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不多?还有仨—《史记》中的女人之薄、窦、王三太后

太后不多?还有仨—《史记》中的女人之薄、窦、王三太后

薄太后(汉文帝之母)—有福之人不用忙

1.当生天子。

薄太后,父吴人,姓薄氏,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阴,因葬焉。

及诸侯畔秦,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于魏宫。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是时项羽方与汉王相距荥阳,天下未有所定。豹初与汉击楚,及闻许负言,心独喜,因背汉而畔,中立,更与楚连和。汉使曹参等击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

这是一段比较有喜感的记载:魏豹(?—前204年),姬姓,魏氏,魏景湣王之子。陈胜起义时,册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打魏国时,魏咎兵败自杀。魏豹逃亡楚国,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取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应该在此时薄姬的娘亲魏媪将薄姬送进魏王宫中,后魏媪到许负那里看相,卜算女儿薄姬的命运,许负说薄姬当生天子,当贵为天子之母。魏豹闻之大喜,既然薄姬是天子的娘,那我自然是天子的爹啦!

于是,他便成了踦墙派,朝楚暮汉复又楚。汉王二年(前205年)秋,刘邦任韩信、曹参、灌婴为正副将,统大军十万,木罂为船,偷渡夏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安邑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魏豹献城降汉,举家被俘。汉高祖一面爱怜魏豹之勇,一面为了不失魏人之心,未杀魏豹,令同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汉王四年(前203年),楚军围荥阳,周苛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 为辞杀豹。

司马迁:“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由此,薄姬便成了汉王的战利品,收至帐下,以待发落。她那“当生天子”的卜言,如何成为可能呢?机会,终会垂青有福之人。

2.闺蜜相助

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岁余不得幸。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无相忘。”已而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后薄姬希见高祖。

亏了薄姬在魏王宫时与管夫人、赵子儿因年龄相当,关系十分要好,并以姐妹相称,还相约“苟富贵,莫相忘”。好闺蜜就是好闺蜜,和猪队友不可同日而语,管夫人、赵子儿两人念念不忘与薄姬的相约之誓,当机会来时,马上给刘邦吹枕边风,于是薄姬得以与他有一夜之欢,仅仅这一夜,却使她怀上了龙种,这颗龙种,就是日后继承大统的文帝刘恒;而因为只有仅仅这一夜,使薄姬免于日后的祸患。

3.因祸得福

其后薄姬希见高祖。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弟薄昭封为轵侯。

薄太后后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

吕后去世,大臣们商议拥立继位皇帝,恨外戚吕氏势力强盛,都称赞刘恒仁慈善良,其实就是欺负他们娘俩势单力薄、无依无靠罢了,但没有想到的是,代王刘恒并不软弱,从进长安与群臣的第一回合较量即可知一二,《孝文本纪》记载:

“(宋)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

感谢薄太后,培养出来了一个好儿子,开启“文景之治”的盛世时代。

太后不多?还有仨—《史记》中的女人之薄、窦、王三太后

窦太后(汉景帝之母)—有小智而少大谋

1.上错花桥嫁对郎

《外戚世家》记载:

窦太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

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

当初,窦猗房为了能分配到赵国,不惜行贿负责管事的宦官,也许是行贿的额度太小,也许自己太过平常,也许是那位宦官收的礼太多,总之,管事的宦官把这件事给忘啦。能要启程了,窦姬才发现出了这么大的漏子,哭的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埋怨管事的宦官,但已于事无补,估计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相强,乃肯行”。

到了代地,“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

2.对手的厄运=自己的好运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这句话在窦姬身上是不应验的。以当时的形势,窦要想上位,前面起码有五座大山,分别是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

无福之人愁断肠,有福之人可谓“人在家中座,福从天上来。”刘恒还是代王时,代王后去世,而刘代王成为刘皇帝后,他的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竟相继也离开了人间。到这时,窦姬真的会为当初的阴差阳错而欢欣鼓舞了,先是自己的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自己立为皇后,女儿刘嫖立为长公主,第二年次子刘武也被封王,先为代王,后为梁孝王。妥妥的人生赢家!

