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尋美錦繡石鼓 千年書院 湖湘文化從這裡發祥

紅網時刻衡陽4月13日訊(記者 譚倩 李璐)“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這是曾國藩對衡陽古書院的評價。

雁城風暖,萬物復甦。春天悄然而至,我們還在抗擊疫情,但云海、古樹、群花仍在,星空、書院、日出仍在。

石鼓書院,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國家級4A人文旅遊景區。

公元806年,唐朝隱士李寬在石鼓山上築廬“求真觀”,即為石鼓書院雛形。石鼓山自古就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衡陽古八景的“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亦在此地。山體保留了較為完整的露天磨崖石刻,這在我國現存古書院裡是絕無僅有的。

公元805年,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赴任途中路過衡陽,賦詩一首《合江亭》,其中“瞰臨眇空闊,綠淨不可唾”成為後人爭相傳送的佳句。公元997年,宋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書院。公元1035年,宋仁宗賜額“石鼓書院”,與嶽麓、睢陽、白鹿洞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此後,眾多名家賢達紛至書院講學,朱熹、張栻、曾熙等更是其中翹楚,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楊度等一大批濟世之才也由此走出。

石鼓書院建於唐,揚名於宋,繁盛於明清,又在近代毀於日寇炮火,幾經興廢,最終於2006年在原址上照舊重修。如今的石鼓書院已恢復了中國書院講學、藏書、祭祀的三大功能,並延伸開展了“石鼓書院大講堂”、啟蒙學子開筆禮、傳統文化義務講解等系列文化推廣活動,為湖湘文脈傳承再添新彩。

石鼓書院在教學授徒中始終堅持將儒家經典與康濟時艱相結合,以義理之學育人,鑄成了鮮明的精神文化內涵,那就是濟世恤民的強烈愛國情懷,並由此衍生出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勇於擔當的奉獻精神,明道義正人心的尚德精神,為有用之學的務實精神。

行走在石鼓書院內,依稀可見當時學者大儒神采飛揚地講課、莘莘學子聚精會神聆聽的情景,作為儒學思想千年發展脈絡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這座書院的一磚一瓦留下了它獨特的歷史痕跡。歷經1200多年的滄桑,今天的石鼓書院舊貌換新顏,是集講學問道、覓石探幽、遊覽休閒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勝地,歡迎著來自四面八方,想一探中華思想文化發展脈絡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