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上海南京路蘋果零售店

對於缺了一口的蘋果,相信許多人第一反應便是蘋果產品,大家也不陌生。很多人都購買過他家的產品,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錶等蘋果系列產品。

除此之外,蘋果零售店裝修風格也給大眾留下深刻印象,蘋果商店是一個以“少”為特色的商店,簡約、通透、時髦、有創意,在時尚與令人生畏之間拿捏得剛剛好,同此同時人性化地給人們提供很多試用產品的位置。

或許現在看來把大件而又不常需要的物品開大金融繁華街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在當初蘋果創始人之一史蒂夫•喬布斯的這一想法可是遭遇眾人的反對和冷嘲熱諷。

原來在20多年前,傳統觀念認為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一般租金比較便宜,當消費者需要購買大物件同時不是剛需商品時,也會樂意開車前往郊區看來,如此一來企業也節省成本。另外,通過對許多商鋪的觀察,喬布斯還發現這些商鋪構造佈局過於狹長,顧客一進門不能對周邊商品一目瞭然。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南京長江路零售店內置,設置諸多體驗區域

對此,喬布斯通過觀察和思考認為人流量大以及蘋果商店獨具一格的裝潢,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一旦有更多機會向他人展示蘋果產品,滿足顧客體驗感,蘋果就成為最大的贏家。

事實上,正如喬布斯所言,2001年,第一家蘋果零售店開業後,每週人流量250人左右,截止2004年,每週人流量達到5400人,零售店收入達到12億美元,並因為突破10億美元量級而傳下了零售業的新紀錄。

喬布斯曾經說過:“如果蘋果想要成功,那一定是通過創新取勝。但是如果你無法把創新之處傳達給顧客,你就無法通過創新取勝。”

其實無論是企業還是職場個人,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創新是核心條件,而想要擁有創新建設的前提條件是擁有元思維,喬布斯正是從“元視點”去思考顧客真心需求,才創造出具有創新性的方案。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元思維”這一概念,是由日本作家細谷功在他的著作《高緯度思考法:職場問題解決篇》提出,細谷功從事於商業諮詢領域,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高品質諮詢和服務,此外,他致力於研究和提倡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高緯度思考法。

《高緯度思考法:職場解決篇》通過大量的職場問題的解決案例,幫助讀者從更高維度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想要實現高緯度思考法必須運用元思維方式:藉助Why型思維,即以層層追問的形式,衝破思維定勢和狹隘視野,洞察問題本質;而類推思維便是教與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到更廣的世界,從其他領域借鑑靈感,從而實現跳躍創意。

職場上,你越擁有元思維方式,越能跳出工作中的錯誤偏見或定式,越能讓你的職場生涯事半功倍。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細谷功著作

接下來,我們可以藉助《職場高緯度思考:職場解決篇》來認識和訓練我們的元思維。首先了解:

一、什麼是元思維

《莊子•秋水》中有一句名言名句:“井蛙不可以語海者,拘於虛也。”,後來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大眾所熟知的成語典故“井底之蛙”。說的是一隻青蛙只知道井內懂得方寸天地,還洋洋自喜向東海海龜炫耀自己的見識。後來,人們便用井底之蛙來興勇哪些眼界狹小的人。

而元思維恰好與此故事告誡相似,都指有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客觀認識自己,看待事物視點水平要擴大,從而洞察到自己在思考時所受到的束縛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認知的束縛

比如說,老闆交給同事一個採購任務,恰好碰到供應商供貨不足,而生產卻急需用料,此時同事找不到辦法沒法完成。於是,老闆再一次的採購時,也交給你一個任務,結果你也沒有完成。

此時如果你的思考方式是“同事失敗是能力不足,我失敗是運氣不好,碰上下雨天”,那麼這種思考便是“非元思維“

相反地,採用“元思維”的話,碰到採購任務,便一定多蒐羅幾個供應商,通過自身最貼切的目的和需求,考慮到更多不確定因素和障礙,然後羅列應對方法。

如果你還不太瞭解元思維,我們可以再列幾種思考方式,比如:

抱怨“下屬自己沒能力卻歸罪與別人”的上司

批評別人“只會批評別人,提不出建設性意見”

提出反對意見:“不要只提反對意見卻拿不出替代方案”

......

