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文|飞鱼说史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西周九年卫鼎。

这件青铜器的价值并不全在于它是西周时期的物品,更为宝贵的是它上面刻有的铭文,铭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名叫裘卫的人,在周共王九年,用一辆车以及车马器具等换取了一个名叫矩的人一片林地,当交换成功之后,为了表示感谢,裘卫还赠送给了矩的妻子十二丈帛。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其背后却蕴含着古人是如何进行物品交换的,很显然,裘卫与矩交换的物品中间并没有一个标准,甚至以目前的眼光来看,也不是对等的,但在那时候却达成了交换,足见古人眼中的价值和我们现在并不对等。

不过这也说明了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物品交换,并且重视物品之间的对等,也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出现,促使物品交换之间“标准”的出现。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文物,一个“标准”——商鞅方升,它虽是一件小小的不起眼的物品,却影响中国千年历史,更是我国度量衡史上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

商鞅方升的自我介绍

我叫商鞅方升,出生日期为公元前344年,我重0.7公斤、全长18.7cm、内口长12.4cm、宽6.9cm、深2.3cm,从出生时起,我就知道我的并不单单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标准的量器,确切地说是测量容积的容器,我能装202.15立方厘米的东西,而在当时“我”代表的就是一升。

铸造我的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良造商鞅,这名字想必您一定听说过,而我可以说就是他在秦国变法的“代言人”,所以后来就以商鞅的名字为我命名,当然我也有一个小名——商鞅量。

我出生之后,先被放在了“重泉”,又转到了“临地”,我历经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我依然被高高地“供着”。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秦朝灭亡之后,我就被埋在了地下,开始了我长达千余年在地底黑暗的日子,到了晚清时期,我再次看到了世间的太阳,当我从地底被“解救”了出来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还是在地底的日子比较安逸,因为我重见天日之时,见到的并不是和平,而是又一个乱世。

1903年,我有了一个新的主人,他叫龚心钊,我也一直被他珍藏于龚氏的汤泉别墅,后来我被藏于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中,直到1981年,正式被上海博物馆收藏,我颠沛流离的一生,总算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安稳之地。

2013年8月,我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录,2017年11月,我被选入央视《国家宝藏》展出,自此之后,我名声大震。

商鞅方升的唯一性

听完了商鞅方升的自我介绍,或许有很多人会很不屑,认为这件物品就是一个量器,放在现在,那就是相当于随处可见的量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商鞅方升和现在量杯并不一样,现在的量杯有刻度来指示容积,商鞅方升却是以“以度审容”,多用于计算农作物的多少,是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的参照物。

但是这样并不能说明商鞅方升的唯一性,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它身上的铭文,正是这些铭文奠定了商鞅方升的唯一性,我们来看看商鞅方升上面的铭文。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十八年,齐䢦(率)卿大夫(合文)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重泉。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临。

这两组铭文带给我们很大的信息量,第一条铭文记载的时间是秦孝公18年,即公元前344年,第二条铭文记载的时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的那年,这两组铭文的时间相差了123年。

我们再来分别看下这两组铭文的给我们的其它信息。

  • 先说第一组铭文。

根据这组铭文,我们可以知道商鞅方升的铸造者、铸造时间、它的容积、当时发生的大事和它铸造或者使用的地点。

1.商鞅方升的铸造者是大良造商鞅。

商鞅,即卫秧,卫国人,公孙氏,名鞅,原本是在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虽知道卫鞅是有经世之才,但是他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未及进”,并没有向魏王引荐他,直到公叔痤临终前,才把卫鞅引荐给魏王,可是得到的结果是“王嘿然”,也就是魏王听到公叔痤的举荐之后沉默了。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这一沉默代表的就是魏王并不会用卫秧,把公叔痤的举荐当成了临终前的“胡话”,等到公叔痤死后,卫秧听闻秦孝公正在求贤,于是就去了秦国谋求发展,这一去则是犹如蛟龙入海,属于商鞅的时代到来了。

