家紡織企業參與的投票中,近九成的企業表示,有客戶取消訂單。

海外訂單大面積叫停後,織造企業出現“訂單荒”。根據綢都網下游調研情況,多數企業復工後的手頭訂單在1個月左右,不少是年前接的訂單。3月中旬之後,新單成交一直不理想,有些紡織企業甚至沒有開單。

不少織造企業前期手頭訂單已在4月初執行完畢,開啟“無單模式”,還有部分企業的手頭訂單在4月中旬執行完畢。最近的市場很安靜,打樣、問價都明顯減少。訂單減少使得終端成品庫存積壓,盛澤地區坯布織造庫存為41—42天,超過了復工之前的水平。

“受疫情影響,紡織生產與貿易企業也陷入困境。部分企業營業收入減少、運營成本增加。企業除了應對疫情防控,在資金鍊與現金流、新訂單獲取以及產品和服務交付上也存在較大壓力。”張強表示,歐美是我國重要的服裝面料出口地,這些國家和地區因為疫情進入一種“自我封鎖”狀態,不僅抑制了新訂單的下達,而且阻礙了已經下達的訂單發貨。

據一位物流企業負責人介紹,以前,歐洲的貨物,空運3—4天就可以完成簽收,價格在30元/公斤,現在時間拖長到8—10天,價格要55元/公斤,“到美國也一樣,運輸時間翻倍,價格翻倍”。

“我們的訂單主要發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前期的訂單都發貨成功了,近期有部分已經取消,尤其是印度,已經封國,基本上沒有訂單去那邊。”一家外貿紡織企業業務員表示。

華南某長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外貿訂單的30%延期到5月底之前執行,外貿訂單的40%直接被取消。“我司外貿長絲佔比18%,目前同比去年減少70%。”該負責人坦言,有風險的地區不敢做,因為客戶不能及時開證,到貨後客戶無法提貨。

一家擁有400多臺織機的企業的銷售人員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公司產品主要發往意大利,近期意大利港口還沒有全部停工,還可以清關,但紡織產業鏈貨款回款都被迫推遲、延長。同時,由於運輸問題造成訂單無法及時到達客戶手中,客戶也會扣押貨款。

事實上,“回款難”也成為當前織造生產與貿易企業的通病。據瞭解,織造企業目前回款週期在4個月,較之前延長1個月。國內服裝廠的欠款已經從2月中旬拖到現在,讓貿易公司的業務員很是焦慮。原本90天的信用證,現在受疫情影響,要求開120天。

可以看到,純粹做外貿訂單的紡織企業3月復工50%,部分小工廠在4月逐步減產停工,個別企業甚至甩賣設備,準備關廠。內外銷都有或者內銷佔比較大的紡織企業部分裁員,僅維持60%—70%的生產負荷。

B 庫存高企 被迫下調出廠價

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目前,由於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市場開始逐步復甦,不少外貿商在海外訂單缺乏的情況下,將目光轉向國內。

但國內紡織市場規模有限,大量外貿產能迴流必然導致“供大於求”局面的出現,勢必引起低價競爭。尤其是3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跌,導致盛澤地區紡織主要原料滌綸長絲價格較年初的跌幅超過2000元/噸,紡織企業前期生產的面料不斷貶值。

“目前,市場主流產品價格均有0.20—0.30元/米的跌幅,部分庫存較大的品種,如滌塔夫、春亞紡等,下跌幅度更大。”張強如是說。

“這周,客戶打電話來詢價的很多,但真的下單的沒有幾個。現在原料下跌,我們的報價也普遍下調0.20元/米。雖然這些都是高價原料生產的,但我們不得不跌!”一化纖面料企業相關工作人員無奈地說。

一噴水織造廠負責人也表示,近期訂單減少,為了減少庫存,已經將產品價格下調0.20—0.30元/米,有些品種甚至低價拋貨,以此來緩解庫存和資金壓力。

記者瞭解到,近期匯率波動不穩定,紡織老闆將結匯也提上日程。“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破7,不少紡織老闆抓住這一時機結匯,賺取匯率差。”在張強看來,雖然結匯能為企業帶來額外利潤,但無法彌補外貿訂單縮量和降價帶來的損失。“對於紡織企業來說,訂單缺失對企業的殺傷力遠大於壓價等情況,企業接下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無單可做’。”他說。