而這些說法可以稱作為典型的“非元思維”,俗話說的“無知但不無畏“。與運用元思維的人處於相反狀態的,就是常說這種話的人,恰好你可以通過事例觀察身邊的管用思維方式。

擁有元思維的人,一般都會上升到元視點,消除自己的特殊性,站在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故而能儘快洞察問題本質,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瞭解完“元思維”的概念,我們再來說:

二、為什麼需要元思維

互聯網時代,我們常常獲取的信息都是片面化,比如說一段視頻,一段採訪,一段評論,這樣一來使大眾容易陷入斷章取義或是先入為主直觀印象。

於是乎,我們常常看到網友一邊倒的站隊自以為是的“真相”。而這類人正是缺乏“元思維”導致不能明辨是非,通過“有色眼鏡”來看待世界,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所處環境,置換到別人身上,正因如此,更需要元思維幫助個人形成更正確的思考和三觀,解放互聯網上的百花齊放。

主要有三個原因,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元思維。

第一,元思維能帶來有助我們成長的“洞察力”

眾所周知,圓周率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當你瞭解到這個知識點,你就不會鬧出“我能背出全部”這個笑話了。

也就是說,洞察力能夠讓我們瞭解世界還有很多未知,我們自身依然存在許多盲點。

常言道“學無止境”,特別是對知識方面的進步來說,“洞察力”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認識到自己的知識有限,認識到還有很多不瞭解的領域,這是增長知識的第一步。相反,對沒有洞察力的人,無論如何教育,即使重複幾百遍,也都只是“浪費時間”。

第二,元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成成見或思維定式

不久前,看到網上有人聊到,有兩個朋友對於“番茄炒雞蛋到底是加鹽還是加糖”這件事是爭論不休,誰也不讓誰,都覺得對方的做法簡直就是違悖常識,最後的是兩人各自炒各自的番茄炒蛋。

生活中,因為地域、文化、習慣等差異許多人的在飲食方面都不盡相同,如果你認為對方一定要按照你的想法來走,這樣而言就存在思維定式。

元思維更多的是讓我們做到求同存異,保持空杯心態,大千世界無所不有,當遇到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事情時,不要固執己見認為觀點是對的。意識到思維的狹隘,才能打開思維的盒子。

第三,元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創造性思維

當我們擁有洞察力以及開闊視野時,就能進入第三階段建立創造性思維。比如說,達芬奇除了擁有畫家身份,還是解剖室,設計師等,他能稱得上擁有十八般武藝的人。他的

知識體系超出人們的想象,利用知識的想通點,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幫助我們達到元視點:一是“Why”通過追問為什麼,探索不同層面的問題切入點;二是通過“類推思維”,即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點,借鑑在其他領域,以此獲得新的創意。

最後,既然擁有元思維是如此有助於我們成長,那麼我們通過“Why型思維和類推型思維”訓練過渡到元思維。

三、WHY型思維

“為什麼”這個詞十分常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對“思考”這一行為的思考,也是元思維的基礎。儘管人人都問過“為什麼”,但能真正純熟掌握運用這個詞的人確實鳳毛麟角。

比如說,職場中老闆給你佈置一個任務,今晚去飯店訂兩桌飯菜。一般來說,有兩種做法分差較大。

第一種做法,有的人在面對任務時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認為“嗯,就這樣”,然後立即按照以往做飯訂個飯店位置,算是完成任務了;

第二種做法,也有的人則採取先思考“問題本身是否妥當”,然後再決定如何行動。此類人一般先借機詢問老闆,用餐人員是哪些?然後假設員工的話,應該符合哪種聚餐方式,若是客戶的應該選擇何種口味,酒店位置與客戶住所最佳處等,然後再去選擇酒店;

