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64期|樂亭大鼓琴師一杆大旗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64期

編者按:本文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本文標註原創,特指本文作者原創,目的為防映像,非本自媒體原創,如有訴求,請跟帖說明。

讀樂亭|第64期|樂亭大鼓琴師一杆大旗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20世紀三十年代後,有一大鼓伴奏琴師——劉佔銀。在樂亭曲藝界享有盛譽,備受推崇。

劉佔銀(1904——1978),城西大港村人,瞽目。自幼聰慧過人,雖雙眼失明,卻心靈手巧,好學上進。父母為讓小佔銀長大後有自我生存能力,在10多歲時,就把他送到馬頭營西南的套裡,拜師的遠近聞名的陳先生學習算命和三絃彈奏技藝。從師後,渴望學得才藝的小佔銀,遵循恩師的教誨,背八卦、頌周易、記曲譜、唸詩詞、練琴絃彈撥技巧、指法,冬去春來,日夜苦練,他那不懈追求、發奮學習的精神,博得了師父的珍愛,將自己看家的本事都傳授給了這位得意弟子,使劉佔銀不但掌握了算命的知識,還將三絃、笛、簫等民間樂器學得無不精到。學藝3年出科後,他的才藝,不僅是同齡人無以倫比,就是從藝多年的琴師們也自嘆不如。人們紛紛讚歎:“劉佔銀,實乃藝界才人也!”

昔日盲人算命,都要吹笛子,劉佔銀從小練得一身童子功,後又經師父指導,吹得一手好竹笛。他吹笛子,凝神聚力,能夠胸腔的氣力全都注入笛孔,吹出的聲音飽滿響亮,再加上他那嫻熟的手法,將曲子吹奏得高昂低迴,剛柔相濟,曲折婉轉,優美動聽。據鄉間故老相傳,當年村裡樂亭四大家之一的史家辦白事情,請來邑內著名的喇叭班子祭奠助興,一連吹奏多日。劉佔銀素與史家七少爺交厚,七少爺非常尊崇他的吹奏才華,因此,每在晚上吹奏班子作夜時,七少爺還特請劉佔銀與喇叭合奏。吹奏場上,劉佔銀吹著笛子與喇叭對著吹,雙方各展才藝,配合相得益彰,喝彩聲不斷。場下的人們紛紛稱讚說:“劉佔銀的笛子吹得比喇叭都響、都好聽。”一時被鄉民傳為佳話。

劉佔銀出科後,並未從事算命之業,而是被享譽當時的樂亭大鼓藝人韓香圃請去,為其作伴奏琴師。在從藝期間,劉佔銀在師父教授彈奏技法的基礎上,繼續刻苦鑽研,探索創新,將彈奏功夫練得爐火純青,下手彈、奏、搓、捻、粘、扳,只要一彈就能出字,打搓(兒)如妙語連珠;上把揉、扣靈巧,音質清亮,強弱分明。尤善用打、點、帶、綽等各種技巧,他的伴奏原則是:隨手(琴師)為演唱者伴奏,不只是節奏嚴謹準確,還要注意按著書目中內容情節的需要,如苦樂悲歡待各種情緒不斷變化。韓香圃說唱,劉佔銀伴奏,配合默契,在樂亭鼓書界,二人搭檔可謂天作之合。

劉佔銀在長期的伴奏實踐中,練就了充分利用藝人嗓音條件和演唱特點,採取不同伴奏方式,以體現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各式各樣的情緒,使演出達到最佳效果。他還有一最大特長是:為演唱者託腔保調。如有的演員天生嗓音條件較差,也有的在演出中突然嗓子不好使出現意外情況,他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三絃彈奏藝術,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如弦緊隨腔走,音與字同出,或根據所藝人唱內容的需要,配上優美動聽的音樂,必要時還能以弦代唱,領音行腔,以烘托場上氣氛,巧妙地解決了演唱者的音質、音調的不足問題,使演員走出演唱不到位的困境。他曾伴奏過的藝人都說:“與劉先生在一起做藝放心、舒心,他彈弦能治嗓子的病。”

