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民谣”到底是什么?

袁越,就是曾给《三联周刊》写专栏的土摩托,在他那本讲述美国民谣史的《来自民间的叛逆》里,说过这么一个段子,“当我把这个爱好(喜欢民歌)告诉了几位朋友之后,他们都用一种不屑的口吻反问道:'民歌?每次春节晚会一轮到民歌上台我就躲出去抽烟,……民歌太俗了!'”

他接着说,“可是,我所知道的美国民歌可不是这样的!在美国,民歌经历过好几次复兴,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几乎所有类型的流行音乐都多多少少受到过民歌的影响,民歌在年轻人当中也一直有相当多的爱好者。可在中国,民歌什么时候成了保守、俗气……的同义词了呢?”

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厘清袁越所说的“民歌”是个什么概念。

李皖在《民谣流域》(2008年版)中认为,“民歌”其实就是民谣(Folk Song)。民谣既包括了流传下来的音乐,也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源头,并一直是其“坚固的核心”。它是一种长期继承、发展、嬗变的音乐类型,流域宽广,囊括各种欧美流行音乐的类型(如布鲁斯、摇滚、朋克)以及所谓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等等。

民谣的概念如此宽广,基本把我们所知的音乐类型都包括进去了。不过,袁越提到的联欢晚会上的“民歌”,显然更多指传统民歌和现代以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而他所说的美国民歌,则应该更多指传统民谣极其影响下的美国现代民谣。

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民谣”到底是什么?

回到袁越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他找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一、真正的民歌大都是很美的。在传播媒体不发达、也没有“官媒”的时代,一首歌能流传下来,不可能靠炒作和硬推,必须有很多人喜欢才行。

二、民歌就是来自民间的叛逆。真正的民歌大都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的不平事的不满和抗议。

袁越认为,(中国的)民歌要发展,必须现代化。就是说,内容上要贴近生活,唱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形式上要与其他音乐类型结合,否则是没有生命力的。传播上,要利用商业化来推广优秀作品,但不能被商业牵着鼻子走,从上到下的硬推就更不行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当代民歌(包括所谓小众的“民谣”)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真实的境况和人们的心声,不避开甚至主动去面对社会问题的作品仍然不多,自然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台湾有位民谣歌手说过:

“我总在心中惶惶恐恐地想着:我的歌声足以回答社会上关心我的人们的爱心吗?如果音乐除了作为娱乐的消遣品而外,不能在这大时代中负起一份该尽的义务与责任,音乐的存在是必要的吗?”

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愿意且有一定经济能力为钟意的音乐作品掏腰包的人为数不少,这些人就是现代民谣崛起的丰厚土壤。他们所呼唤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最能表达大众共同心声的优秀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