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斬件》1.15 貧而無諂 | 他守墓六年,避開孔門的繼位鬥爭


《論語斬件》1.15 貧而無諂 | 他守墓六年,避開孔門的繼位鬥爭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子貢是表字,春秋時期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在孔門中以語言著稱,一口妙辭無雙無對,連孔子也感慨,“賜敏賢於我”,意思是說,子貢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勝過了孔子本人。之前我們說過,子貢以“溫良恭儉讓”五字讚譽孔子於精微,讓我們在兩千多年後,仍能想象出當年孔子溫潤如玉的德養、和光同塵的風采。(詳見《論語斬件1. 10 夫子至於是邦》)

子貢出身商人家庭,辦事通達,擅長理財經營。他學有所成後,行商於曹魯兩國,累積巨量財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子貢行走列國,車馬隨從眾多,排場闊綽,各國皆待之以上賓,成語“臥薪嚐膽”的主角越王勾踐,聽聞子貢來訪,甚至會到郊外遠迎,這可是孔子從沒有得到過的禮遇。

民間視子貢為儒商始祖,敬奉作九大財神之一。成語“端木遺風”,就是指他遺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誠信經商風氣。


子貢的理財經營能力出色,然而他的外交才能更堪稱卓越。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被亂兵困於陳蔡之間,斷糧七天,孔子與一干高才弟子束手無策。最後是子貢出使楚國,說動楚昭王出兵援救,孔門上下才渡過此困厄。

子貢也曾應孔子的要求,拯救行將被強齊征伐的魯國。他先後出使齊、吳、越、晉、魯五國,合縱連橫,利口妙辭,以一己之力,重新劃分列國勢力格局,化解了這場強弱懸殊的戰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此後,子貢“常相魯、衛”,意思是說,魯、衛二國時常請子貢擔任外交使節(這兩個諸侯國與孔子羈絆很深,以後我們會講到),出使列國,各國待之以上賓,其地位顯赫一時。當時列國普遍認為,子貢的賢能已經超過了孔子。不過,子貢堅決否認,聲稱孔子的賢能猶如日月,任何人都無法超越。

事實上,儒學能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顯學,很大程度歸功於子貢在列國權貴跟前的大力宣講。


子貢非常尊敬孔子,一生都在堅定捍衛孔子及其學說。

孔子去世時,子貢正在南方行商,他聞訊趕回,卻為時已晚。子貢悲痛之下,把隨身攜帶的一棵樹種,種在孔子墳前,並祈願說,“如果夫子肯原諒他,就請讓此樹活下來”。

子貢種下的樹種名為楷木,是南方獨有樹種,按理說不適合在北方生長。然而,這棵楷木卻存活了下來,並且生長得枝幹挺拔,質地特異,可與周公(西周聖賢,孔子的偶像)墳前的那棵模樹相提並論,於是就有了“楷模”的說法。後來,這種楷木在孔子的家鄉曲阜大量生長,成為當地特有樹種,並發展出流傳至今的楷雕行業。

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後,相繼離去,唯有子貢不願離去,在孔子墳旁結廬而居,又守了三年墓。

守墓六年,這是子貢表達對孔子的哀思,同時也是為了避開孔門的繼位紛爭。

三年喪期過後,人傑薈萃的孔門弟子,因為孔門繼任人的問題,爭鬥得不可開交。以子夏、子游、子張為首等一干弟子,強勢擁立相貌和言行都肖似孔子的有若繼任孔門之師,而被孔子託孤的曾參,卻是大力的反對……

子貢的影響力在孔門無人可及,然而在他心目中,沒有任何人能夠取代孔子,故而他選擇不支持任何一方,繼續安靜的守墓。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貧窮而不向人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這樣的心性如何?

貧而無諂:貧窮而不向人諂媚。諂,諂媚,曲意迎合。

富而無驕: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驕,驕矜無禮,自高自大。

何如:怎麼樣?

