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名人——顓孫子莫新考

關於子莫歷史記載不多,只是散見於儒家經典的隻言片語的記載。孟子稱楊、墨,涉及到子莫,曰:“子莫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文見《孟子,盡心下》)漢趙岐注:“子莫,魯之賢人。”民國錢穆著《先秦諸子考辯—子莫考》得出的結論是:“核其年世,疑即子張之子申祥其人也。”正是錢先生的這一疑問,給近代的一些所謂的“歷史專家們”留下了依據。近年來一些學者發文,肯定子莫既是申祥,說什麼申祥字子莫,甚是荒唐。試問早年學者尚且不敢肯定子莫即是申祥,今人從哪裡來的依據子莫就是申祥呢?

鄒魯名人——顓孫子莫新考

孟子在《盡心章下》提到了子莫執中,然而也在《公孫丑章下》有提到了申詳,曰:“洩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漢鄭玄注:“申祥,子張之子,子游之婿。”無論申祥還是子莫,都早於孟子,據孟子百餘年,子莫和申祥是否同一人,孟子應該是清楚的,所以《公孫丑章下》說申祥,《盡心章下》說子莫,而沒有混為一談。再則就是儒家主要經典之一的《禮記》,記載了孔子和孔子弟子或再傳弟子的對話、言論,其中關於申祥的記載有數處,唯獨不見提及子莫,如若說子莫就是申祥,那麼為什麼在記載申祥的言論時不用“子莫”呢?可見子莫與申祥並非一人。

鄒魯名人——顓孫子莫新考

其次,清末學者羅根澤著《諸子考索》中對子莫單獨做了考證,文中根據《說苑—修文篇》“公孟子高見顓孫子莫曰:「敢問君子之禮何如?」顓孫子莫曰:「去爾外厲,與爾內折,色勝而心自取之,去三者而可矣。」公孟不知,以告曾子,曾子愀然逡巡曰:「大哉言乎!夫外厲者必內折;色勝而心自取之,必為人役。是故君子德行成而容不知,聞識博而辭不爭,知慮微達而能不愚。」”一文中公孟高與子莫和曾子的對話,推論道:“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孟子以子莫與楊、墨並稱,當為楊、墨同時,或時相先後之顯學者。墨子之生後孔子之十歲,孔子卒年七十三,七十三去四十六為二十七,加十年為三十七,即假定子莫與曾子同年才大墨子三十七歲,況子莫未必不小於曾子乎?”由此推論可知子莫之年齡與曾子不相上下,然而,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顓孫師,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也就是說子張比曾子還小兩歲,若子莫既是申祥,申祥是子張的兒子,照此推論豈不成了父子年齡相仿了嗎?可見子莫與申祥並非一人,子張與子莫應為兄弟關係。

鄒魯名人——顓孫子莫新考

清道光年間學者馮雲鵷所著《聖門十六子書—顓孫子書》中也出現了《說苑—修文篇》“公孟子高見顓孫子莫的記載,對子莫和申祥都有涉及,文中說道:“顓孫子莫,子張之弟也。”又說:“申祥,魯人,子張之子也。”《聖門十六子》的作者馮雲鵷明顯要早於《先秦諸子考辯》的作者錢穆,相對而言,馮雲鵷的記載比較可信。

鄒魯名人——顓孫子莫新考

若論正本清源,其實也簡單,子莫姓顓孫已無爭議,《顓孫家譜》對子莫、申祥都應該有詳細的記載。顓孫氏後裔總不會將自己的先祖搞錯吧。據顓孫氏大宗家譜《堀坊志》記載:“顓孫氏之先,出自黃帝,至舜帝之後封於陳,數傳至公子顓孫仕魯,因以名為姓,生子顓孫強,強生健,健生慶,慶生齊,齊生薑,姜生三子,曰子張,曰子莫,曰子英,因楚子滅陳,子莫、子英散於四方,苗裔失序。”又記載道:“申祥,生於魯國,因名魯人,師事子思,繆公尊以賓禮,娶言氏子游女也,生二子,曰鍾,曰鼎。”一目瞭然,子張之弟是子莫,子張之子是申祥,申祥與子莫為叔侄關係,而非一人也。

鄒魯名人——顓孫子莫新考

通過儒家經典的記載和羅、馮兩位學者的考證與顓孫家譜《堀坊志》所記載互相吻合,唯獨錢穆先生提出疑是的觀點,造成當今有些學者盲目“跟風”,將兩個叔侄關係的歷史人物考證成一個人,豈不是無稽之談,文末奉勸諸學者,搞學問一定要刨根問底,而不是盲目的人云亦云,給後來人多一些理論依據而不是更多地疑惑。

時維戊戌八月先賢顓孫子張七十七代孫廣鑫考於耕嶧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