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當過幕僚,兼職商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很多地方。晚年孤苦,在經歷喪妻喪子之痛後毅然歸隱,後不知所終。

《浮生六記》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都懷著一種“浮生如夢,為歡幾何”的觀點創作,而沈復的一生可謂是把這八個字體現的淋漓盡致,我想這也是他以浮生為題的意義所在吧。

《浮生六記》是一本經典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書中所記,琴瑟相好,繾綣懷懷。記住閒情雅趣,貧士心性,愛憎;記住人生的坎坷,艱難的離合,人情世態;在各地遊歷,熟悉了山水名勝、奇聞趣觀。作者以淳樸的筆致,記錄了大半生的經歷,對比愉快和感傷,實在令人感動。他和妻子陳芸意氣相投,夫妻關係很好,雖然吃著蔬菜過著一種布衣生活,但苦於貧困生活,最終夢想成真,最終生離死別。

六卷中存世四卷,這四卷如下所述。

卷一 閨房記樂

沈復是性情中人,如同清初的納蘭性德那樣,是一位多情的文人。他們所共同擁有的,只是一個“情”。因為有情,才能夠把芸芸眾生皆有的夫妻之愛描摹得淋漓盡致,如泣如訴,撩撥起人們心中的絲絲柔情,以及那一根隱藏很深的心之琴絃。在這些如實記述的夫妻恩愛、家長裡短面前,我們隱約明白了許多事理。

《浮生六記》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沈復夫婦實在是一對夫唱婦隨,相敬如賓的模範。說起來,沈復不是才高八斗的文豪,他只有坊間流傳的這一部《浮 生六記》。自古以來,恩愛夫妻白頭偕老的並不多見,沈復和陳芸也是如此。但是,他把夫妻之間二十三年的情感,濃縮成有血有肉的文字,這文字裡,蘊含著永恆的生命力。能夠有芸娘這樣的紅顏知己,雖然只有短智的歡笑,但也算是上蒼的格外眷顧了。

一舉一動,一哀一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從眼前掠過。因此,林語堂把芸娘看成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是有道理的。這樣的女人千古難求,世上難找。她並非如西施一般的美女 ,她只是被家務瑣事包圍,盡著孝道、夫道,偶爾談詩論詞,覓得了夫妻生活的快樂。最重要的是,她在平常的生活裡,有著一顆淡泊,賢淑之心。她的善良,她的柔情,都體現出了生活的意義,這是值得人們讚賞的。

卷二 閒情記趣

小時候的沈復似乎天賦異稟,格外調皮,他把蚊子提到蚊帳裡面,吹煙使之做鶴舞。自然之趣,很早就種植於他童稚的心靈。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眾對《浮生六記》知之甚少,但是在這卷二中卻有一篇得到青睞被收入了小學教材,由此可見其文化價值之高。

最能打動人心的是夫妻二人天然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創造美,在其中,潛移默化地感染了他們周圍的人。作者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通過演講,可以感受到非凡的創造力和對世間萬物的感覺。

《浮生六記》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所寄居的蕭爽樓,是同朋友聚會的場所,這些人的身上,又折射出生命的美好。陳芸作為女主人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角。有了她的存在,有了她的奇思妙想,有了她的參與,為聚會增加了又一層的味。可以想象,春去秋來,四野蒼茫,三五知己,在充滿鳥語花香野地上,烹茶飲酒,做詩長嘯,是一個何等激動人心的場面。

這裡沒有一丁點兒的浮躁,幾十年光陰轉瞬即逝,把一切沉重東西,拋到一邊,心靈迴歸自然。珍惜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就會發現,世界是如此精彩。

卷三 坎坷記愁

沈復細緻描述了他的家庭遭遇.既有大家庭裡的勾心鬥角,矛盾叢生,也有小家庭裡的妻子因病亡故,兒子中途夭折。從小就“生在衣冠之家”,過著富足生活的他,這種種變故,種種坎坷,可以說是嚐盡了人間的世態炎涼。

兄弟不講信義,自然令人氣憤,但這許多無可挽回的直接原因,正是沈復的軟弱。父親脾氣暴躁,獨斷專行,是個兒子,即使孝順,也不總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妻子,為了孩子。

