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 之二《無為興邦》231

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景帝劉啟因病(何種疾病不詳)在未央宮去世,享年只有48歲。皇太子劉徹繼承了皇位,做上了大漢的皇帝。

劉啟同志的遺體被安葬在陽陵。

在記述景帝這段歷史時,我更感覺自己像是在作一份死亡記錄。鄧通死了,申屠嘉死了,晁錯死了、劉濞死了,袁盎死了,劉榮死了,劉武死了,周亞夫死了,最後,劉啟也死了。他們中有的死得其所,有的則輕飄飄。從這些人的死亡中,會讓人感覺到劉啟同志品性中的陰冷。特別是對周亞夫的打擊,大有卸磨殺驢的嫌疑。

不過,對於老百姓來說,君主的大部分意義不在於他是否玩陰耍詐、對身邊的人兇狠冷酷,不在於GDP多麼的玄而又玄,也不在於王侯滾滾大道奔馳七香車,而在於他能否使人民的生活平安祥和,不讓他的人民在溫飽線上起起落落。其實,劉啟同志也一直有致力於國家的建設,關注著民生問題,劉啟知道他擔負的是什麼樣的重任。

在去世前的一年多時間裡,劉啟同志曾先後兩次下達詔書,要求全國各級官員,重視農業生產,丟掉奢侈浪費的陋習。說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如何以身作則之後,劉啟同志又對嚴肅地警告各級官吏,要謹守職業道德,克己奉公,不要胡思亂想胡作非為,否則國法不容!

詔書中的“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和“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等內容,用今天的眼光看,雖然透露出劉啟貨幣法則概念的淡薄,卻能反映出劉啟最樸素的願望:讓他的百姓吃飽穿暖。這種思想很普通,但放在任何時候,都很具有教育 意義。為皇帝者,為官者,真正懷有這種思想能有幾人呢?他們整天想的不是子孫後代襲承官爵、就是不盡財源黃金萬兩,還有暗夜中的美女如雲。把為人主、為公僕的責任丟得一乾二淨,不惜去以身試法,留罵名於當世,遺臭穢於萬年。

景帝劉啟上崗後,可以說把休養生息、又推向了新的高度,與民為善,為民藏富。賦稅減少了一半,但國家卻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因為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於農業生產的熱情,都城長安的糧倉裡,今天的糧食蓋上了去年的,明年的又會覆蓋上了今年的,一層一層一直流到了倉庫外面,直到發黴變質,還是吃不盡用不完。

早在建國初期,丞相只能坐牛車,馬匹奇缺,到了景帝時代,街頭巷尾的牛馬隨處可見,田野的馬匹更是成群結隊,誰家要是有紅白喜事,你要是騎匹騍馬去參與,都會感到自卑,人家不但會鄙視你,還可能不允許你入席就坐。

劉啟不只是個守業的君主,他統治時期,在推遲的前提下統一了服徭役的年齡;對父親劉恆刑罰改革的失誤進行了糾正,減輕了對犯人肉體的摧殘。高祖劉邦曾規定,經過商的,不允許做官,不但商人本人不允許,就是他們的子孫後代也不準混入政府。在公元前149年,劉啟同志廢止了這項制度,解除了禁錮,把商人納入了公務員的預備隊。這項工作的貫徹,讓人看到了劉啟同志的開明。

“文景之治”是幾千年來,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的一段難得幸福美好時光,也是晦暗的中國歷史上風雲中一抹稀有的亮麗。她時常讓苦難的國人去遐想、神往。

“文景之治”也並非只是劉恆、劉啟父子兩人締造的,她是從劉邦那一代人就開始為之奮鬥的成績,蕭何、曹參等開國宰相都有巨大的付出。當然,也不能因為呂太后身負數條命案,就抹去她於國於民的功績。呂后和惠帝劉盈也為奠定“文景之治”的基礎出了很大的力,起到了很好的傳承作用。更要感謝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李耳,是他的光輝思想把光芒投射到了大漢。

然而,與繁榮昌盛相伴而來的,就是官吏們奢侈與腐敗,城裡鄉間,官吏惡棍作威作福,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極速滑坡。

歷史總在重複著這樣的輪迴:一個朝代興起、強壯、腐爛、最後壞死,然後是新的崛起、昌盛、腐爛、再壞死。在所有的循環裡,上層社會很無恥,人民群眾很遭罪。

歷史絕對是面鏡子,但卻難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因為,勾勒塗抹歷史的,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