條條大路通羅馬,兩種不同的做法反應不同的思維模式,第一種照單全收想法折射出的是How思維,職場上此類人一般來說比較聽話,也受能力一般的領導喜歡;第二種行事方式,注重的是Why型思維,先思考任務目的,然後再假設,洞察到問題之外和其他應該注意的問題等。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高緯度思考法:職場問題解決篇》:5W1H分析法

在說到Why型思維時,我們便會提到5W1H分析法,除了5W指的是Why疑問詞之外,還包括What(什麼)、When(何時)、Who(誰)、Where(何處)、1個H指的是How(怎樣做)還可以延伸到How long(多久)和How much(多少錢)。

根據細谷功的說話,Why型思維代表的是思考上層目的,追溯出基礎問題;What則代表的是中心點,並由此引出向下的具體化方向。

Why的作用十分特別,除了引導我們思考問題本身是否存在問題,還幫助我們思考通過上層目的,應在解決問題時獲取哪些線索,例如應該優先解決哪個部分,應該向著哪個方向解決等。

除此之外,Why能從兩個角度“超越時間”,面向過去追問“為什麼”,我們可以從“因果關係”的角度探索導致結果的原因,舉例,被老闆質疑,為什麼呢?查看過去,查到是預算問題,若不是此原因,可以進行多次“為什麼”,直至找到根源。

另外面向未來詢問“為什麼”,則可以從“方法與目的的關係”出發,思考目前的方法所能實現的目的。比如,也拿既然預算有問題,便能細細查看原因,看採取何種手段可以達到減少開支,降低預算。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Why型思維的特殊性

也就是說,Why能夠超越時間的制約,將現在與過去、現在與將來鏈接起來,這個特性是其他疑問詞所不具備的。

說到這裡,職場人士在遇到工作問題時,不妨使用WHY思維,也許事情就不再抽象,而是變得條例清晰,把事完成得更漂亮。

四、類推思維

繼Why型思維之後,現在介紹元思維的另一個核心內容—類推思維的基本方法。

簡單地說,類推即“分局類似事物進行推論”,也就是向相似事物“借鑑”,其實在我們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類推思維,比如:

①、哥哥:弟弟=姐姐:()

②、日本:東京=俄羅斯:()

③、狗:哺乳類=金槍魚:()

④、老鼠“貓=毒蛇:()

若是把這些題目放在課堂上,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立即得出答案,只要我們找到比號找到這些詞語之間的“關係“,然後聯想到符合這一關係的詞語,便能得到解題中,在例題①中,比號錢後的詞語是“相同性別的兄弟姐妹關係”,例題②則體現的是國家與首都是一種包含關係。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兩個不同事物,從抽象找到共同點,再應有與各領域

從“關係”的角度,便可以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類似,尋找關係的類似在類推思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使用類推思維,有時需要“翻譯”的能力,其實“翻譯”的思維方式本身也是類推思維的產物。

例如下圖,把英文詩歌翻譯成中文,可以有很多版本,包括普通版、文藝版、詩經版等,將兩種不同的語言通過類似的“概念”聯繫在一起,用看似完全不同的措辭翻譯出來,讓人眼前一亮,核心表達不變,而創意卻十足。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通過意譯,將英文詩歌,翻譯成多箇中文版本,創新的一種體現

同理,職場上,領導讓你做一個銷售的季度總結,純文字的與精巧美觀的PPT他們最終表達都有一個核心點,若是你的頁面設計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即便內容一致,花落誰家,我們都有一個至關判斷。

總的來說,類推思維從事物之間的類似關係出發,從抽象中提找有效性經驗,根據實際情況是否合適,最後使用不同視角,多方面尋找更貼切的方案。

面對挑戰,教你一招優化思維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職場上,有時我們缺的不是努力、不是不幹實事、不是沒有盡力而為,更多的時候,缺的是一種思維—元思維。

即便你現在不能完全掌握元思維,若是此刻開始在工作的時候運用元思維,終有一天,它會像你吃過飯,喝過的水,沐浴過的陽光,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你的血脈經絡,支撐你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