疫情導致終端服裝消費受阻,產業鏈上下游傳導不暢,市場自下而上需求萎縮成為定局。

據瞭解,當前,織造企業開機率明顯下滑。截至4月9日,江浙織造綜合開機率降至五成,較年後高點下降近兩成,較去年同期下降近三成。

“需求萎縮帶來的全產業鏈負荷下降不可避免,5月,滌綸長絲開工負荷可能在70%以下。”上述長絲企業負責人預計。

終端織造在整個聚酯產業鏈中充當“下水道”的角色。PTA和乙二醇的終端消費90%以上集中在聚酯環節,其中用於紡織服裝的長絲短纖,產能佔比約75%。“訂單缺乏將導致原料庫存積壓、成本傳遞受阻,產業鏈各環節都面臨較大的銷售壓力,價格全面承壓。”國投安信期貨分析師龐春豔表示。

從中國化纖信息網的統計數據看,3月,長絲平均庫存水平比春節前上升20多天,達到1個月以上的高位,PTA庫存也突破300萬噸,處於歷史高位水平。此外,乙二醇的港口庫存比春節前增加80萬噸,且有繼續攀升的預期,港口可能再現液化儲罐危機。

“當前聚酯產業鏈最大的困境是庫存過高。雖然OPEC+協議減產,織造投機性備貨採購熱情升溫,聚酯庫存明顯下降,但在需求有效恢復之前,織造的行為不過是進行了庫存轉移,後續庫存仍然難以消化。”海通期貨分析師劉思琪表示,聚酯庫存只是轉移至織造環節,成為原料庫存,終端織造行業仍處於下行週期,疊加疫情因素,預計產業鏈整體高庫存問題仍未有效化解。

據瞭解,一方面是庫存累積,另一方面是原油價格崩跌,聚酯全產業鏈產品價格均跌出新低。

“由於煤制裝置成本不隨原油價格變化,在當前現貨3300—3500元/噸的價格下,多數成本偏高的煤制乙二醇裝置都處於虧損狀態。”大地期貨分析師蔣碩朋表示。

事實上,煤制乙二醇的成本一直是行業的“神秘地帶”,但因技術、原料、輔料、催化劑、產品組成、資金來源等各方面差異,煤制乙二醇的成本構成並沒有統一口徑,其一直帶有神秘色彩。

“2019年年初,乙二醇價格跌破4200元/噸,一度引發行業停車潮,當時市場分析,4300元/噸許是煤化工的成本線。”龐春豔表示,但今年乙二醇價格跌破4000元/噸後,煤化工裝置開工率依舊較高,直至3月底跌破3000元/噸時,煤化工裝置才陸續停車檢修,煤制乙二醇成本的“神秘面紗”也在此時被揭開。4月初,煤制乙二醇裝置開工率明顯下滑。截至4月10日,煤制裝置開工率已在43.35%。煤制乙二醇裝置大面積減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庫存壓力。

C 逆境求生 尋求衍生品助力

當前,聚酯產業鏈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現金流的中斷。採訪中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很多企業因為客戶破產,應收賬款收不回來,而這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鏈出現資金鍊斷裂。

“現金為王,保住現金流”成為聚酯產業鏈企業在逆境中可以“活著”的共識。

“為確保現金流的暢通,在現金流預期不足的情況下,要盡力壓縮費用支出。另外,外需衝擊下,也需要調整產品銷售結構,加大對疫情影響較小國家以及國內市場的開拓力度。”金石期貨投資諮詢主管黃李強稱,長期來講,更多的是如何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國內部分煤制乙二醇企業表示,計劃通過技改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

對此,上述長絲企業相關負責人也證實,企業現金流很重要,畢竟化纖、紡織是民生必要行業,只要挺過二、三季度,發展前景依然不錯。為確保現金流的穩定,該企業利用產品的差異化提高了色絲、複合絲的佔比。“差異化品種可以有效降低庫存,而且客戶黏性比較高。”他說。

在“訂單荒”的背景下,該企業通過郵寄支援防疫用品、主動承擔出口費用的方式,幫助客戶挺過難關,使得有多年合作關係的外銷客戶對企業的訂單儘量執行或延期。同時,在政府運輸交管相關部門支持下,該企業還採取運費優惠、儘快送貨上門等形式補貼客戶,防止市場價格下跌後客戶毀單。

記者瞭解到,國家已經開始針對小微企業進行定向降息降準,企業可以以庫存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維持現金流,以度過極端行情。

