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國前,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

提起魏忠賢,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小時候家境貧窮,也不識字,但是記憶卻非常好,是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魏忠賢入宮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到了最高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九百歲”,和皇帝僅差一百歲。

大明亡國前,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

天啟皇帝朱由校在位時,魏忠賢和其乳母客氏交好,深得朱由校信任,掌握朝政大權,插手國家大事,肆意打壓朝廷大員,貪汙腐敗。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壞事”做絕的九千歲魏忠賢,現在網上卻流傳著“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樣一句話,這是為什麼呢?

他們好像還非常理直氣壯,說魏忠賢有對後金作戰取得大捷、增加國家稅收、打擊貪汙腐敗三大功勞,能夠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明。這是真的嗎?下面從對後金作戰取得大捷、增加國家稅收、打擊貪汙腐敗這三方面分別分析如下。


大明亡國前,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

對後金作戰取得大捷

魏忠賢掌權時間,在天啟皇帝朱由校時期(1620年-1627年),準確地說,魏忠賢是在朱由校登基一兩年之後,才逐漸掌握朝政大權的。雖然寧遠大捷是1626年,後金皇帝努爾哈赤就是因此而亡的,寧錦大捷是1627年,可是這些都是“投筆從戎”的袁崇煥打的,和魏忠賢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有人說,此時大明掌權的魏忠賢,如果沒有魏忠賢居中調停,“運籌帷幄之中”,焉能決勝千里之外。實則不然,魏忠賢沒有搗亂,別干擾袁崇煥的工作就不錯了,指望魏忠賢幫忙抗金,那還是算了吧。因此,天啟年間袁崇煥和後金作戰取得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兩次大勝利都是袁崇煥的功勞,和魏忠賢沒啥太大的關係。魏忠賢只是一個竊取袁崇煥取得大捷的果實罷了。

大明亡國前,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

增加國家稅收

明末國家財政赤字,早在天啟初年東林黨人掌權的時候,就開始改革了。如鹽稅、關稅、巡按公費、房產稅契、典鋪酌分等各種各樣的“雜稅”,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彌補了日益增多的軍費窟窿。因此,改革稅制和魏忠賢沒啥太大的關係。魏忠賢掌權之後,只是將關稅加派到二十萬兩,對於關外的軍費來說,如同杯水車薪。

打擊貪汙腐敗

有人說魏忠賢實行反腐,大力打擊明朝的貪官汙吏,使“吏治得以清明”。然而,魏忠賢以反腐反貪為名,大肆排除異己,是有私心的。他們打壓東林黨人及其他不聽從閹黨命令的人,在客觀上確實整頓了吏治,可是魏忠賢一黨又成為了新的貪官汙吏,比之前的東林黨還變本加厲。因此,魏忠賢打壓貪官汙吏,不但沒有整頓吏治,使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反而使老百姓陷入更深的水深火熱之中。

大明亡國前,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

那麼“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一句話出自哪裡呢?到底是誰首先提出來的呢?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句話出自晚明小說家馮夢龍作品《燕都日記》,記載著明亡前夕,魏忠賢的老部下大太監曹化淳發自內心感嘆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六神無主的崇禎帝聽了之後,沉思良久,涕淚橫流,連忙吩咐道“收葬魏忠賢骸首”,難以想象當時的場面有多感人。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馮夢龍《燕都日記》中關於曹化淳“平反”魏忠賢的話,漏斗百出,可知這只是“文學作品”,歷史上並不存在。

大明亡國前,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

其一,作者馮夢龍,根本不在北京,而在江南,是無法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的真實情況。因此,馮夢龍的作品也是道聽途說的,並沒有第一首歷史資料。

其二,崇禎皇帝臨終時,只有一個心腹太監王承恩,至於曹化淳,早在六年前便告老還鄉了。試想,曹化淳當時不在北京皇宮之內,他怎麼和崇禎皇帝聊天,為魏忠賢平反呢?當時也沒有現代通信工具,無法千里傳音,因此,這個“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曹化淳是在崇禎皇帝死後兩個月才到達的北京。他不顧自己年老體衰,千里迢迢到達北京,只是為了收斂崇禎皇帝遺體,妥善處理後事。

大明亡國前,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

結語

因此,“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只是馮夢龍在其作品燕都日記》之中的虛構,並非真正的歷史。像魏忠賢這樣的大奸臣,再過五千年,也不會給其平反的。至於“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那更加是一句無稽之談,如果魏忠賢不死,大明還會滅亡,或許滅亡得更快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