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明代宦官很有才

明朝天啟之時,

“內外大權一歸忠賢”,權傾朝野。崇禎皇帝登基之後,權傾一時的大太監魏忠賢形勢危急,最終被崇禎皇帝所滅。一時間“閹氛迅昂”,然而,並非閹黨盡滅,而是魏黨伏誅。崇禎對於宦官的態度,並非是深惡痛絕,相反,崇禎在位期間,依然對宦官有所倚重。崇禎皇帝這種對宦官近似“依賴”的態度並非是昏庸之舉,因為明朝時的宦官並非一無是處之人,反而多有才華出眾之人。

明代宦官比起其他朝代的宦官來說,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有“書”讀。明宣宗時期,在皇宮內設立內書堂,專門給宦官們進行教學培訓,選小內侍讀書習字,因此,多有才華出眾之人在宦官中脫穎而出。到了崇禎時期,內書堂不僅沒有被廢去,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師資力量”,甚至邀請了翰林五品官到內書堂進行教書。

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在這種環境之下,宦官內多有能人出現,其中有一人名為曹化淳,便是宦官中的翹楚,深得崇禎皇帝喜歡和信任。

曹化淳,家境不好,出身微末,為了討口飯吃,選擇入宮求生。因為在明朝盛行將小孩子閹割為太監,入宮進行培養成為自己的親信,稱為“近君養親”。曹化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入宮當了小太監。

受王安牽連,又得崇禎重用

曹化淳特別聰明,而且好學,最重要的是曹化淳懂事,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聰明伶俐。曹化淳在宮中深得司禮太監王安的賞識,成為了司禮太監王安的小心腹。明朝的司禮太監那可是有實權的職位,馮寶和魏忠賢都掛過司禮太監的職位,在一定程度上與當時的內閣抗衡。

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所以,曹化淳跟著王安混,自然是如魚得水一般,好事兒自然也落不下他。正因如此,曹化淳後來某得了一個服侍五皇孫朱由檢的美差。但是好景不長,天啟初年的時候,魏忠賢得勢,開始弄權,在這個過程中,擋了魏忠賢路的王安成為了他首當其衝的攻擊對象,很快,王安便被魏忠賢害死。

曹化淳是王安的人,如今又佔據著侍奉五皇子朱由檢的美差,魏忠賢自然不會留下這麼一個“定時炸彈”,萬一曹化淳得勢,他魏忠賢難免要惹麻煩,所以,魏忠賢直接利用王安的事件牽連到曹化淳,將曹化淳逐出北京,發配南京,這也就意味著曹化淳離開了權力圈,再沒有什麼威脅了。

然而世事無常,又豈能是魏忠賢盡算?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魏忠賢走到了末路,但是對於曹化淳來說,卻與魏忠賢截然不同,他曾經“近君養親”的小主子,如今登基做了皇帝,他自然也跟著平步青雲了。

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魏忠賢倒了以後,曹化淳得到了重新觸碰權力的機會,回到了北京城,負責魏忠賢案子牽涉人員的調查平反工作,後來又讓他代皇帝兼管遏北京地醫的罩事防守 。無論從曹化淳與朱由檢的遠近關係來看,還是從朱由檢登基後對曹化淳的信任來看,都不難看出崇禎與曹化淳的關係十分密切,且崇禎信任曹化淳,曹化淳忠於崇禎。

入京為先主修墓受抹黑

1644年,崇禎十七年,甲申年。這是一個對於明朝來說極為悲涼的年份,在這一年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殺,成為了大明朝的亡國皇帝。儘管崇禎皇帝做出了他的努力,卻沒能挽救積重難返的大明朝,在李自成的進攻下,明朝轟然“倒塌”。

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沒能穩固長存,隨後又被入關的清兵搶佔了北京城,開創了大清朝。順治皇帝來到北京的消息很快傳開了,此時尚在天津的曹化淳聽說以後,不顧個人的安危,急急忙忙趕到北京,並且上奏順治皇帝,提出了要重新修繕崇禎皇帝的墳墓的請求,並且得到了順治皇帝的允許。前朝太監請求為亡國皇帝修繕墳墓,這本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但是卻有人不這樣認為。

