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近段時間,中興通訊、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陸續被美國或封殺,或阻撓,驚醒了國人。我們深刻意識到,當前中國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但在相關核心技術領域有待突破——這就必須加強創新,大力推進核心科技發展。

說到科技創新,就不得不提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合肥。

2017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方案,舉國關注。很多網友都在思考,為什麼合肥能在上海之後,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雖然合肥有中科大,但南京的南京大學、武漢的武漢大學、杭州的浙江大學,在民間高校排名中都不弱於中科大!

那麼,合肥到底有怎樣的憑仗和底氣,一舉脫穎而出呢?要知道,憑藉國家科學中心的優勢,隨著這次中興事件發展,未來中國將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核心技術,合肥將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現在,咱們就來全方位瞭解下,合肥這座創新之都的科技實力!

合肥憑什麼能率先成為國家科學中心?

國家對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定位,是基礎型科研實力。關鍵是基礎型科學平臺,而不是應用型科研實力。在基礎型科研上,全國只有北京和合肥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合肥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和中科院物質科學研究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標誌是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大科學平臺。合肥擁有4個國家實驗室,6個大科學裝置,自建7個大科學平臺。但國家重點實驗室屬於應用型科研平臺,不屬於大科學實驗室。無法和國家實驗室相提並論。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擁有的是:

國家實驗室: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

大科學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合肥先進光源(HALS)、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AEOS)、強磁光綜合實驗裝置

創新中心和轉化平臺:人工智能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超導核聚變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智慧能源創新中心、半湯大基因中心、離子醫學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

周邊項目:中科院(安徽)科技產業創新平臺、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合肥分中心、中科院微電子所下一代通信芯片研究院、中國信通院合肥研究院、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產業研究院合肥分院、中科院廣州生物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合肥研究院、中科院安徽中領環保技術研究院、中加健康管理國際科創研究院、安大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因為合肥擁有中科大和中科院這兩個參天大樹,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積下數十年之功,在與南京、武漢、杭州等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不顯得突兀。

合肥,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國第一個科技示範城市,中國三大科技中心城市之一,中國三大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科技聯盟會員城市,成為世界科學界尖端人才的匯聚地,擁有四個國家實驗室,成為中國僅次於北京的創新中心。歷史上,合肥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多項“第一”,近年來,合肥更是站在世界科學前沿,領先於世界的科技成果,頻繁地見諸世界各大媒體,不時引發世界科技界驚歎和興奮!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近年來,合肥每年的SCI論文和EI論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中國處於第一,或第二,而論文原文被引用次數和引用率也是中國最高的城市!

日前,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佈“2016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合肥研究院的SCI收錄論文總數位居全國科研機構榜首,EI收錄論文總數繼續蟬聯全國科研機構第2位,以第一作者發表國際合著論文數在全國科研機構排名連續兩年保持第1位。

SCI發表是指把科學研究論文發表在SCI期刊上,在學術界一致認為,論文發表在SCI期刊上是一種對原創者科研成果的最高認可。

這裡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基因工程基地(巢湖半湯),成為基因工程諾貝爾獎獲得者心中的聖地,聚集了生殖醫學、基因檢測、生物信息分析、綠色超算、CAR-T細胞治療等領域的科學家和博士,構建了基因測序、解碼、算法和應用的完整產業鏈,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生命科學高地!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作為創新之都,合肥還有世界最尖端的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等原創性成果,在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超導技術、雷達、智能語音、核聚變與強磁場等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建成全球首個量子通信城域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成功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合肥,站在未來的科技制高點,前瞻性原創性的科研實力在中國國內可謂首屈一指。

歐美主流媒體甚至認為,合肥,是世界未來的創新之都,世界未來的硅谷!而世界科學界最敏感,反應最快,越來越多的世界頂級科技公司在合肥成立研發基地。中德,中美的科技合作項目也已經在合肥落地開花。中國國內的頂尖大學或一流大學,也紛紛在合肥成立研究基地,或在合肥建立分校。

合肥,是一座以科技為基礎,以科技為主導,以科技創新為靈魂的城市。這裡的科技項目眾多,聲谷、智能機器人、語音、量子信息、超導等等,正在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而這些科技項目正是人類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是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目前中國三大國家科學中心: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北京懷柔還是上海張江,都只是這兩座城市的一個地點,唯有合肥是一個市!

從佈局上看,三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規劃各不相同。北京和上海的重大科學裝置,集中在各自規劃的地區內。唯有合肥不僅有集中佈局,也有全市佈局!

首先,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按照建設規劃,到2020年建設的成效將初步顯現;到2030年,建成世界級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六大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全面建成世界知名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張江要基本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礎框架,重點開展四個方面工作:1、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2、推動設施建設與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3、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網絡;4、探索實施重大科技設施組織管理新體制。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環境、先進製造六大領域,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催生變革性技術。預計中心將於2020年基本建成;2030年成為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我國科技長遠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步輻射、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已經投入運行,並陸續取得重大突破。未來還會有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聚變工程實驗堆、先進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大氣環境綜合探測與實驗模擬設施、超導質子醫學加速器有更多的大科學裝置等在合肥建成。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從三大科學中心規模上看: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致力於打造我國最高科技水平的科學研究和人才聚集高地,按照“產城融合、職住均衡”的原則,懷柔科學城將強化配套服務,全面提升周邊地區社會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特別是將整合優質服務資源,在住房、子女就學、配偶就業、醫療服務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便利。

張江科學城規劃面積約94平方公里,總的定位是科學特徵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的市級城市副中心,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城。重點是推進從園區向城區轉變,從科技向科學轉變,從道路向街道轉變。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核心承載區位於合肥高新區,分為三十崗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濱湖科學城,巢湖半島科學城和巢湖半湯科學城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相比於北京上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屬於集中佈局,全域聯動,整座城市都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模更宏大。

為什麼會這樣佈局發展?這是因為,北京和上海承載了更多的城市功能,如,北京承載了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科學中心;上海承載了全國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科學中心;合肥只承載了全國科學中心,因而相對單一。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對高端人才方面重金引進!不怕花錢

很多人說合肥工資低,吸引不了人才過來。但實際上,合肥對高端人才的角逐是全國領先的,不惜下血本的,放政策、給高薪,要錢給錢要房給房。很多千人計劃專家輾轉許多城市,最終選擇了合肥。

合肥為什麼能讓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背井離鄉來中國?除了理想和情懷,最實際的因素是:錢!合肥能給高端人才開出原有工作2-3倍的工資,合肥物價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又較低,所以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高端人才!

此外,院士數量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目前的行情是,一個城市如果引進一個院士,大概要花5000萬人民幣。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安徽省院士工作站47家,其中建在企業的院士站31家,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院士站15家,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的院士站1家,集聚“兩院”院士52名。目前在肥服務的“兩院”院士總數已達108名。

截至2017年12月,合肥共有各類人才173.3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 其中,在國家級以上人才中,兩院院士108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74人、國家“萬人計劃” 專家10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52人。

在省、市級人才中,安徽省“百人計劃”專家113人、安徽省“特支計劃”專家76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76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325人次、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272人、合肥市“百人計劃”166人、廬州英才79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806人。

合肥憑什麼擊敗南京武漢杭州,成為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科學中心

國家將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科研。合肥,擁有大量的“國之利器”大科學裝置,“國家意志產業”顯示屏和芯片,加上大量的基礎科學研究,肯定會得到中央從人力物力財力的大力支持。為合肥點贊!相信合肥的明天會更好!(綜合自“張弦哥”微信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