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剛剛,我的朋友靈靈在朋友圈發了條動態:

“親生的就是親生的啊!上一秒剛被我兇了一頓,下一秒就撲在我懷裡喊媽媽了。好自責,媽媽不該吼你!”

我在她的動態下評論: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愛媽媽啊!“

靈靈回覆說:“每次吼完孩子我都很內疚,可是下一次又會吼!”

靈靈跟大多數父母一樣,明知道吼孩子不好,卻總是忍不住;吼完孩子,又很後悔、心疼。但這種愧疚感來得快,去得也快,不管這次怎麼愧疚,下次該發火還是會繼續發火。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而有些父母吼完孩子後也會安慰自己:自己的親孩子,吼完、罵完後,安撫一下,孩子就又跟自己親了,我們小時候誰沒有捱過吼、捱過罵,不照樣活得好好的嘛!

01.為什麼父母總會忍不住去吼孩子

1.不瞭解兒童發展規律

由於父母不懂孩子的發展規律,常常誤把孩子的正常發展過程當成了嚴重問題,從而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

你帶著孩子著急出門,穿著一件令你滿意的外套,可孩子磨磨蹭蹭,偏要讓你穿那件舊風衣,你是不是認為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又氣又急,忍不住吼起來:有強迫症吧?馬上趕不上時間了!。而孩子也因此哇哇大哭,發起了脾氣來。

如果父母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就會懂得:孩子不是不聽話,也不是任性,而是他正處在“秩序敏感期”

,內心有自己的秩序,並且要求周圍的人,也要按他的想法去做。從1歲開始,2、3歲發展到高峰,直到 4 歲才會慢慢消退。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而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父母粗暴的干涉方式,是對他們心靈的一種傷害,孩子的表現就是哭鬧發脾氣。

除了秩序敏感期,孩子還會有“執拗敏感期”、“佔有慾“完美敏感”等等規律。只有提升自己的育兒認知水平,父母才能分辨出孩子的哪些行為是他內在的發展需要,從而不讓自己著急去糾正孩子所謂的壞習慣。

2.自身壓力太大,轉嫁給孩子

“我知道我不該因為兒子自己吃飯弄得亂七八糟就衝他大喊大叫,但是怒火就這麼從心底冒了出來。兒子很可愛,但是我常常感覺煩躁不安,瀕臨崩潰,我總是懷疑自己沒有能力做一個好媽媽,尤其是我控制不住朝孩子吼的時候。”——靈靈,一個2歲半男孩的媽媽。

靈靈的孩子出生後,原先答應會幫忙照顧孩子的婆婆失約了,沒辦法,只能辭職自己照顧孩子了。面對家庭的瑣事,丈夫也沒有給予過自己足夠的支持。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早上吃飯時,兒子又把飯吃得桌子、地上都是,靈靈的無名之火就熊熊燃燒了起來。

而究其原因,是靈靈的壓力太大,她把對婆婆的不滿、對丈夫的不滿撒向了孩子,衝孩子發洩自己的怒火,是因為孩子是一個安全的對象。

3.

童年經歷傷害,吼叫代代傳

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我們會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來了解世界以及與世界的相處方式,如果在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經常朝我們吼叫,那麼等我們有了孩子,也可能會很自然地朝我們的孩子發脾氣、吼叫。

也就是說,我們的父母怎麼教育我們,我們就會傾向於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如果當你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大吼大叫,很有可能,你小時候也曾被父母以同樣方式對待過,所以需要重溫一下自己的童年,只有突破“原生家庭”控制時,我們才能減少“創傷的代際傳遞”。

02.吼叫帶給孩子的創傷

吼叫也許可以幫助父母暫時釋放壓力和痛苦,卻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創傷,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對世界的感受,以及他們與父母及其他人的關係,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精神健康。

當代知名心理學家當代知名心理學家、弗羅裡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曾在論文中指出,“壞的力量比好的力量強”。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網上買東西,我們往往會更關注差評,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有利於早期人類的生存。父母吼叫孩子,所帶來的影響也一樣,哪怕後面一直安撫,拼命對孩子好,父母發怒、刻薄的話語依然會深深印刻在孩子的腦海裡。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提到的研究表明:

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創傷基本上都來自於童年,而更多的是來自於父母,來自於不和諧的親子關係。

一對情緒穩定、充滿笑容的父母,即便不用任何早教方法,也能輕鬆養育一個情緒穩定、安全感充足的孩子,這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情緒示範作用

03.戒吼,我們可以做到

我曾經讀過一本很受歡迎的育兒書,書中就如何讓孩子肯聽父母的話給出了詳細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失望地發現,這些方法和技巧並沒有解決我的問題,相反感覺特別糟糕。

“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育兒書籍,可我還是教育不好孩子?”