“ … …賊攻西值陰不克 , 攻彰倦陰 。 申刻 , 陰忽答 , 蓋太蓋曹化淳所南 。”——《明季北略》

眼看曹化淳在順治皇帝面前的這一次“露臉”,明顯有了“被接受”的跡象,明朝的一些文人對此十分不滿,因為曹化淳乃是明朝“閹黨”,如今清朝建立,他們不想看到曹化淳這樣的人再次獲得聖寵。隨之而來的是,部分文官的指責,他們表達的主要意思是,當年在李自成攻北京的時候,就是曹化淳開了城門放入了李自成,北京城才那麼快淪陷,大明朝才因此快速滅亡。如今,這清朝的皇帝剛剛入京,他曹化淳又以修繕崇禎墳墓來“獻媚”清帝,這種賣國賊理應誅之。

“開門迎賊,賊入城,挺身侍從,今清入都,又復侍從,此賣國亂臣,雖萬斬不足服萬民心。”

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這樣的說法不脛而走,很快在民間附和而出的野史也開始流傳,在這種情況之下,曹化淳急了,趕忙向清皇帝進行申辯。當年北京城被攻破的時候,我已經退休回到天津六年了,怎麼可能打開北京城出賣崇禎皇帝呢?然而,在《明史紀事本末》、《國榷》、《明季北略》、《明通鑑》等史料中,對於此事的記載都是曹化淳“開門迎賊”,曹化淳一時間竟然百口莫辯,鬱鬱而終。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明朝的太監,卻得到清帝康熙的厚愛,在他死後,兩次前去瑜祭 ,可謂是

“ 恩隆之遇 , 光及泉壤 。 ”

《忽覩南來野史記內有捏誣語感懷》詩:“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

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鐵路繞道“曹墳”,終難逃被毀

曹化淳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家族其他人卻並沒有因此受到打擊,例如他的次兄曹化雨,就有後人在清廷受到了重用。曹傳正是曹化淳所在的曹家後人,他在康熙年間深受皇恩,康熙與曹傳的關係匪淺,甚至康熙出行到了武清地界時,也會與曹傳見面。因此對曹傳的兒子翰林院編修曹涵也十分看重,讓他當了太子伴讀,並且曾經親筆題匾贈予曹家,被曹家奉若傳家之寶,懸掛在了曹家祖墳前院的大門口,以此來彰顯曹家的聖寵。

這塊匾額乃是康熙帝所賜,其權威性在清朝無與倫比,許多官員途經此地,都要下馬拜匾,因其懸掛之地的特殊性,自然也就拜了曹家的祖墳了,曹家祖墳也就榮寵無比了。深得聖恩的曹氏家族,子孫逐漸興旺起來,祖墳的規模未來不足以容納曹家後人,曹涵後來就重新選址,在天津武清區東馬圈鎮附近,佔了一片約一千畝土地,作為曹家墳瑩,當地人稱之為“曹墳”。

曹化淳:明朝太監卻得清帝厚愛,鐵路為其祖墳繞道,終被少年掘墳

到了光緒帝時期,有一次修建鐵路,鐵路修建的圖紙已經規劃完畢之後,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卻發生了一點問題。鐵路按照圖紙的原有設計,正好需要穿過曹家的祖墳。曹家人聽說了這樣的消息之後,自然不同意。不過,他們曹家雖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但是對於清朝發展來說,卻又算不得不退步。但是曹家準備最後爭取一次,儘量不打擾先人清淨。

在這一次爭取的過程中,曹家人抬出了康熙的賜匾,以此為理由拒絕搬移祖墳。最終此事落到了慈禧的耳朵裡,在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慈禧覺得應該保存先祖的顏面,讓鐵路給康熙賜匾讓道,也就是繞開了曹家的祖墳修建。在經過鐵路工程師的核實之後,確定可以重新規劃此段鐵路,最終,曹家的祖墳在這一次風波中得以保留延續。

但是,康熙的賜匾能夠保住曹家祖墳一次,卻不能保它永久,比較清朝後來都自身難保了,康熙的餘威自然也就蕩然無存了。後來,曹家的祖墳被一群熱血的少年給挖掘了,從此以後,曾經風光一時的“曹墳”也就成為了歷史。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