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造車重砸300億,整車量產仍成謎,“造車夢”對恆大意義幾何?

為造車重砸300億,整車量產仍成謎,“造車夢”對恆大意義幾何?

編者按:對於許家印來說,“造車”這件事與當年的賈躍亭相比,也許最大的不同,便是兩者“家底”的懸殊差距。

據近日發佈的《疫情兩個月後全球企業家財富變化特別報告》顯示,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近兩個月財富減少比例達到了21%,被恆瑞醫藥和翰森製藥的孫飄揚、鍾慧娟夫婦擠出了中國十強企業家的前三名。

為造車重砸300億,整車量產仍成謎,“造車夢”對恆大意義幾何?

許家印逾兩成的財富蒸發,究其原因,與恆大健康產業集團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拖累”不無關係。同時,恆大新能源汽車“骨感”現實下的虧損業績,也與恆大財大氣粗的“豐滿”理想形成鮮明對比

為造車重砸300億,虧損業績下整車量產仍成謎

3月30日,恆大健康產業集團(00708.HK)發佈2019年業績報告,去年新能源汽車業務淨虧損33.1億元人民幣,虧損幅度同比增加了近一倍。加上2018年數據,恆大新能源汽車累計虧損已經超過50億元,然而在整車製造方面,卻仍然處在“顆粒無收”的境遇之下。

恆大的造車路,可以說是由“金磚”鋪成的。50億的虧損,在許家印眼中只是恆大“換道超車”的前期投入,他曾公開表示: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2019-2021年投資預算分別為200億、150億、100億。

僅2019年,恆大健康在企業併購層面就耗資超100億元人民幣,若加上以往的投資,總規模已超過300億。

其中不乏卡耐新能源、荷蘭e-Traction、英國Protean等名企,恆大的佈局已經涵蓋電池、電機、動力總成等各領域關鍵環節。而去年1月,恆大健康以9.3億美元收購電動汽車公司NEVS(國能)51%股權,獲得生產資質;8月,印有“恆馳”字樣球衣的出現,讓人們感覺恆大汽車離上路越來越近。

在財大氣粗的“買買買”之下,一幅“產業鏈投資併購+深度技術產業合作”的藍圖似乎已經形成。然而事實卻是恆大健康在整車製造領域仍然處在“顆粒無收”的尷尬局面。

為造車重砸300億,整車量產仍成謎,“造車夢”對恆大意義幾何?

財報顯示,恆大健康2019年新能源汽車收益為6.6億元人民幣,沒有整車銷售收入,主要由鋰離子電池銷售在支撐。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月恆大收購國能後,同年6月底,便宣佈高調“量產下線” 的首款純電動車恆大“國能93” (NEVS 93),卻意外消失在了恆大的產品規劃序列中。

為造車重砸300億,整車量產仍成謎,“造車夢”對恆大意義幾何?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國能93來自於薩博鳳凰平臺,相當於薩博93更換了動力總成的油改電車型,而這一平臺是一個相對老舊且開發不完整的汽車技術平臺。還未上市便已“落伍”的國能93,恰巧又趕上6月底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退坡落地,新能源汽車市場由政策驅動轉變為市場驅動也為國能93的C端市場前景蒙上了陰影。而在租賃市場和與出行公司合作方面,國能93在產品力有限、可靠性仍需時間驗證的尷尬處境下,B端前景也並不明朗。

可以看到,對於恆大來說,國能93恐怕只是用來證明恆大具有造車的能力,而距真正的量產車型上市,可能還要等到2021年正式生產下限的電動SUV車型——“恆馳1”。不過面對官方宣稱的“14款車型同步開發”,如何保證在有限的開發資源下保證“恆馳1”的如期量產,仍需恆大公佈答案,但若重蹈“國能93”覆轍,靠收購現有平臺改造推出新車型,恐難以在產品力方面有所突破。

缺乏技術壁壘,“買買買”模式亟待升級

造車是長期工程,似乎前期虧損是“正常現象”,對於恆大汽車來說,許家印有著賈躍亭相似的口氣,認為虧損只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而許家印的底氣,來源於背靠恆大集團2.1萬億的雄厚資產。但是“造車”這件事,縱然有“金磚”鋪路,卻也未必一路坦途。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產銷佔比的年年攀升,毫無疑問是未來幾年內汽車市場增長的重要風口。同時,汽車行業又是長週期、重資產的行業,具有一定準入門檻,這讓以房地產為核心業務、資產雄厚的恆大看到了機會。

然而,恆大可能只看到了新能源車的發展機遇,卻忽略了自身的能力邊界。

房地產行業更接近金融業規則,房子只要位置合理,想要賣出去不成問題,保持利潤率也輕而易舉。只要有龐大資金做支撐,做好現金流與債務關係,就可以迅速做大,這恰恰是“不差錢”的恆大的優勢領域。

但是汽車行業,除了資本推動外,還需要技術研發的不斷投入、以及供應鏈條的長期經營。隔行如隔山的技術門檻,成為了阻擋在恆大布局新能源汽車面前的大山,而恆大所能扮演的角色,更多隻是提供資金的“錢包”。

為造車重砸300億,整車量產仍成謎,“造車夢”對恆大意義幾何?

