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胖五”首飛成功!航空航天板塊能否一起飛?

2020年5月5日18時,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也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

威武!“胖五”首飞成功!航空航天板块能否一起飞?
威武!“胖五”首飞成功!航空航天板块能否一起飞?

近地軌道運力最大火箭

本次發射的是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搭載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驗證了火箭總體方案、各分系統方案的正確性、協調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離技術、大直徑艙箭連接分離技術、大推力直接入軌偏差精確控制技術等一批新技術,為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威武!“胖五”首飞成功!航空航天板块能否一起飞?

據介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進場以來,與先期抵達的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等共同參加了發射場合練。3月下旬合練結束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全面轉入首飛準備。

據統計,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以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先後組織實施16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

此次發射的運載火箭及搭載的試驗船和試驗艙,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第二研究院抓總研製。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1次飛行。

威武!“胖五”首飞成功!航空航天板块能否一起飞?

資料顯示,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胖五”,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在隨後的九十年代,長征三號乙等火箭的首飛,中國完善了火箭體系。 緊接在2006年立項研製的一次性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征五號誕生了,它於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由此成為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使用的液氧煤油補燃循環發動機YF-100於2000年獲得工程立項。在此之前中國863計劃就將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列入規劃,1990年從前蘇聯引進了2臺RD-120發動機進行原理研究,之後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奠定了YF-100的基礎。

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是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去年的四月,也就是2019年4月23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完成了初樣階段研製工作,正在進行飛行產品生產和YF-77發動機可靠性增長試驗。2020年2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安全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後續與先期運抵的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一同進行發射場合練。2020年4月中下旬,發射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採用無毒無汙染的液氧、液氫和煤油作為推進劑,全長約53.7米,直徑5米,捆綁4個直徑3.35米助推器,起飛質量約849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22噸。它承擔著中國空間站艙段主要的發射任務。根據飛行任務規劃,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試驗核心艙發射等6次飛行任務。

新飛船:大容量、多用途、可重複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為我國空間站及後續載人航天任務研製的。新一代飛船新在三個方面:大容量、多用途、可重複。

與“神舟”“天舟”客貨分流不同,它天地往返運輸時客貨“兼營”,還能混合運輸。比如,可以在搭乘3名航天員的同時搭載約500公斤的貨物。此外,與“天舟”只能給空間站上貨相比,新飛船還可將貨物從空間站帶回地球,而這種“雙向”物流的能力對於未來空間站開展實驗無疑極為重要。

從肩負的使命看,新飛船統籌近地空間站運營和後續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可謂“打通”了中國“空間站計劃”和“登月計劃”。正是根據其具體任務不同,有業內專家推測,新飛船將分為服務空間站建設和載人登月的兩款子型號。

新飛船注重航天成本控制,返回艙外層防熱材料不再採用和飛船整體一體的設計,改用可拆卸的模式,在飛行完成後方便更換,由於研製團隊採用全新防熱材料和防熱結構,其耐熱能力可達神舟飛船的3—4倍。

此次本次發射加個驗證更安全的“群傘+氣囊”著陸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飛船本身不受損壞,保障飛船的重複使用。新飛船研製團隊目標是力爭實現返回艙可重複使用10次,從而降低飛船使用成本和載人航天的運營成本。

本次航天任務被定為一次試驗飛行,根據航天科技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總體主任設計師楊慶介紹,此次任務旨在驗證新飛船再入返回控制、防熱以及回收等一系列技術。新飛船的相關試驗實際上早已開始。2016年6月,新飛船的縮比返回艙就曾搭載長征七號開展了相關試驗。2018年4月,新飛船回收著陸系統減速傘強度空投試驗取得成功。

航空航天板塊利好頻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除了“胖五”的發射,航空航天板塊利好頻出。據國家航天局網站消息,4月24日10時,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將通過線上方式進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公開等。

資料顯示,2020年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50週年,也是“中國航天日”設立第五年。

中國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表示,2019年以來中國全力推進航天事業發展。在空間科學方面,嫦娥四號任務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已在月球背面順利完成16個月晝的科學探測工作。

此外,4月20日,發改委召開例行在線新聞發佈會,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衛星互聯網被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範疇。

銀河證券指出,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主要由衛星製造及火箭發射、地面基站及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三部分。按照美國衛星協會的預測,三部分的市場規模佔比約為7.5%、44.6%和47.9%,因此,與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相關的公司將首先受益,與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相關的公司將在後期受益,但市場空間更大。

華泰證券邱瀚萱分析認為,2020年以來衛星通信和北斗高精度導航產業發展已經正式邁向商業化推廣階段,未來衛星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應用潛力,2020年上半年建議關注北斗導航高精度應用和衛星產業鏈。

記者注意到,此次長征5號B的發射工作中,一家A股公司參與其中。今年3月,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平臺上向雷科防務提問,隨後雷科防務董事會秘書表示,子公司北京理工雷科的信息處理系統應用於該衛星系統的地面站中。

威武!“胖五”首飞成功!航空航天板块能否一起飞?

此外,在發射任務配套產品的研發生產中,航天電器負責提供其內部所需的元器件,包括J599等系列電連接器,J65/KJZC等系列繼電器。 配套數量5770多隻。

電連接器,亦稱作接插件、插頭和插座,作用是在電路內被阻斷處或孤立不通的電路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從而使電流流通,使電路實現預定的功能,是系統或裝備的重要基礎接口元件。在本次長征五號遙三發射中,電連接器成為電信號傳輸系統的“神經樞紐與接點”,在電路中還扮演著電信號傳輸的“接力棒”或“橋樑”的作用,能夠實現天地對話。

繼電器作為一種自動控制元件,在各領域的自動控制、遙控和通訊系統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上述用於長征五號遙三及相關載體的繼電器,它們在衛星發射中起到對衛星設備的控制、遙控信號和監測等關鍵作用。在控制方面,衛星發射升空的過程中,繼電器控制電信號達到某個特殊要求的極限時,可以根據設計上的要求同時進行轉換、斷開及接通多個電路,確保衛星中電流安全和電壓穩定。在遙控信號方面,當多個控制信號按規定的形式輸入到繼電器中,經過設計中產品的性能轉換,來實現地面對衛星的監控。在監測方面,繼電器上的自動裝置會與其他電器一起形成程序控制線路,從而實現自動化運行內外部發生變化時監測。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