3.偏袒小儿致兄弟反目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乙亥,汉文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启即位,即为景帝。尊窦皇后为皇太后。

窦太后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赏赐给他的财物不计其数。梁王得宠,大兴土木之事,国土更达四十余县,出行的规格比于天子,珍宝财富比京师还多。

作为人生赢家,窦太后异想天开,想着让自己的小儿子也过一把皇帝的瘾,这一想法也怪刘启,在一次家宴中无异中提及兄终弟及一事。

《梁孝王世家》记载:

二十五年(景帝三年(前154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其实这事吧,老大姑妄说之,老母和老小姑妄听之就行了,问题是太后当真了,并且极力撮合、促成此事。

《史记·梁孝王世家》:

(景帝七年)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褚少孙补《史记·外戚世家》: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

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后,梁王怨袁盎及议臣,就暗中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影帝知道这是梁王所为,于是就命他去捉拿刺客,眼看事情败露,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梁王,王乃令刺客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但兄弟二人就此结下梁子,再无以前的亲密无间了。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的冬天,刘武又入京朝见皇帝,呈上奏折请求留住京师,汉景帝没有答应。刘武回到封国后,心神恍惚,闷闷不乐,就到北方的良山打猎散心,有人献上一头背上长着脚的牛,刘武对它感到特别厌恶。当年的六月中旬,刘武得了热病,过了六天就死了。死后被谥为孝王。

3.干涉武帝改革,诛杀大臣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武帝元年(前140),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朝廷大臣们都希望天子举行祭祀泰山和梁父山的封禅大典,改换确定各种制度。而皇上也崇尚儒家的学说,就通过贤良方正的科目招纳贤士。赵绾、王臧等人因文章博学而做官,达到公卿的高位。他们建议武帝按古制在城南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为朝会诸侯的地方。他们所草拟的天子出巡、封禅和改换历法服色制度的计划尚未完成,正赶上窦太后还在推崇信奉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不喜欢儒术,于是派人私下里察访赵绾等人所干的非法谋利之类的事情,传讯审查赵绾、王臧,赵绾、王臧自杀,他们所建议兴办的那些事情也就废止了。

此后六年,窦太后去世。第二年(前134),皇上征召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等人,新政才开始实话,才正式进入武帝的时代。

太后不多?还有仨—《史记》中的女人之薄、窦、王三太后

王太后(汉武帝之母)—宫斗剧中的隐形高手

1.有一位长于风险投资的老妈

王太后,单名娡,母曰臧儿。霸王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就曾经封过一个燕王臧荼,而臧儿正是臧荼的亲孙女。臧儿嫁为槐里王仲妻,生男曰信,与两女。而仲死,臧儿更嫁长陵田氏,生男蚡、胜。臧儿两段婚姻中,共生育三男两女,良好的生育基因传给了她的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儿姁。

王娡长大后,先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之,说王娡“当生天子”,两女皆当贵。这句话是不是很熟?当年薄太后初入魏豹王宫为嫔时,她妈也找大师算过一卦,当时的大师许负就是这样说的。臧儿怂恿着王娡和老公离婚,金王孙很是愤怒,不肯和妻子断绝关系,臧儿强行带走王娡,并托了很多的关系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

感谢武帝他姥姥当初的这个决定,正式因为有了这个机缘,才有了日后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

2.两姐妹当是风情万种

《史记》记载:

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一男为帝,长女号日平阳公主,次为南宫公主,次为林虑公主)。

男方在身时,王美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征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先是臧儿又入其少女儿姁,儿姁生四男。(兒姁早卒,其四子皆为王。)

从哪里能看出这两姐妹很得当时尚为太子的景帝的欢心呢?从两姐妹所生的皇宝宝就可见一端倪。司马迁记载景帝共生十三男,而两姐妹就有五男三女,虽算不上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起码是半个后宫的宠爱都在她们这儿了。

而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景帝为太子时,他的奶奶薄太后为其指定的太子妃薄氏,作为正妻,“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太后崩,废薄皇后。”

3.得来总得费思量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栗姬之子刘荣被立为太子,史称栗太子。但因为薄皇后并无过错,仍居皇后之位。尽管刘荣贵为太子,其母栗姬仍屈居妾位。此时,又有一个好机会摆在栗姬面前,长公主嫖有女,欲予为妃。栗姬非常不喜欢这位大姑子,主要是因为长公主总是从民间搜罗美女往宫里送,讨景帝的欢心,无形之中冷落了自己。当初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政治上幼稚的栗姬拒绝了长公主的主动示好,也是自己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一颗雷。

长公主正愤恨难平之际,有人主动找上了门,以安慰之名送温暖,此人就是胶东王刘彘(后改名为刘彻)的母亲王娡。王夫人的这种姿态让长公主非常满意。不久后,长公主带着女儿阿娇进宫看望窦太后,正好碰到王夫人和胶东王。长公主笑着问胶东王是否愿娶阿娇。乖巧的胶东王立刻回答道:“若娶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就这样,长公主和王夫人把儿女亲事定了下来,也就意味着两者建立起了坚固的同盟关系。

此时,作为对手的栗姬又犯了一个错误,《史记》载: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王娡适时出招,以退为进,“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请立栗姬之举无疑彻底激怒了景帝。他下令处死奏事大臣,又将太子刘荣废掉,改封临江王。

通过与长公主的“通力合作”,她们各得其所,一人把女儿打造成了太子妃,一人把儿子运作成了太子。同年,王夫人被改立为皇后,成为新一代的后宫女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