或許是因為重金打造的恆大足球隊的成功,讓許家印看到了“砸錢”帶來的效果。然而“買買買”模式,卻帶來了“國能93”的尷尬產品。雖然證明了恆大在短短6個月內便具備整車生產能力,但同時也暴露了恆大在收購之後,並沒有充足的技術實力對收購技術進行二次研發、增值。

而在恆大的新能源汽車戰略中,我們注意到其提到了“產業鏈投資併購+深度技術產業合作”,這其中有依靠“併購”買來的、也有通過產業“合作”換來的,偏偏沒有通過自主研發的技術。這就導致恆大花錢買來的,更多隻是現成的技術,並不能在技術領域主導行業、形成自己技術壁壘,只得步領軍品牌的後塵。

而技術上的落後,也體現在產品力本身,以國能93為例,官方宣稱續航里程為355km,在同款車型中表現並不算出色。而隨著新能源補貼退潮,促使新能源車企通過技術升級提升車輛品質與技術實力,對於研發能力相對滯後的恆大來說,並不算好的趨勢。

不為車子為房子,為主營業務衰落遮羞

造車這件事,短期高投入、無回報,且拖累財報,那麼為什麼恆大還是要做呢?觀察可見,依託造車而發展地產業務,是恆大看中造車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點,許家印與賈躍亭又有著幾分相似。

2018年6月,恆大健康發佈公告稱變相成為FF(Faraday Future,賈躍亭在美國創辦的電動車品牌)的大股東,許家印出現在FF美國的辦公室,賈躍亭親自陪同。雖然2個月後雙方合作因“爭權”破裂,但當初許家印選擇成為“錢緊”的FF金主時,不少人曾質疑許家印“不為車子為房子”。

這類質疑也體現在恆大房地產核心業務的低迷表現上。數據顯示,2017年,恆大房地產業務銷售額首度被碧桂園超越7個百分點,痛失第一寶座;2018年僅為第一名碧桂園的75%;2019年上半年恆大銷售額2818億元,同比下滑7.35%,淨利潤降幅高達49%。同期,恆大“全員營銷”、“帶頭降價”等傳聞也是不絕於耳 。

為造車重砸300億,整車量產仍成謎,“造車夢”對恆大意義幾何?

在利空消息影響下,恆大股價也遭遇困境。2019年8月9日,中國恆大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預計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49%,至270億元。同日,恆大健康也發佈盈利預警公告,上半年錄得約20億元虧損。當日,恆大股價下跌2.46%,此後兩個交易日股價繼續下行,並在13日盤中創下自2018年8月以來的新低。所以,對於恆大來說,投資風口行業,通過從收購到下線僅6個月的“國能93”的快速量產,為自家股價帶來利好。

而通過“造車”政策福利,使得恆大以新能源汽車名義底價成交大片土地。去年8月,恆大集團總裁夏海鈞曾公開表示,恆大在各地借造車項目拿地,是為了覆蓋建廠投資帶來的虧損。未來,恆大將推出“買樓送車”,以帶動地產銷售。此外,從工業區到產業生態園,恆大還有可能從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的過程中獲利。

可以說,雖然汽車離量產落地還尚需時日,但是恆大對於土地的規劃卻已然開啟,為恆大提供現金流、收入和利潤。至於汽車本身,恆大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已經準備好了內部消化的途徑,即使滯銷,恆大依然可以動員“全員營銷”,或通過“買房送車”拉動銷量。

短期來看,恆大新能源汽車能否做大做強尚需觀察,但能夠通過恆大樓盤優勢實現自產自銷,是其天然優勢,但在真正技術門檻面前,所有的投機都無所遁形。對於恆大來說,想要“造好車”,當務之急是轉變“買買買”模式,將資源更多的投入到研發以及技術的迭代之上,這樣才能真正跟上行業發展的腳步,避免重演“國能93”的尷尬。

文 | 喬志斌(sootooinstitut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