秦孝公十年,即公元前352年,这一年商鞅率军包围了魏国的安邑,并且迫使了魏国投降,商鞅也就被封为了大良造,所以说商鞅方升是在商鞅被秦孝公封为大良造之后才铸造的。

2.商鞅方升的铸造时间。

商鞅被封为秦国的大良造之后,于公元前350年,在秦国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变法的内容其中有一条为:平斗桶权衡丈尺,即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制度。

既然要统一度量衡,那就要有一个标准,为了推行这次变法,商鞅在公元前344年,铸造了商鞅方升,并以此为标准,在整个秦国推行。

3.商鞅方升的容积。

根据铭文我们可以得知,商鞅方升的实际容积为202.15立方厘米,这点在上文商鞅方升的自我介绍中也曾提过,当然这个容积只是我们现在的概念,在当时商鞅方升所代表的的就是一升。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汉书·律历志》中记载:量者……以度数审其容,而商鞅方升其实就是“以度审容”的量器,这也就说明了在当时(最晚在汉朝)人们已经有了容积和长度并不对等,但是容积却能通过长度来推导,这正是我们现今依然在使用的计量思想。

4.商鞅方升的铸造或者使用地点。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落城重泉,由此亦可知,商鞅方升第一条铭文的最后两个字,重泉,其实就是代表了商鞅方升的铸造或者使用的地点是在重泉这个地方,此地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蒲城县。

5.商鞅方升铸造时发生的大事。

这一年对于秦国来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齐国卿大夫来访,至于他们来访的目的是不是借鉴秦国的变法,这点并无定论。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不过商鞅方升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其一,齐国使团到访是秦国的大事,不然也不会被刻在商鞅方升上,其二,商鞅变法期间,秦国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很稳,这也从侧面佐证商鞅变法期间,是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少有的和平期。

  • 再说第二组铭文。

根据这组铭文,我们可以得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立号为皇帝,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标准并不一致,所以他命令隗状、王绾两人将商鞅变法时期既定的度量衡的标准推行至全国,以此代替原本诸侯国各自施行的复杂的量制。

而这组铭文也记载了当时的隗状和王绾是秦国的丞相,以丞相之人在全国推行统一的度量衡,这点亦反映出了秦始皇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这组铭文的前半部分对应了《史记·秦本纪》中的“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后半部分则对应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从这点上看,文物和史书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正是有了文物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容易地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看清遥远的历史真相。

此外,第二组铭文的最后一个字——临,其实和重泉一样,也是一个地名,由此可以得知,这个方升的使用地点发生了变化。

而就是这种变化,我们亦可以得知,从商鞅在秦国第二次变法中确立了统一度量衡的思想之后,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方升作为秦国标准的量器,一直在发挥着作用,我们接着来看下商鞅方升背后的语言。

商鞅方升背后的语言

文物会说话,商鞅方升也不例外,那么它透过千余年的岁月,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 商鞅虽死,商法犹存。

秦国从一个小小诸侯,为何能成就横扫六国的巨无霸?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基础,即商鞅变法,汉代思想家王充评价商鞅时曾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不过自古变法者又多不得善终,正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而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极富盛名的变法家,他也未能幸免。

商鞅的结局其实很惨,即: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不过商鞅虽然被秦惠文王车裂了,但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因此终结,而是一直被秦国继秦孝公之后的各位君主所贯彻执行,商鞅方升的存在就是“商鞅虽死,商法犹存”的明证。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商鞅死后,史书中对秦国所实施的内政政策记载相对较少,不过这也说明了历代秦国国君一直在贯彻执行商法,不然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可能还以商鞅铸造的方升为标准推行到全国范围。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变法,在主持变法人死后,变法基本都会被终结,比如说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变法时间其实都仅仅维持了一位君主,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一点,大概进行了两代半,但是在魏惠王统治中后期,魏国也慢慢回到了变法前的老路。

所以,单单从变法持续的时间,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秦国百余年没有间断的持续变法,正是秦国可以横扫六国的底气所在。

  • 自秦之后,量器统一。

度量衡的标准,随着人类社会地进步,一直在不断变法,而在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量制也有不同,战国时期更是如此,几乎每个大的诸侯国都有一套自己现行的标准。

