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看清代畫家沈復如何在清貧中悠然處世

《浮生六記》——看清代畫家沈復如何在清貧中悠然處世


《浮生六記》是看節目時汪涵極力推薦一本書,鑑於書名也很有耐人尋味的意思,就買來看一看。看到卷二《閒情記趣》中的《童趣》一文才發現這竟是小時候就學過的一篇課文。

《浮生六記》——看清代畫家沈復如何在清貧中悠然處世

書中主要講述的是沈復與妻子陳芸相親相愛、情投意合,且淡薄名利,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從事藝術的生活,但終於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煎熬而導致理想幻滅的故事。


作者用清新直率的筆鋒,記述了日常生活與芸娘逗趣的溫馨情景,以及到全國各地遊歷山川的所感所想。


芸娘聰明靈秀,針線織繡嫻熟,才思出眾,好吟詩,沈復甚是喜歡,十三歲時便要求與芸娘訂婚,母親也喜歡她性情柔和,當即同意了。


沈復與友人出遊想喝溫酒,芸娘當即想到法子,便要眾人把錢留下,眾人半信半疑,等到第二日,大家都喝到了溫酒才大大誇張芸娘聰慧伶俐。原來芸娘是見市場上有當場煮餃子賣的農戶,便花錢僱了那人帶著爐子來幫著煮酒。


《浮生六記》——看清代畫家沈復如何在清貧中悠然處世

在中國文學史上,寫情愛的詩很多,但卻很少涉及正式的夫妻關係,從第一卷《閨房記樂》來看,作者大膽的描寫了夫妻之間的家常趣事,從中透露了作者夫妻雙方的恩愛情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創新型佳作。


書中作者一生與家人朋友相親相伴,不曾去考過科舉,嚮往的是身心自由,所以喜山水,感悟自然的恬靜、遼闊亦或清幽;好酒,情到之處,以酒助興,飢寒之時,以酒暖身。


作者一生看似樂在逍遙,卻也歷經人間疾苦,悲歡離合,隨著妻子、父親、兒子的先後離世,作者無不悲慟欲絕,在最後得知兒子逢森去世時,無奈只能感嘆:芸只有這一個兒子,將來就後繼無人了!


與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相似,《浮生六記》也是以自傳體散文的方式,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夫妻、家人的平凡相處時光,最簡潔的語言描繪的卻是最深厚的情感。同時,在飽受生活磨難之際,作者也只是以平淡的語句,一帶而過,辛苦卻已觸達讀者心裡,在欽佩作者薄名淡利的同時,作者的艱苦生活也讓人心生同情。


專家指出,《浮生六記》並非全是作者所寫,“六記”中只殘存前四記,後兩記無從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