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常在網上看到一些言論——

儒學就是重文輕武!

儒家文化的軟弱性造成了中國人屢次捱打的歷史,儒家文化閹割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宋朝理學閹割了中華民族的“骨氣”,使中華民族進取心喪失!

儒家思想是中國落後的根源!

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可以說,十年前我也是持有類似這樣觀點者,但是接觸的多了,知識結構更豐富以後,我為以前的淺薄而感到羞愧,為很多網友門感到悲哀!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悲哀!

“儒家思想閹割了中華民族得尚武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國落後的根源!” 這樣一個愚蠢的謠言在中華傳統文明已經衰落的新中國得到太多人的公識,以致成了一股潮流。彷彿是不把儒家思想挖出來鞭屍就不足以顯示自己對新文化運動先賢的尊重。

我找不出這個言論的源頭,只好斷定可能是出自《狼圖騰》這本銷量火爆而又充滿無知,充滿謊言,充滿醜惡的書。這本書對僅看過歷史教材的人有很大的誤導性!禮崩樂壞乃至於此,謠言傳播於愚昧人中間,謠言止於智者。

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儒家文化閹割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嗎?

我們看看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其中“射”與“御”就是射箭和駕駛戰車這兩門技術,這是徹徹底底的戰爭技術啊!孔子把戰爭技術作為儒家弟子的必修課,為什麼還是說孔子不尚武?儒學不尚武?“數”就是數學,這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把數學作為儒家的重要學科的孔子又成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劊子手,列位,這符合邏輯嗎?

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子貢問:“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回答說:“寢席耽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反兵而鬥。” 公羊曰:“九世之仇猶可報乎?”孔子認為:“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主張不仕、反兵而鬥,報父母之仇的儒家,怎麼能缺少尚武精神?

提倡尊王攘夷,認為十世之仇都要報的人,怎麼能缺少尚武精神?

主張復仇,要以暴制暴的人,怎麼能缺少尚武精神?

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還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儒家提倡見義勇為,儒家是非常提倡勇的,提倡勇不尚武嗎?孔子認為勇不可缺少,儒家思想哪裡表現得軟弱?

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孔子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孔子主張“知、欲、勇、藝、樂”全面發展。勇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核心內容,儒家思想哪裡缺 少的尚武精神?

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孟子說“浩然之氣,集義所生。”

這明確的表明孔子及儒家學派主張文武之道——儒家要求文武皆備,儒家主張要不斷積累,才能達到浩然之氣。何為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軟弱嗎?威武不能屈,這是儒家思想軟弱嗎?

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此中和之極致也,這是儒家人追求的完美狀態。勇武不等於殘暴,成吉思汗的人氣在中國遠超孔子,是因為成吉思汗更能滿足你們心中炫耀的慾望嗎?成吉思汗與孔子相比,不啻於寒鴉之比鸞鳳,駑馬之比麒麟。

數千年鑄就輝煌歷史,我們的信仰到底在哪兒?

這個時代的儒家文化幾乎要被剷除殆盡,但融入每個中國人骨子裡的儒家氣質卻無法消除,顯示生活和思想領域極大的不對稱導致了中國社會一系列醜惡現象的產生,這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嗎?拿起被扔進角落的儒家經典,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看一看,你才會認識到祖先給我門留下了什麼樣的遺產,你才會發現——“中國人沒有信仰”是一句多麼惡毒的謊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