我国古代计量史专家丘光明女士通过对战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发现这一时期的度量衡是十分复杂的,单单是涉及到的容量单位就有20多种,如匊、升、溢、豆、区、盆、斗、觳、釜、斛、桶、鬴、庾、薮、钟、秉、筥、稯、秅、鼓等。

这种繁杂的量制对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很不便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品交换,就好比当时在秦国和魏国边界的两国人想要交换生活用品,结果同样的“升”,装的东西却并不对等,那么商品交换还能进行吗?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很显然,并不能,毕竟谁都不想吃亏,你用“小升”换别人的“大升”,谁会愿意和你交换呢?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就认识到了度量衡没有标准所带来的问题,所以他在完成了大一统之后,就立即着手统一度量衡,而商鞅方升得以作为一个标准的容器被全国推行,量器自此走向了一统,虽然在后来封建王朝中量器的标准依然在不断变化,但是其核心思想却并没有改变。

  •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

《管子·侈靡篇》记载: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意思是法制度量是王者治国的准则和工具,其实说的就是要用国家法规来保障度量衡,如果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则会出现“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局面。

纵观我国度量史的发展,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以自然物标准,第二个是以人造物为标准。

在第一阶段里,古人最为直接的标准就是手和脚,可是慢慢地古人就发现了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毕竟有些人的手大,而有些人的手小,这样截然不同的两者是作为同一个“标准”,显然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在这种认识之下,以自然物为标准的度量衡,开始被古人所摒弃,慢慢地人们开始寻求相对固定的自然物,但是自然物还是会有误差,比如说同一个葫芦分成的两个瓢,那也会一个大一个小。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人造的物品是相对固定的,就好比陶制的罐或者盆等等,只要制造的方法,使用材料的多少大差不差,制造出来的东西在大小上也会接近,这就催生了人造物作为标准器的出现,而商鞅方升就是人造为标准器的跨越式发展。

这种观念随着在人们生活中便利性的突显,也逐渐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统一度量衡的标准,也是这种重视的表现。

其实度量衡的这种发展历程,在国外也是通用,只不过相比较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则要晚很多。

比如说早于西欧其他国家完成了统一的民族经济秩序的英国。

在英国的历史上,最初度量衡的确立是建立在经验和权力基础上的,一开始也是以人或者其它自然物作为计量单位,起初英国国王是以自己的脚长作为“英尺”的长度,这点在英语单词中也有体现,即:英尺和脚是同一个单词(foot),尺子和统治者也是同一个单词(ruler)。

自中世纪晚期以来,随着英国民族国家日渐形成,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也日益迫切,度量衡的统一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后来管理度量衡也成为了英国国王的一种特权,并且通过立法来实施。

一件小小的文物,却是度量衡史上的标志性器物——商鞅方升

英国度量衡制的统一化始于1197年《度量法令》的颁布,这则法令明确规定,全英格兰的所有度量都应使用同一标准,这相比较秦始皇在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法律,则晚了1000多年。

而从英国度量衡历史的发展,我们亦能得出“法制度量,王者典器”这一结论,所以可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走在世界前端的。

小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度量衡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就相当于这个“规矩”,比如说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句:老板,这东西多少钱一斤,这里的“斤”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计重单位。

但“斤”并不是度量衡的全部,它只是其中一个很微小的点,度量衡这三个简单的字,其实背后的学问很深,它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计量方式。

度是用来测量长短的(如卷尺),量用来测定容积的(如量杯),衡用来测量轻重的(如称),而这些和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度量衡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势必会成为一团乱麻。

而商鞅方升这件小物品则是见证了我国度量衡方面的跨越式地发展,它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文物,当然也是度量衡史上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说它影响了中国千余年的历史则并不为过。

时至今日,度量衡的标准和单位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古代的一些基本单位以及进位关系则被今天的我们所继承,甚至可以说,商鞅变法时期所确立的有些标准,在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度量衡,就没有现在井然有序的生活,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管子》、《商君书》、《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近代英国的度量衡国家统一化》、《度量法令》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