子貢認為,生活貧窮者,度日艱難,往往為了容易獲取生活物資,就向人諂媚,去曲意迎合,討好巴結,這樣的心態會嚴重消磨志向,令人淪喪。故而身處貧困,反而益要講究風骨和氣度,以此來磨礪心性,奮勇精進。

而生活富有者,常常被人求助索取,而求索者往往會進行讚美、獻媚,因此會不知不覺產生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故而身處富貴,益要講究謙遜,如此方能保持清明頭腦,避免迷失心性,招致禍患。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還可以,但比不上貧窮而安樂,富有而喜好遵行禮規。

貧而樂:貧窮而安樂。

富而好禮:富有而喜好遵行禮規。

孔子則認為,生活貧困者,能夠做到不向人諂媚,不曲意迎合,保持風骨,固然是難能可貴,然而這種看似清高的行為中,卻表露一種不滿與失意的情緒,蘊含著處處與人比較、甚至仇視富人的心理,這是修養還不夠的體現。要做到在貧困的環境中,不怨天尤人,心感安樂,這才是到達了仁愛的境界。

譬如說,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一生甚清貧,但從不以為苦,孔子卻因而讚歎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6.11)” 顏回並沒有做過任何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後世尊之為“復聖”,就是因為他的德行修養已經到達了傳說中的仁愛境界。

至於有一些註解,把“貧而樂”理解作“貧而樂道”,意思是說,雖然生活貧困,但是以追求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這卻是過度解讀了,本句講述的是心性修養,而不是追求學問之道,無論好學與否,皆可踐行之,因此沒有必要把它上升到求道的高度。

而生活富有者,能夠做到富而不驕,保持謙遜,這固然是難得,然而這種謙遜,缺乏責任和擔當,久而久之必然會流於為富不仁。故而,要以禮節之,做到富而好禮,處處遵行禮規,待人以禮,這才是仁愛的表現。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的情形了。

詩:孔子編修的《詩經》。

其斯之謂與: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吧?其,推測、大概;斯,代詞用法,指前面的對話。

子貢引用的這兩句詩,出自《詩經·衛風·淇奧》,全詩三章,每章九句,每章均以“綠竹”起興,節選為:“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赫兮咺。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詩句本義是借用美玉的打造過程,來比喻君子的德行,後人將其引申為不斷進步、精益求精的釋義。

美玉的打造,第一步是把玉胎從原石中剖切出來,此為切。第二步是把玉胎附著的石頭部分銼去,此為磋。第三步是把玉胎雕琢成想要的形狀,譬如戒指、佩件等,此為琢。第四步是把雕琢好的玉器打磨光滑,使之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此為磨。

通過切、磋、琢、磨這四個步驟,粗糲的玉石一次比一次變得美麗,最後成為光潤動人的美玉。

子貢所說的貧富持心,已是超出一般人水平,然而孔子所說的境界,更是精妙高深。故而子貢引用這兩句詩,來表達精益求精、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感慨之情。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啊,今後我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你能講前知後,領會我還未表達的意思。

賜也:賜是子貢之名。

告諸往而知來者:你能從我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講的意思。諸往,說過的話;來者,還未說的話。

古人的名字,各有使用的規矩。《禮記》記載,古人成年後,同輩之間互稱表字,以示尊重;長輩稱其名,以示親暱愛護;自稱其名,則表示謙遜。

孔子蒐集三千多篇民間詩歌,經過精心編修,把其中的三百零五篇彙集為《詩經》,希望藉此傳播美好的理念。故而,孔子口中的“可與言詩已矣”,是一種很高的評價。在整部論語當中,能得此評價的,只有子貢和子夏二人。


鑑於此,本章我作註解如下。

子貢說:“貧窮而不向人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這樣的心性如何?”

孔子說:“還可以,但比不上貧窮而安樂,富有而好禮。”

子貢說:“《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的情形了。”

孔子說:“賜(子貢之名)啊,你講前知後,今後可與你談論《詩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