《浮生六記》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作為中家之主的沈復,一舉一動,都是那麼孱弱,因此受到如啟堂阿、雙之流的欺負和輕視。對此,我們只能哀其不幸恨其不爭。妻子陳芸的去世,也正是因為身處種種的家庭變故,加重了病情所致。

可以讓人欣慰的是,芸孃的盟姊,沈復的朋友如曹老漢、夏已兄,給了他們很多幫助,他們因此也都活在沈復的文學當中。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怯懦無能的人總是很少有話語權的。啟堂、阿雙之類的膚淺、刻薄、爭名利蠅營狗苟之徒,哪朝哪代都少不了,否則,也就不成其人世了。

沈復對於要到陳芸這樣的妻子,深以為幸,他說芸娘“纖悉無怨尤”,聽起來挺好,但是,怨尤又能怎樣呢?他的一雙兒女,青君和逢森,身在變故的漩渦之中,飽受欺凌。尤其是逢森,只有十二歲,小小年紀,即失父母之愛,怎能不使人痛心。半夜裡的囈語:“我母不歸矣。”此恨綿綿不絕期。可嘆的是,世界之大,哪裡有什麼十全十美?

卷四 浪遊記快

沈復的一生可謂是異常曲折,從十五歲時從父外出學藝,到四十六歲北上京都,三十多年沈復的足跡可以說是遍及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對於一個處於封建社會的文人來說,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處安放實在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沈復就是這樣在社會的夾縫之中生存,但殘酷的社會生活並沒有磨滅這位文人對生活的熱愛。

單從字面上理解的話,浪跡天涯的遊記很爽快,實際上是在天涯流浪,有樂趣,沒辦法,很多情況下是痛苦的。伴隨著沈復的筆觸,我們的心到達嶺南,渡過長江,遊覽皖南,登上黃鶴樓,經過赤壁思古,渡過潼關,上華陰……

《浮生六記》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既然主業是為那些達官貴人當幕僚,那麼就決定了要像浮萍一祥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無論處境好壞,都要坦然面對。在他的周圍,總有一些興趣相投的朋友,一起登山,尋覓結廬之地,起吹笙鳴簫,歡歌長嘯。長途漫漫,何以成眠,自始至終,都免不了要喝上幾杯。只要放平了心態,苦也不苦,苦也是樂。

在書的開頭,沈復謙虛地自稱,只是把經歷隨意地寫下來,不期望流傳千古。雖然自稱生活在衣冠之家,但那隻不過是富裕的百姓。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情,父親和兄弟反目了。他有過經商的經驗,賺了那麼多錢,但都落入妓女之手。在嶺南跟隨友宿妓的過程非常周密,絲毫沒有避諱,可以說是男人的氣概,青春短暫。浪跡天涯,也是需要條件的,旅資在其次。因為心中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如果放下,也一定能同沈復那樣,歷盡千古,唯有情留心中。

結語:

沈復的一生可謂是嚐遍了人生百味,看透了世間萬態,在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的艱苦後,從沈復身上又流露出中國古代文人的隱逸。在某一天,沈復看著熙熙攘攘的街市,回味完自己的前半生後,他就悄然離去,隱姓埋名彷彿不曾來過這世間一般。但這並不意味著忘記,《浮生六記》在漂泊散落兩百年後終究是被人撿起,向世人宣告這位悽慘的文人曾經來過。

《浮生六記》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自傳散文體,古代並不少見。但記大事易於冠冕堂皇,記小事而鮮有自抒胸臆。然《浮生六記》自出機杼,語句不太多,沒有修飾,隨性,像有剪裁,也沒有痕跡。文章重寫故事,又有抒情的韻味。事涉家庭,又無道學氣氛。有著樸素的自然,同時也有著細緻深情,只有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可以媲美。

對於生命的悄然流逝,人們總是代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嘆。特別是到了一定年齡,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後,不再為那些平凡生活中的苦惱說牽絆,有的只是在飯後茶餘回味生活時

產生的淡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