相信有很多父母都和我以前有一樣的感受,通過刻意練習,我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法。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1.瞭解引起自己吼叫的觸發因素是什麼

一天當中,我們會對各種人和事做出回應,而對一件事的解讀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做出的回應。一旦我們開始吼叫,我們的想法和情緒也會不斷升級,嚴重的還會引發虐待孩子的情形。

瞭解是哪些因素點燃了自己的情緒,而自己的情緒又是怎麼升級的,我們就可以開始一些改變,阻止情緒的爆發。

雖然我們無法控制每天將會面臨什麼挑戰,但是我們卻能控制自己的回應,調整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解讀方式。

2.重視自己的狀態

導致父母們情緒爆發的典型原因包括疲勞、壓力、夫妻關係以及孩子不聽話和淘氣導致的煩躁。而對一部分父母來說,壓力和點燃情緒的因素會使得吼叫成為一種習慣,一旦成為習慣,就會成為一種不假思索的行為。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我們要重視和自省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動,是為了培養自己內在的平靜和安寧,是自我的修養。

我們不能讓情緒控制我們,而是要學會去管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負面情緒有個合適的宣洩窗口,這對減少吼叫有積極意義。

3.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剛開始有孩子後,我也走過一段彎路,常感覺自己孤立無援,得不到支持。因為沒有祖輩或其他人幫忙,需要自己撫養孩子。

通過調整和學習,我意識到養育一個孩子往往需要家庭的合力,育兒我不是孤軍作戰,發現狀態不好,我也可以及時收兵的。比如讓自己多睡會兒,趁著假期隊友放假,也給自己獨處一小時的機會,這些都是放空自我的好辦法。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4.接納自己

不要指責、苛刻自己,即使我們有動不動就吼叫的習慣,也不要太苛責自己,只要你願意去改變,減少對孩子吼叫的次數,這就是進步,所以父母要重視自己的狀態,不要讓自己常常陷入自責的自我攻擊中。

育兒路漫漫,誰都不是神,我們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當父母能夠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時,我們希望孩子停止他不該做的事,或者開始做你想讓他做的事,那麼清晰的溝通便是關鍵。

04.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1.溝通要簡短、具體和簡單

孩子和小朋友們在公園玩,他不停往小朋友身上扔沙子你會怎麼做?

“不要扔沙子”,就比“你要聽話”好得多,因為簡短具體的描述比籠統的要求更有效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當孩子正在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看看下面哪句話孩子會更願意聽:

“俊俊,不要扔沙子,弄到別人的眼睛會很疼。”

“俊俊,我已經告訴過你了,扔沙子不好,不能在公園裡扔沙子,要是把沙子扔到別人的眼睛裡是要看醫生的,你難道希望這樣嗎?”

第一句話父母提出了希望俊俊停止扔沙子,並且跟他解釋了為什麼不能這樣做。而第二句話明顯帶有”指責“,相信孩子還沒聽完就跑掉了。所以溝通是應提出希望,解釋不能做的原因。

“該穿衣服了,然後把床鋪收拾好,把書都裝書裡,吃早飯。”這往往會讓孩子特別茫然,當你過了會再看孩子,他沒有穿一件衣服,你是不是又要忍不住發火?喊孩子起床,父母往往會給孩子一系列的指令。

如果你耐心地對孩子說:“現在該穿衣服了,穿好衣服,我們吃早餐!”一次給一個指令,孩子的效率會更高。

2.示範和解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儘管會有各種不完美,但孩子依然會模仿、景仰父母的行為。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停止他不該做的事時,我們儘量放低身段,讓孩子和我們有目光接觸。然後靠近他,並對他說:“別扔沙子,我們可以用鏟子挖一個洞。”然後示範給孩子看,讓他知道這樣有多好玩,或者讓他一次又一次挑戰自己能挖出多大的洞。

3.用鼓勵性的言辭

鼓勵不只是言語表揚,還包括了語調、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

“你昨天穿衣服特別快,我很開心。我們不僅沒有遲到,還在路上看了一會兒小螞蟻搬家,我希望今天我們依然能不遲到,去看看小青蛙。”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需要獲得鼓勵才能應對生活的挑戰。鼓勵就像陽光,幫助孩子光芒四射。

4.利用“我”和“你”的溝通法

當你說話以“我”開頭時,表達的是你對某個具體行為的感受。然後,你可以提出要求。

“我覺得很生氣,你洗手總是把衣服都弄溼,希望下次洗手的時候把水龍頭的水開得小一點,或者把袖子捲起來。”

“我覺得頭疼,因為這裡的聲音太大了,我很高興你玩得開心,但是請你去你的房間去玩這個遊戲。”

吼孩子真的會讓他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他100次更有效

這個公式就是:“我的感受是A,因為你做了B,所以請你做C"。

這個溝通方程式不僅適用於與孩子溝通,也適用於配偶、情侶甚至是工作夥伴。

這個溝通方程式的力量之處是:它能幫助我們識別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處境,而不是責問。最重要的是,也能教給孩子理解情感,他也將學會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為基礎進行溝通。

”媽媽,我特別生氣妹妹把我的剛畫好的畫給弄破了,我希望下次她不要再偷偷跑進我的房間了。“

這種表達都比”妹妹這個搗蛋鬼,把我的畫撕掉了,我要打死她“要強很多。

成為父母是人生遭遇的最大難題,也是最大的機會,能重新讓我們看見自己,重新將人生捏合成更加堅定沉穩的樣子。

當我們學會了不被感受和情緒控制、不吼不叫,學會對自己心懷善意,我們就會越來越容易尊重孩子。

當孩子在一個“對”的世界裡開始他們的人生,也會創造出一個更加令人歡喜的世界!

高級育兒師,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