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多半和大腦的發育特徵有關

我們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小時候爸媽老是這裡那裡說我們做錯了,雖然想頂嘴,但是並沒有勇氣開口。

等我們上初中了,突然就覺得自己“很行”,已經是個大人了,希望做事情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於是我們慢慢開始會質疑父母,和父母頂嘴,反駁他們的觀點,那時候,爸媽都說我們非常叛逆。

直到現在我們開始為人父母,有些人的孩子已經恰逢青春期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重新以父母的角度去體驗叛逆這件事了。

像我的朋友最近跟我打電話就給我吐苦水,說:“我家那個小子,平時叫他搞好自己房間的衛生也不聽,老是說準備了準備了,準備了半天了都沒動靜。

你說你認錯就好了唄,冷冷來一句‘哦’‘忘記了’就敷衍過去了,要麼就是說什麼‘我房間怎麼樣也是我住,又不是你住,關你什麼事啊’,真的讓人來氣……”

我非常明白朋友的感受。但其實,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尤其是當孩子到了十一、二歲的青少年時期,出現變得叛逆的情況是很正常的,這正是自然的生長規律。

科學研究: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多半和大腦的發育特徵有關

研究表明,大腦的發育規律,令孩子叛逆。

人的理智都是靠額葉來保持的。額葉成熟的人,思考問題時會想得更加全面、更加細心,但是人的額葉一般都是在24歲才完全發育成熟。

孩子12歲時,其他的腦部分已經發育得很好,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會更敏感,對身邊熟悉的事情也會有更多的想法。但由於額葉“大器晚成”,12歲的孩子往往做事會比較缺乏理性和耐心,而這種無形中的暴躁是孩子無法控制的——因為他根本無法顧及那麼多。

所以,孩子就會進入長達4-5年的叛逆期。

科學研究: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多半和大腦的發育特徵有關

孩子叛逆期,我們更加要有耐心

由於青少年孩子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但他卻從兒童世界一下子進入成人世界,孩子難免會恐慌不知所措。

很多父母以為青少年能像成年人一樣作合理溝通,事實上青少年的邏輯尚未成熟,他們需要一點時間去平衡自己的情緒,才能心平氣和地跟大人講清楚自己的想法。

所以如果父母比孩子更沒耐心,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就會更加激烈。

如果父母不瞭解青少年的內心矛盾,就無法很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反而更會雪上加霜給孩子壓力,總是說“今天的功課做完沒?你應該開始寫了吧?”、“你這種成績怎麼能考到好的學校?”就是典型反例。

孩子這時候只能感受到父母給的壓力,這就導致了有的孩子很恐懼,也害怕去面對父母,只好選擇躲在房間逃避,或者乾脆裝聾作啞、默不吭聲,以免招惹一大串的說教式責罵。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幫助嗎?顯然沒有。

科學研究: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多半和大腦的發育特徵有關

身為家長,如何在孩子的叛逆期與其相處?

1. 適當理解,付出尊重

青少年特別敏感、容易受傷害,當孩子在講困擾他很久的事時,我們應當以關心嚴肅的態度面對,如果以故作輕鬆的態度面對,會讓孩子誤認為我們在看他們的笑話。

孩子和我們說他們的學習壓力,或是情感困擾的時候,如果他非常真摯,我們就需要理解他的處境,理解這些問題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疑惑,然後和他們坐下來好好談。

而且,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要掌握時機。由於生物鐘比成年人延後,青少年在晚上比較愛講話,一大早起來,孩子會多因沒醒過來心情會受影響,俗稱“起床氣”,這時候他不想多講話是情有可原的。

無奈有些家長就喜歡早上對孩子訓話,“你怎麼還沒起床”、“怎麼還不趕緊出來吃早餐啊!快遲到了都!”、“穿個衣服怎麼磨磨唧唧,有那麼慢嗎?”,這樣試問哪個孩子吃得消啊。 多理解孩子的狀態,多尊重孩子,開始轉變心態慢慢把孩子當半成年人看,這樣才對。

科學研究: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多半和大腦的發育特徵有關

2. 引導思考,開放問答

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行為背後的理由。我們需要引導他們思考,比起直接責罵,我們可以問:“做那件事讓你覺得對嗎?”或是“你不覺得那樣做會更好嗎”。

以朋友的例子來說,與其直接對著孩子一頓發火,不如先自己平靜下心情,對孩子說:“你不勤打掃就會房間會變髒,你確定你要做一個髒兮兮的人?你認為這樣子會變得比較受歡迎嗎”或者“打掃房間或者寫作業,你覺得哪個更枯燥呢?可以自己權衡一下,媽媽不強迫你寫作業,但是希望你搞好個人衛生。”

或許,等孩子靜下心來自己思考的時候,就會發現“還真是那麼一回事”,然後就會私底下慢慢改正了。這個時候我們也不能催促他們去改正,因為這樣子反而會打消他們的熱情。畢竟我相信都有本來想做一件事,別人催了就不想做的心理。

科學研究: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多半和大腦的發育特徵有關

3. 多誇少罵,給予選項

用言語讚許他們的想法,如“你說的這個主意不錯,你還挺機靈的的嘛”或“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挺難得,希望繼續保持哦”,而不要老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身份去挑孩子的刺,比如:“你看你,我說什麼來著,早就叫你不要這麼做了,非要逞強”、“早叫你寫作業了,老是拖拖拖,現在又被老師說了吧?我真是拿你沒辦法……”

同時在給孩子建議時,我們也最好提供多項建議,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不要只給一個答案讓他覺得被強迫這麼做。比如孩子拖延症,遲遲不肯動筆寫作業,我們可以提建議:“其實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我建議你可以勞逸結合,學25分鐘休息5分鐘;或者先把手機給我保管吧,讓你安靜一些寫作業;或者媽媽給你買點零食,你每完成一個小目標都有獎勵,如何?你看那個比較喜歡?”

科學研究: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多半和大腦的發育特徵有關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力克生認為,青少年處於自我認同的階段,是由兒童期過渡到成人期之間的轉換階段,也是測試個人能耐限度、打破依賴心結,及建立新的自我認同形象的時刻。

如果父母的親職角色,有助於孩子的自我認同,那麼親子關係可以發展得很正面。如果父母妨礙干擾了孩子的自我認同,則很容易發展出負面的親子關係,孩子會表現得叛逆。

如果發現孩子進入叛逆期,我們不妨試著換位思考,想想我們的曾經:我們曾經是否因為父母更加高壓的管教而更有牴觸心理?我們曾經是否只想多些個人空間,但苦苦哀求無果?我們曾經所希望的東西,或許就是孩子現在想要的東西。

《阿房宮賦》中有一句話:“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如果我們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對他更加不好,那麼孩子對我們的孫子呢?這顯然是個惡性循環。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我們是時候該從源頭切斷這樣的錯誤教育觀念了。我們千萬不要成為小時候自己討厭的那個人,最後“屠龍者終成惡龍”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