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出土的丝织品,精美绝伦

出古荆州小北门,行步未远,楚故都纪南城那蜿蜒连绵的城垣便映入人们的眼帘。纪南城是我国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晚期楚国的郢都故址,也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东周古城之一。经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不仅在纪南城内发现了众多的宫殿基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而且在其四周发现了密集的楚墓群。至今已发掘的2000多座楚墓,涵括了楚国封君、下大夫、士和庶民等各个阶层的墓葬。出土了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彩绘小座屏、楚简等大批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在纪南城城垣外的西部和北部,高大的封土冢宛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研究者认为这一带应是楚国国君和王公贵族的墓地所在,即所谓“公墓”之地。著名的天星观一号墓、望山一号墓、藤店一号墓、沙冢一号墓等大中型墓就座落在这里。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纪南城西北约8公里的马山公社(乡)沙冢大队(村)发现的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型楚墓,却以其无以伦比的丝织随葬品而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被誉为先秦时期丝绸宝库。它就是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


战国出土的丝织品,精美绝伦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素纱绵衣(N-1)


马山一号楚墓的年代约为战国中晚期。虽然其墓葬规模不大,但却保存了不少精美的丝织品,而且质地、色彩保存比较完好,尤其是其中的锦、绣衣被等实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战国出土的丝织品,精美绝伦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串花凤纹绣娟绵衣(N-10)


从服饰方面统计,马山一号楚墓共出土单衣四件(包括冥衣一件)、裌衣一件、绵衣八件、单裙两件、绵袴一双、锦帽一顶、漆履一双、麻履三双、衾呗三领,此外还有绣枕套、绣镜衣种种日用杂物等,共计不下五十余件,是国内出土时代最早的一批古代锦绣被服实物。

沈从文先生将除冥衣外的所有长衣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战国出土的丝织品,精美绝伦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小菱纹绛地锦绵衣(N-15)


小袖式(窄袖式):以编号N-1的素纱绵衣为例,身长约148厘米,袖展开长216厘米,袖口宽21厘米。交领,背部领口下凹。衣袖从肩部至袖口逐渐收缩变小。整体为上衣与下裳两大部件组合缝成,上、下以腰缝为界。腰缝以上用八幅织物对称斜拼而成,腰缝以下则用八幅织物竖拼而成。这种衣服,凹领窄袖,短小适体,衣服材料用本色素料,不饰文采,应为贴身穿着的冬服小衣或内衣,一般不会显露于外。

战国出土的丝织品,精美绝伦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小菱纹绛地锦绵衣(N-15)剪裁图


宽袖式:袖子相对宽大。以编号N-10的串花凤纹绣娟绵衣最为精巧华美。这件绵衣身长约156厘米,袖展开长158厘米,袖口宽45厘米。同样样式的还有编号N-14对龙凤纹大串花绣娟绵衣。这类长衣的特点,皆是短袖宽口、肩袖平直,衣面用高级刺绣匹料。腰缝以上四片拼合,腰缝以下用九片或六片不等。衣领、衣袖和衣缘部分均用锦,与“衣作绣、锦为缘”的制度正相合。并在锦领的内面及外面,还各加饰一道纬花条带,带宽不足7厘米,上装饰各种车马人物等画面,更显衣服庄重华丽。这类宽袖口、刺绣凤鸟为主题纹样的长衣,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层妇女的一种吉服或礼服。

战国出土的丝织品,精美绝伦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糹秋衣(8-3A)


大袖式:此种长衣马山一号楚墓共出土五六件,有单有绵。形制基本相同,特点是已修补格外长大,两袖展开,长度约在250至350厘米之间。如编号N-15的绵衣,袍面材料用小菱纹绛地锦。身长约200厘米,两袖展开达345厘米,超过死者身高(骨架164厘米)一倍多,是墓中所出衣袖最长的衣服。该件衣服,以腰缝为界,分作上衣与下裳两大部分组合缝合为一体,但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此件衣服可能是一种家常冬装外衣,用料讲究而不华丽,以典雅雍容为特点。

直领式:马山一号楚墓中仅见一例,即为编号8-3A的单衣,出土时盛于小竹笥内,并附有墨书签牌,名为“糹秋 衣”。衣长约45.5厘米,双袖展开长52厘米,直领对襟,北部领口凹下,形制犹如长褂,衣面娟地呈绛紫色,上面绣有凤鸟啄蛇纹样。衣领和衣袖皆以锦为缘,而衣襟与下摆以绣娟缘边。衣服裁剪既用料充分,又不失细节。

由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以上丝织品可以看出,战国时代的纺织和刺绣技术已经臻于高度成熟,尤其是纹样的构思创作,充满了想象和生命力,是我国古代纺织和刺绣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