目前,聚酯行業面臨成本塌陷、供應過剩和需求下滑“三座大山”,單純依靠傳統現貨經營想要避免虧損有很大的難度。事實上,今年以來,部分聚酯產業鏈企業對規避價格風險的需求明顯增加。

期貨工具的出現給聚酯產業鏈企業提供了一個規避風險的工具,幫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極端行情下打破困境。在聚酯產業鏈中,生產型企業和貿易型企業都可以通過期貨或者期權來規避市場風險,實現穩健經營。

“當前市場環境下,聚酯原料端價格重心大幅下移,產品價格處於歷史新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可以通過有效的期現結合策略來對沖風險或者鎖定利潤。”蔣碩朋介紹說,石腦油加工費處於新低,PX和PTA加工價差自低位走強,乙二醇現金流走高,聚酯現金流相對較高,PTA和乙二醇存在高庫存壓力,而原油價格波動風險仍屬於不確定因素,PTA企業可以買入原料PX,並買入PTA看跌期權,進行保值和利潤鎖定,而聚酯企業可以買入PTA和乙二醇現貨,或者買入期貨建立虛擬庫存,或者買入原料看漲期權,進行成本鎖定。

“就企業而言,期現結合更多可以運用在原料/產品的套保上,隨著聚酯產業鏈上市品種的增多,後期可以對原料和產品進行更多的風險鎖定操作。”遠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烯烴事業部總經理戴煜敏表示,在此輪行情下,國內某生產廠家和貿易商合作,直接在大商所乙二醇期貨盤面套保,拓寬銷售路徑,鎖定了加工利潤。另外,聚酯工廠在3月30日當週產品銷售回暖的情況下,考慮到整體價格較低,也普遍通過PTA現貨市場和PTA期貨盤面採購,鎖定原料端成本。貿易商則結合產品的價格波動,開展了大量的乙二醇期現正套業務,鎖定交易利潤,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現貨價格。

期現結合是實體企業應對行情波動的利器,尤其在本次疫情衝擊中,企業利用期貨對沖,起到了加速去庫存、鎖定利潤的效果。這一點也令上述長絲企業負責人深有感觸。

該企業負責人介紹,2月4日,化纖市場開始恢復現貨交易,企業實行優惠促銷活動,以低於同行150—200元/噸的價格銷售產品,對於提前付款和提前發貨的客戶還有額外優惠政策,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的產品庫存。

“1月放假之前,針對原料庫存,我們在PTA和乙二醇期貨上入手了賣出套保頭寸。春節後,當PTA和乙二醇期現價格反彈且超過現貨合約價格(合約價格為現貨月均價)的時候,積極在期貨市場賣空,參與3月交割。”上述負責人表示,在交割過程中,合同供應商配合公司要求,將原計劃發送到公司的合約貨直接發送到期貨交割倉庫,進行異地交割,預留出公司內的倉庫庫容,防止了產品脹庫。

當PTA價格下跌到3650元/噸一線時,很多貿易公司和客戶以點價形式向該企業預訂產品。“企業收取20%—30%的保證金,同時利用期貨做多,鎖定加工空間。在3月,同行由於庫存壓力紛紛降低生產負荷的情況下,我們維持了相對較高的生產負荷,並且沒有增加產品庫存。”上述負責人稱。

與上述長絲企業相似,越來越多的聚酯產業企業參與到期貨市場中,通過多樣化的策略,在極端行情到來時,更好地規避價格風險、鎖定利潤。

“這些企業通過購銷、基差交易、對沖風險、庫存置換、虛擬工廠套利等形式,將現貨市場和期貨平臺有效結合,利用對基差和價格的判斷,對原料或產品庫存進行保值、鎖定加工利潤、建立虛擬庫存,在當下聚酯行業疲軟的背景下,有效規避了價格波動風險,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蔣碩朋稱。

戴煜敏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疫情確實給聚酯產業鏈造成了較大的衝擊,保存實力、渡過難關是非常重要的。

“對聚酯產業鏈來講,產業本身週期性明確。聚酯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認為,只要熬過‘冬天’,活下來,終能迎來‘春天’。”戴煜敏表示,聚酯大廠的規模化會越來越明顯,其將主動往上游產業延伸佈局。此外,下游織造長期過剩,庫存積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他看來,圍繞著產能的清退和升級,聚酯產業鏈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盤。

上述接受採訪的人士都認為,經過本輪疫情洗禮,中國的化纖紡織企業基於產業鏈優勢,在期貨相關衍生品的助力下,將進一步提高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進而提升中國製造的國際影響力。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