建國前的大鼓書場,都是藝人自己說唱到底,沒有“搭段”(在正書前說唱書段)的,就是有學徒也不輕易上場說書。通常情況下,藝人唱過一大段後,就要喘口氣,喝口水,休息片刻。然而,劉佔銀還有一拿手絕活兒,就是在秫秸稈兒上醮松香,在三絃上拉小曲兒。為了不冷場,劉佔銀就利用這個間隙為觀眾表演一段三絃小技巧。他以嫻熟高超的技藝,演奏“百鳥朝鳳”、“十面埋伏”傳統樂曲或皮影、落子、民歌小調。有時還模仿飛禽走獸的叫聲、鳴哨(歌唱)、人們在生活中的娛樂嬉戲、打情罵俏,充斥情趣,惟妙惟肖,場上氣氛活躍,一杆箭稈兒在他手中竟能如此神奇地展示各式各樣的聲音、樂曲,人們無不驚歎劉先生的才藝,因而他也被譽為“箭稈王”。時間長了,人們都知道先生有這樣的才藝,每每到說書藝人休息時,場下觀眾就要大喊:“劉先生,來一段×××!”為了滿足觀眾的意願,他就按人們提出來的要求,為大家演奏一段,有時人們聽了不過癮,來了一段又一段,直到滿意為止。

先生一生授徒多人,當年,樂亭邑內瞽目的琴師,多出於其門下,較有成就的有:李佔來、陳印池、李鳳貴、苗文祿、安玉琢、王維新等。為使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有自我生存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聽力和智慧的本能,劉佔銀首先教會了他們算命占課的本事,接著又教會了純熟的三絃彈奏功夫,乃至晚年還授徒明目的弟子闞文成、商寶深。他教授弟子,不僅教授算命、三絃等各種技藝,尤重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真誠做人、做事。這些弟子學藝出科後,不負眾望,牢記恩師的諄諄教導,全身心投入曲藝事業,傳承發展學得的才藝,為繁榮樂亭大鼓演唱藝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劉佔銀生於農家,純樸善良,品質高尚,真誠謙和,樂於助人。從藝初期,虛心向年長的藝人請教,並經常與同行交流,向他們學習不同的伴奏特點,不斷提高藝術水平,集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伴奏風格。他自幼養成了善於學習、積累的習慣,他不僅系統地掌握了樂亭域內大鼓藝人演唱的曲目、不同的演唱特點和風格,還蒐集購買了大量傳統曲目資料,平日,就讓人給他閱讀,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寶庫。同時,他還注意發現學習其它劇種的劇目,使自己的戲曲知識積澱越來越豐厚。

他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深深體會到學藝從藝之難,特別是身有殘疾的人就更不容易了,因此,他懷著一顆慈愛之心,願意幫助那些肯於學習、奮發向上的年輕人。他授徒這麼做,在從藝時也是這麼做的。建國初期,每個書社(後來的曲藝隊)都有學徒,他們跟著師父(說唱藝人)學藝,這些藝人各懷自己的演唱風格和技巧,但畢竟有不同程度的侷限性,由於各種因素,有的因忙碌顧不上教,有的固守自己的流派,甚至有的存在傳統痼疾,教徒弟保守,不願將全部本事(藝術)傳續給他人,學員們很是苦惱。面對這種情況,劉佔銀一面安慰這些年輕人,一面根據他們的自身的藝術條件,就抓時間針對性地將自己掌握的縣內各派藝人的演唱書目、風格和技巧傳授給他們,使之在演唱實踐中不斷提高。在樂亭域內,很多演藝的年輕人從他那裡學到了真本事。而這種精神,也相繼傳給了他的弟子,凡他教過的徒弟,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這種誨人不倦的奉獻精神。

在樂亭曲藝界,劉佔銀的名聲和威望雖高,但他卻從不以長者自居,而是舉止謙恭,誨人不倦,願意提攜獎掖後生。如他的弟子李佔來投入他的門下後,劉佔銀以自己從師的經歷對其做人、做藝都精心進行了精心雕琢和教誨。李佔來出科後,還主動讓出自己的位置,讓他為韓香圃先生演唱伴奏,並悉心為其指導。歷經一個時期的實踐,使李佔來達到了高超的伴奏水平,成為樂亭曲藝界德才兼備的青年琴師。爾後,劉佔銀自己卻去為韓香圃之徒傅文柱伴奏。鑑於劉佔銀的人品、技藝和培養提攜青年人,甘當人梯的舉動,得到了樂亭曲藝界的一致讚揚。在建國前後的幾十年裡,藝界人士都稱他為“樂亭大鼓琴師中的一杆大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